您的位置:
文學城
» 博客
»小說“活著”創作啟發
小說“活著”創作啟發
餘華的小說“活著”是一本以第一人稱敘事的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徐福貴遭遇親人一個個離世的悲慘人生。通篇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文筆流暢易懂、情節緊湊吸引人,讓人不忍釋卷,想一口氣讀下去。
我認為“活著”之所以成功,有以下幾點過人之處:
1情節的鋪陳有張有弛、層層遞進、漸入高潮。文章並不是一味地描寫福貴生活的悲慘,其中穿插了一些較為輕鬆的情節,作為向下一個關鍵、並且更悲慘事件的過渡,直到最後高潮部分。
比如文章一開始描寫福貴當少爺時的紈絝做派,頗有荒誕浮誇的黑色幽默色彩:如賭博完騎著妓女回家並衝著嶽父家吐唾沫等情節的描寫。很快福貴樂極生悲輸了房子,老父親被氣死老婆也回了娘家,福貴遭遇了人生中第一個大的挫折。
兒子半歲時老婆家珍回家讓讀者鬆一口氣,覺得夫妻二人終於擰成一股繩日子該有個盼頭了,不料母親重病福貴被抓了壯丁,兩年來一家人生死兩茫茫。後來福貴終於回了家卻發現母親死了女兒鳳霞也成了聾啞人。福貴遭遇了人生中第二個大的挫折。
解放之後龍二因為得了福貴家的田產相當於替福貴死了,福貴一家人因而保全下來,讓人不由唏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甚至感覺福貴丟了房產這事也不算什麽大事了,一家人活著就好。
小兒子有慶因為來回跑著給小羊喂草竟然得了學校長跑第一名,讓人很是為福貴一家開心。不料,有慶的死成了福貴第三次大的挫折,白發人送黑發人,這種痛是比父母的離去還要重的打擊。
鳳霞找到了愛護她珍視她的愛人,兩人一起看望福貴夫妻倆並帶來了懷孕的喜訊,讓人很是為福貴高興,不料,鳳霞難產離世,福貴再一次白發人送黑發人,失去了最後一個孩子,這種痛可以說是人間慘劇,讓福貴難以承受。。。
鳳霞的死可以說是全書的高潮。之後家珍、孫子、以及女婿的死以比較輕的筆墨帶過,是為了引出最後福貴家破人亡、孑然一生的悲慘結局。
所以作者並不是一味地描寫淒慘的情節,弦繃得太緊會讓讀者喘不過氣來,並且會有不真實感。這種有張有馳、層層遞進的寫法才會讓人欲罷不能。
2全文沒有控訴,沒有定義、更沒有幫讀者下結論,隻有故事的講述和情節的鋪陳,讓讀者自己從這一件件事中看到社會製度的不公、人性的黑暗以及人情冷暖。
餘華這篇反映社會現實的小說妙就妙在:隻講述、不下定義,留給作者自己去品味。每一位讀者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社會閱曆、人生經曆,從而產生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如果作者旗幟鮮明地站隊、或者下結論,有可能會失去一部分讀者。
我曾經看過一篇小說,叫做“警察陸令”,講的是一個大學生分到東北某警局當片警後來屢破奇案逆襲的故事。
其中有一段講了陸令很崇拜主席經常讀毛主席語錄的事情,作者曾用相當大的篇幅說毛澤東是“偉人”,沒有人不崇拜偉人之類的話語。
“偉人”是一個結論性、定義性的詞語,作者不應該對主角、或者真實存在過的人下定義。因為,你的想法不代表所有人,並不是所有的讀者都會有這樣的認同,或者不完全認同。輕易定性,有可能會讓人反感、或失掉一部分讀者。
3 “活著”全文沒有一個廢“鏡頭”,所有的情節都在為主線服務:或者是主要情節,描寫福貴失去一個個親人的悲慘遭遇,或者是輔助情節,作為引出主要情節的伏筆。除了在青老師在課上提到的福貴被抓壯丁被迫與家人分開兩年,是作為母親去世這個情節的背景鋪陳、或者伏筆,同時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政權更迭、社會動蕩的大背景。
此外,文章以大量筆墨描寫了鳳霞心地善良、以及婚姻生活的幸福,比如鳳霞掃地一掃就把整條街都掃了,還有女婿二喜怕別人看不起鳳霞不惜借錢也要給鳳霞一個盛大的婚禮、還有兩人拉著手帶著大包小包回家省親這樣的細節,所有這些“喜”都是為了襯托鳳霞死的“悲”,讓讀者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來進一步烘托這一高潮事件的悲情感。
4 “活著”以第一人稱來敘事,除了在青老師在上課時提到的“代入感”,我認為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化繁為簡,避免一些複雜的背景、以及事件交代。
比如福貴被抓了壯丁之後參加了國共兩軍之間的對壘,在冰天雪地的壕溝中苟活的情節。如果以第三人稱來寫,這樣大的曆史事件作者不免需要做很多事件的背景以及細節的描寫,比如戰鬥大概發生地點、兩軍分別使用的武器、大概的作戰過程等等,可是以福貴這個農民為第一視角來寫的話,就免去了很多敘事上的麻煩,作者大量使用了諸如,“國軍、共軍、黃皮大軍、槍炮聲”等字眼,省去了很多細節以及背景的描寫,反正在福貴眼中這本身就是語焉不詳的事件,而且這些細節讀者也不關心、對情節的發展也不重要。
以上就是“活著”這部小說對我的創作啟發。
讀“活著”時我對苦根和二喜的死有一點自己的看法,我覺得餘華把這兩人寫死稍有些沒那個必要。作者讓這兩個人死去可能就是為了讓福貴最後落得個孤獨終老的結局吧,所以他在寫這部分情節的時候基本上筆墨不多。張藝謀導演在拍電影的時候也選擇了讓苦根和二喜活下來,可能也是覺得這兩個人的死不是很有必要吧。
景秀風寒 發表評論於
過獎了 回複 '格利' 的評論 :
Mary888 發表評論於
罪人人生的本質就是為死而生,生前有的花活玩得多些,有的少些,一團火一把刀的,最後都進平等的墳墓。之後還有靈魂在神麵前的平等審判與定罪。
唯一能出離這個怪圈咒詛的,就是信從耶穌基督。
格利 發表評論於
寫得好專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