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內環內老破中賣房記(上篇)--- 有錢了買股還是買房?

三口之家,記錄理財,記錄生活
打印 被閱讀次數

在不考慮時間價值的前提下,咱們來簡化的算一筆賬:

2009年6月買入,花了158萬加上25萬裝修,共計183萬。

2025年5月賣出,賣得575萬,扣除4萬中介費、3萬加裝電梯費和1萬裝飾費,實際到賬567萬。

這16年裏,貸款利息支出24萬,房租收入100萬。(是的,房子剛裝修好我就搬去深圳了。)

合起來,183萬投入,16年後回收643萬,漲了3.5倍,年化收益率約8.2%。

作為對比,滬深300指數從09年6月底的3166漲到今天的3874,漲幅遠低於這個房產。

 

但這不能簡單粗暴的就認為買房比買股劃算。

1. 每個人的投資能力是不同的。實際上,09年到25年是中國經濟紅利釋放的黃金時期,出現了大量優質投資機會。信托、分級A、可轉債、各種套利玩法層出不窮,普通人如果願意學習具備一定投資能力,做到年化10%也不算難事。

2. 滬深300指數並不能代表股市的整體收益情況。比如萬得全A指數,同期從2500漲到5071,上漲了2倍多。

更重要的是,指數不等於實際收益,因為沒算股息複投。尤其是高分紅的指數,三年不顯,十年一看驚人。下圖是紅利指數和紅利基金的差距對比,“劈叉”相當嚴重。

所以看指數,不能隻盯著點位漲幅,而應該看“全收益指數”。(順便吐槽一下,現在的主動基金喜歡和滬深300對比,這相當於給自己打了個低難度副本。畢竟,滬深300本身就漏算了3%左右的股息收益,想真正“打平”,得每年多賺3%。)

3. 房產可以上極大的杠杆。在房價上行周期,這個杠杆能把收益翻好幾倍。回頭看,當年買房時我覺得性價比很低(房子月租4000,158萬存在銀行的利息就夠交租),以為買在了山頂,要“站崗”很多年,所以沒怎麽加杠杆。誰能想到後來飛升得這麽猛。早知道就該多貸款買幾套,現在大腿都拍青了。所以我一直很清醒:我不懂房地產,不理解房產的價值,也沒能力靠它投資致富。

4. 自住房帶給我的情緒價值是巨大的,不是簡單可以用金錢量化的。按自己審美裝修的家,舒適度比租房好太多。雖然真正住在這個房子裏的時間不到兩年,但這次回去賣房,一進門還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家具、滿滿的歸屬感。那是新婚時一塊買的家具,旅遊帶回的紀念品……理智告訴我“是時候賣掉”,但感情上真的很舍不得。

所以,買股還是買房,因人而異。對我來說,自住房無論多小,必須有一套。如果覺得房價高,那就少占點資金,買個小的、舊的、但上班近的。說實話,現在我反而覺得上海“老破小”的性價比比新房高得多。比如我們小區單價6萬,隔壁新盤13萬,但我們這邊加裝了電梯,一梯兩戶,南北通透,通風采光和得房率完爆旁邊小區,住著是真的舒服。當然,小區綠化和車位是差很多,但這差價也不值一倍的價格。

至於賣房的原因:原本想等女兒小學後搬回上海,畢竟教育環境確實比深圳好太多。可惜沒等來這個機會,繼續持有這套房子就純粹變成投資了。而我始終認為,房價和股市其實反映的是同一個經濟體,長期趨勢不會差太多。如果賣房後房價真的再飛一波,那股市或其他資產上,我也有機會獲取差不多的收益。再說,房產投資真正跑贏其他資產,是靠高杠杆——這隻在上漲周期才成立,而我不敢賭未來的房價走勢。

說到底,打理異地出租房的麻煩,和研究新投資機會的麻煩比起來,我更願意接受後者。

幸運的是,掛牌三天就成交了,賣的非常順利。在如今這個買方市場,算是效率相當高的。下篇介紹我們做了什麽來促成快速成交。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