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第一個自殺的老海歸

打印 被閱讀次數

1966年5月16日,中共發布《五一六通知》,正式發動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據不完全統計,共有三十餘名老海歸自殺身亡。除了少數人是1966年“紅八月”前後自殺,大部分是68、69年清理階級隊伍運動中,不堪羞辱,撒手人寰。

傅樂煥,倫敦大學曆史博士,1950年回國,1966年5月23日投湖自盡。文革開始僅僅一個星期,是文革中第一個自殺的老海歸。

傅樂煥1913年出生於山東聊城縣,1932年考入燕京大學曆史係,畢業後從事語言和遼代的研究工作。1947年獲英國文化委員會資助,赴英留學,就讀於倫敦大學,並獲得博士學位。

1950年回國後,曾任中央民族學院曆史係副主任,兼任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對中國少數民族史,特別是遼金史,研究頗為深入。

文革風暴突來,傅樂煥因和吳晗有過信件往來,成了民族學院首批被打倒的反動學術權威。更讓他致命的是,他與傅斯年有親屬關係。傅斯年是傅樂煥的堂叔,對傅樂煥的學習工作有過幫助。傅斯年,曆史學家,五四運動的領袖,後來師從胡適,有反共傾向,曾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民政府立法委員。毛澤東在《丟掉幻想,準備鬥爭》一文中,點名批判胡適和傅斯年。1949年1月傅斯年隨國民政府遷移台灣,任台灣大學校長。

雖然傅斯年到台灣不到兩年便去世了,共產黨對他一直耿耿於懷。文革期間傅家在聊城的祖宅被砸爛,祖墳被推倒。一直到1999年,大陸出版的《辭海》中,沒有收錄傅斯年。

所以文革開始後,傅樂煥受到牽連是在所難逃。一時間,傅樂煥成了“蔣介石的忠實走狗傅斯年安插在大陸的特務”,“潛伏在人民內部企圖顛覆無產階級政府的反革命分子”。連續的批鬥、關押、逼迫交代與殘酷折磨,使傅樂煥身心極度痛苦悲哀。在走投無路、生不如死的淒慘境況中,他最終選擇以死抗爭。1966年5月23日夜晚,傅樂煥擺脫造反派的監視,直奔陶然亭公園,投湖自盡,終年53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