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183年-221年),名不詳,後世多稱“甄宓”或“甄洛”。三國時期著名美女,先為袁熙之妻,後嫁曹丕,成為魏文帝的妃子,魏明帝曹叡生母。她以美貌、才德聞名,但最終因宮廷鬥爭被賜死,結局淒涼。
甄宓出身名門,才貌雙全。她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中山無極(今河北無極縣)人,出身東漢名門甄氏,父親甄逸曾任上蔡令。
甄家為河北大族,富甲一方,甄宓自幼接受良好教育。《三國誌》注引《魏略》稱她“姿貌絕倫”,傳說幼時有相士預言她“貴不可言”。
彼時戰亂饑荒流行,甄宓小小年紀就勸家人開倉賑濟災民,以仁慈聞名。
漢獻帝建安初年(約196年),甄宓嫁給了袁紹次子袁熙為妻。204年,曹操攻破鄴城(今河北臨漳),袁熙逃亡遼東,甄宓被曹軍俘獲。
曹操本有意自納甄宓,但曹丕搶先請求,遂成曹丕之妻。甄宓為曹丕生下曹叡(魏明帝)和東鄉公主。
關於這段經曆,有一說法:曹操攻下鄴,曹丕先進袁府,看到有個少婦披頭散發,臉上很髒,躲在劉夫人身後哭泣,曹丕問她是誰,劉夫人回答:“是袁熙的妻子。”然後曹丕幫她把發髻挽起,用手巾擦拭麵龐,發現她姿色絕倫。之後,劉夫人對甄氏說:“現在不用擔心被殺了!”於是曹丕便納甄氏,十分寵愛。
還有一說:劉夫人和甄氏共坐大堂上。曹丕進入袁府中,見到劉夫人和甄氏,甄氏因為害怕,把頭伏在劉夫人膝上,劉夫人讓人把自己手綁起來。曹丕問:“劉夫人為什麽要這樣?讓你的兒媳婦把頭抬起來。”劉夫人捧起甄氏,讓她抬起頭來,曹丕看見她美貌非凡,便心悅於她。曹操聽聞了曹丕的心思,就為他迎娶了甄氏。甄氏嫁給曹丕後,生下兒子曹叡和女兒曹氏(東鄉公主)。
初期,曹丕對她極為寵愛,甄宓以賢淑著稱,調和曹丕與弟弟曹植的矛盾。220年,曹丕篡漢稱帝,遷都洛陽,甄宓留守鄴城,傳甄宓作《塘上行》(一說為後人偽托),表達被棄之哀,觸怒曹丕,逐漸失寵。
另外,曹丕新寵郭女王(後為郭皇後),甄宓心生怨懟。
221年, 曹丕聽信郭女王讒言,以“有怨言”為由,遣使至鄴城賜死甄宓。甄宓死時38歲,下葬時“被發覆麵,以糠塞口”(意為令其死後無顏見人、有口難言)。
226年,其子曹叡即位為魏明帝,追諡生母為“文昭皇後”,以皇後禮改葬。
為泄憤,曹叡逼殺郭太後(郭女王),但史書未明確記載是否為母報仇。
傳說曹植暗戀甄宓,名篇《洛神賦》(原名《感甄賦》)中的“洛神”,即是影射甄宓,但此說無確證,可能為後世附會。
另外,傳說傳甄宓是《塘上行》的作者, 該詩是否為甄宓所作存疑,可能是後人借其名抒發宮怨。
甄宓作為“紅顏薄命”的代表,常見於詩詞、戲曲,如京劇《洛神》。傳統史家讚其賢德,亦歎其悲劇命運,折射出亂世女性的無力感。
甄宓的一生,從世家才女到帝王棄婦,既見證了漢末三國的風雲變幻,也濃縮了古代女性在權力鬥爭中的脆弱性。她的美貌與德行未能換來善終,最終成為宮廷政治的犧牲品,唯留“洛神”傳說供後人唏噓。
甄宓出身名門,才貌雙全。她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中山無極(今河北無極縣)人,出身東漢名門甄氏,父親甄逸曾任上蔡令。
甄家為河北大族,富甲一方,甄宓自幼接受良好教育。《三國誌》注引《魏略》稱她“姿貌絕倫”,傳說幼時有相士預言她“貴不可言”。
彼時戰亂饑荒流行,甄宓小小年紀就勸家人開倉賑濟災民,以仁慈聞名。
漢獻帝建安初年(約196年),甄宓嫁給了袁紹次子袁熙為妻。204年,曹操攻破鄴城(今河北臨漳),袁熙逃亡遼東,甄宓被曹軍俘獲。
曹操本有意自納甄宓,但曹丕搶先請求,遂成曹丕之妻。甄宓為曹丕生下曹叡(魏明帝)和東鄉公主。
關於這段經曆,有一說法:曹操攻下鄴,曹丕先進袁府,看到有個少婦披頭散發,臉上很髒,躲在劉夫人身後哭泣,曹丕問她是誰,劉夫人回答:“是袁熙的妻子。”然後曹丕幫她把發髻挽起,用手巾擦拭麵龐,發現她姿色絕倫。之後,劉夫人對甄氏說:“現在不用擔心被殺了!”於是曹丕便納甄氏,十分寵愛。
還有一說:劉夫人和甄氏共坐大堂上。曹丕進入袁府中,見到劉夫人和甄氏,甄氏因為害怕,把頭伏在劉夫人膝上,劉夫人讓人把自己手綁起來。曹丕問:“劉夫人為什麽要這樣?讓你的兒媳婦把頭抬起來。”劉夫人捧起甄氏,讓她抬起頭來,曹丕看見她美貌非凡,便心悅於她。曹操聽聞了曹丕的心思,就為他迎娶了甄氏。甄氏嫁給曹丕後,生下兒子曹叡和女兒曹氏(東鄉公主)。
初期,曹丕對她極為寵愛,甄宓以賢淑著稱,調和曹丕與弟弟曹植的矛盾。220年,曹丕篡漢稱帝,遷都洛陽,甄宓留守鄴城,傳甄宓作《塘上行》(一說為後人偽托),表達被棄之哀,觸怒曹丕,逐漸失寵。
另外,曹丕新寵郭女王(後為郭皇後),甄宓心生怨懟。
221年, 曹丕聽信郭女王讒言,以“有怨言”為由,遣使至鄴城賜死甄宓。甄宓死時38歲,下葬時“被發覆麵,以糠塞口”(意為令其死後無顏見人、有口難言)。
226年,其子曹叡即位為魏明帝,追諡生母為“文昭皇後”,以皇後禮改葬。
為泄憤,曹叡逼殺郭太後(郭女王),但史書未明確記載是否為母報仇。
傳說曹植暗戀甄宓,名篇《洛神賦》(原名《感甄賦》)中的“洛神”,即是影射甄宓,但此說無確證,可能為後世附會。
另外,傳說傳甄宓是《塘上行》的作者, 該詩是否為甄宓所作存疑,可能是後人借其名抒發宮怨。
甄宓作為“紅顏薄命”的代表,常見於詩詞、戲曲,如京劇《洛神》。傳統史家讚其賢德,亦歎其悲劇命運,折射出亂世女性的無力感。
甄宓的一生,從世家才女到帝王棄婦,既見證了漢末三國的風雲變幻,也濃縮了古代女性在權力鬥爭中的脆弱性。她的美貌與德行未能換來善終,最終成為宮廷政治的犧牲品,唯留“洛神”傳說供後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