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寫過一部“交易的藝術”,雖然他逆襲的故事非常精彩,但從他上台100天的表現來看,沒發現他有什麽過人之處,倒是在玩威懾方麵,把牌玩砸了。
查了下字典,中文“威懾”可以對應的英文詞,有threat, deterrance, intimidation.竊以為,最確切的應該是deterrance, 台灣的翻譯更確切,是“嚇阻”。
美國對中國的首要的戰略目的,是嚇阻中國吞並台灣的企圖。半個世紀以來,主要的威懾手段是軍事,但從2017年以後中國的區域反介入手段日益成熟,並用東風16和26導彈演示了一番,能在800-2000公裏外準確擊中移動的靶船,這使得美國要用航母戰鬥群來加入台海戰鬥的風險劇增,軍事介入已不具可行性。於是,對中國最大的嚇阻,隻剩下經濟製裁。中國對美國有幾千億的貿易順差,一旦中斷,對中國經濟的打擊可想而知,而這是中國要進攻台灣最大的忌憚。
但這次貿易戰一開打,特朗普就甩出王牌,把對中國的關稅加到145-245%,實際上處於貿易禁運的狀態。但中國發現,這樣已經快一個月了,不但沒把中國怎麽了,倒是讓美國騎虎難下。這個威懾就此完結了!以後中國真的打台灣時,經濟製裁已經失去了嚇阻作用!
另一件事,就是對伊朗及其附庸,也門胡塞武裝。特朗普的中東政策背離了其美國第一的方針,變成了以色列第一。是的,以色列在對黎巴嫩真主黨的鬥爭中幹得漂亮,把真主黨連同敘利亞一鍋端了,伊朗失去其對以色列的威懾。因此,以色列就忽悠美國,趁此機會徹底解除伊朗核武裝,如果伊朗不從,就趁機滅了伊朗。
特朗普在上台一個月左右,就發動了對胡塞武裝的攻擊,並對伊朗下達了類似最後通牒的宣示:馬上談判,解除核武器,否則就把伊朗炸回地獄。美國給個範式,是利比亞模式,大家都知道,利比亞的卡紮菲交出了核試驗所有材料和設施,卻落得個被人捅菊花的下場,這是伊朗無論如何無法接受的。
特朗普太輕率了,威懾的目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如果要演示一下,也應該讓對方看到自己的厲害而不是自己的弱點。美國出動兩個航母聯隊,在一個半月內進行了近一千次空襲,但胡塞並沒有屈服的樣子,其導彈,無人機照樣天天出動,有次還迫使美國航母緊急機動,把一架飛機摔下了海。迫於胡塞導彈的威脅,航母聯隊被迫在800海裏外,這樣飛機無法深入也門境內,而長程的無人機,也被也門接連打下。昂貴的反導武器去攔截廉價的無人機,顯然無可持續性。要把胡塞打趴下,可能沒一年半載都不行,這讓伊朗看到美國的弱點,你連胡塞都拿不下,還想拿我,於是,在談判席上就強硬起來了!
所以要威懾,嚇阻,就是因為自己沒有足夠實力,或沒有意願去和對手進行真正的戰鬥,而利用一些表象,去嚇阻對手。最典型的就是諸葛亮的空城計。很多情況下,威懾都是心理上的,而非實質性的,實施者需要避實就虛。威懾起作用的時候,是還沒發生的時候,是對手有很多顧慮的時候。
其實美國在曆史上,把威懾,製衡玩出了專業水平,美蘇的一係列博弈中,美國都是技高一籌,最後完勝!特朗普的第一任期中,得益於當時他還是依賴共和黨的建製派人才的,所以在經濟上,國際政治搞得都不錯,這也是特朗普本屆能當選的一個原因,因為很多人知道他上一任不錯,這是個很好的credit。但這一屆,他的班子沒有深耕某個領域幾十年的經驗豐富的老手,而且都是他的迷弟,或馬屁精,用草台班子來描述也不為過,很多政策都製定得非常業餘。
現代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是幾代美國政府有連續性地逐步建立起來的,有連貫的底層邏輯和政策連續性。特朗普對美國的破壞,可能是實質性的。但願他在接下去的時間內,能回歸常識,把製定和執行政策的主導權交到專家手裏。好的領導,自己隻掌握路線,戰略,而把戰術性,技術性的問題交給專家去解決。二戰中,斯大林開始什麽細節都管,結果大敗,以後把指揮權交給了朱可夫等專業軍人,情況好轉,最後取勝;而希特勒在形勢不好後,直接接管指揮權,結果越打越衰,最後戰敗。中國內戰中,美國顧問就批評蔣介石,說毛澤東不像你有飛機,他是讓將軍們自己去決定如何作戰;而你有飛機,頻頻出現在前線,經常幹涉團一級的指揮,這怎麽能打勝仗?
最後講一下我自己經曆過的”威懾“:小時候,我的弄堂裏,有個長得特別胖的小孩(可能是一種代謝病),大家都很怕他,他也非常驕橫跋扈,看別人都怕他,他以為他真的很厲害了。有一次,我和他在玩的時候起了衝突,他嗓子就大了起來,說著說著就朝我打了過來,我本能地反擊,不想見我還手,他反而怕了,而且他是虛胖,馬上氣喘得不行,倒在地上臉都發紫了,大家趕快叫人來救他。救是救過來了,但他的威懾從此失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目的是威懾,千萬不要輕易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