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命與飲食

                 "  一生飯量有定數,誰先吃完誰先故 

                       ——信不信由你

 


         壽命與飲食

說到壽命,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飲食,這是壽命的第一相關因子

目前的醫學認為人的壽命主要由五大因素決定:生活方式、遺傳差異、環境因素、醫療條件及社會化因素。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一份統計調查報告中指出,影響健康壽命的五大因素中,生活方式(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占60%,遺傳因素占15%,氣候環境占7%,醫療條件占8%,社會化因素占10%

這就是說,一個人壽命長短的60%都是取決於自己,而這其中飲食又是第一重要因素


 

       

01 限製飲食

從飲食的角度看,目前認為延長壽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限製熱量。

限製熱量限製飲食,即在提供充足的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成的情況下,限製人體攝入的總熱量


1935年,限製熱量對於延長壽命作用大鼠中首次發現,數十年在齧齒類動物及靈長類動物中得到證實,目前全世界公認為除遺傳最有效的延長壽命方法

有專家評論一結論迄今為止人類衰老研究領域最重大的發現。

 

對此,美國兩個研究值得我們關注

1,美國老齡化研究所(NIA)和威斯康大學的研究


世紀80年代,美國老齡化研究所(NIA)和威斯康大學曾以恒河猴(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93%)為研究對象,展開過長達20年的跟蹤研究。

研究顯示,每天進食量減少30%的猴子,其中最長壽命達到了43歲,而正常飲食的該猴群平均壽命23

研究證明,控製進食量的猴子還降低了發病率,它們不僅外表年輕身體健康,而且癌症和心髒病降低50%以上,糖尿病發病率為0。

研究發現,減少進食量的恒河猴死亡率僅為13%,而隨意進食的猴子死亡率高達37%。

 


2,哈佛大學的研究

哈佛大學醫學院把1000隻恒河猴分為兩組做實驗第一組猴群想吃多少給多少,第二組猴群則每天少1/3食物。

十年後發現,第一組猴子毛發脫落、腰彎背駝,明顯衰老;第二組猴子毛發

濃密、眼睛腰背挺直實驗最終證明第二組猴群壽命提高了10%-20%。

 


兩個不同的研究機構證明,對於恒河猴來說,進食減少30%,壽命夠得以延長

 

那麽,人類是否也遵循這個規律呢?由於人類做熱量限製和對照實驗不涉及倫理道德,而且跟蹤到自然死亡大概需要長達80年的時間,所以從來沒有研究機構進行過這類的試驗。

但是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提,每餐七分飽和每餐十分飽的人群相比,前者的身體健康狀態良好,由於熱量控製在有限範圍之內,衰老度減慢更容易長壽

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節食對壽命的影響“少吃點” 的飲食理念也越來越受推崇過去深入人心的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現在已經變成了 “吃飯留一口,活到九十九!”


實踐證明,少吃一點更健康、更長壽所以限製飲食對於我們是十分重要的。

 

 

       02少吃” 究竟吃多少?我們能否做得到?

少吃是指控製每餐的進食量,那麽少吃究竟是吃多少呢?


 

通常我們所說的六分飽,是感覺還不太,還多吃一如果就此結束用餐,之後可能會感覺到饑餓,下一餐也許還會吃的更多

七分飽(即減少進食量30%此時胃裏雖然還沒覺得滿,對食物的熱情已經下降,吃飯的速度也開始變慢,這時如果不吃也不會感到餓,但我們往往還是會習慣性地繼續下去

八分飽,就是感覺已經基本飽了,但再吃幾口也無妨,這時我們一般也還會再吃一點兒

所以,“七分飽”、“八分飽” 都是一種似飽非飽的感覺


重要的是,此時的進食量已經維持身體各項機能的正常運作對恒河猴的實驗就是讓它們達到七分飽“的狀態,俗話說 吃飯七分飽,健康活到老”。

 

 

而對於我們來說,如果不是強製限量飲食,要想吃到七分飽就下桌,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胃口好的人,要麵對美食的誘惑,甚至麵對幾十年飲食習慣的改變,這無疑要考驗人們的意誌力

 


當年,我在聽哈佛大學對恒河猴的研究介紹之後,曾經一度決心減少飲食,但對食物一貫充滿熱情的我感覺很困難,想想指不定哪天就躺在醫院了,那時我會覺得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為了追求所謂的健康長壽,明明想吃、能吃,也不敢吃,白白浪費了很多美食辜負了上的饋贈

我認為享受美食人生的一種樂趣所以每餐基本都是九分飽、乃至十分飽(國內三年困難時期除外),已經形成了習慣,七分飽就下桌,對我來說無疑是相當困難的。

所以,雖然知道七分飽有益於健康長壽,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因為每個人的理念、追求和毅力都不相同

前麵說的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恒河猴的跟蹤研究、得出結論之後,科學家們向美國政府建議,在老年公寓、托老所等老人聚集的地方率先推廣減少飲食這一做法。

然而美國政府拒絕了,原因在於政府派出的調查人員發現,第二組猴子雖然毛發眼睛身體健康、壽命提高,但是它們卻不快樂,每天都很生氣的樣子,甚至吃東西時都要去咬喂食人員的手;而第一組猴子雖然腰彎背駝老態盡顯,但是一個個都很慈祥、很快樂。     


大量的照片顯示這兩組猴子無論是外表、還是眼神都大不相同。於是美國政府說了,我們不能讓我們的人民為了延長壽命而不快樂。       

 

當我看到那兩組照片以後,情不自禁想,做哪一組猴子呢?我是選擇長壽,還是選擇快樂呢?難道這兩者是 魚“  熊掌 不可兼的嗎?    

每當我控製不住吃的欲望而放縱自己時,就自我安慰說,管它呢,我得要保持我的慈祥呢!但每次從鏡子中看到自己衰老的狀態時,又暗下決心要減1/3食物,讓自己再精神幾年、甚至多活幾年。

不知道慈祥“和”長壽“之間是否能一個中間點呢


 

 

03, “一生飯量有定數,誰先吃完誰先故”

民間流傳著一個說法:人一輩子能吃多少飯是有定數的,吃得少活得久,即 “一生飯量有定數,誰先吃完誰先故”而且,人的一生隻吃9噸食物,誰先吃完誰先走。

9噸這個數字一聽有點兒嚇人,仔細想想似乎有點兒不太準確。


人這一生,到底要吃掉多少食物呢?很難有個準確的數字因為每個人的飲食習慣和飯量都不相同,有人喜歡吃肉,有人喜歡吃素有人喜歡吃主食,有人喜歡吃蔬菜;有人一好幾,有人吃一碗就已經飽

 

如今有中國人膳食大數據了,根據數據估算,一個正常人每天吃掉的食物大約在一到兩千克以內,這個重量包括一日三餐以及日常的零食按照這個數據推算,一個壽命70歲的人,一生大約要吃掉25至50噸的食物就算飯量特別小的人,或者臨終前幾年已經不能正常進食了,那一輩子至少也得吃十幾二十噸食物

這個數據聽上去真的有點兒令人,從沒想過我們一生竟然能吃掉這麽多東西

 


雖然每個人的飯量不同,但對於單獨的個體而言,我們可以按照民間說的這個 “定數” 來計算一下

倘若一個人每天吃進1公斤食物,活到70歲能吃掉25.6食物如果每天減少30%進食量,吃完這25.6食物100歲,如果每天增加10%進食量吃完了這25.6噸食物也就63.8

如果是“誰先吃完誰先走” ,那麽前者能多活30年,後者則減壽6-7是真是假,隻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信不信由你

 

其實,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發現,適量控製飲食有利於延年益壽過去有很多深山粗茶淡飯的隱士,或者名山古刹中清心寡欲的修道者,這些人雖然身材清瘦,都有種仙風道骨的氣質,他們往往比較長壽,少量飲食肯定是其中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那些錦衣玉食,每頓大魚大肉胡吃海喝的指不定還活不過那些缺吃少喝的山林之人。

 

不管怎樣,能吃是福“ 的認知已經過去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少吃一點確實更健康、更長壽。

 

            04,個體有差異,什麽都要有 度“


   是不是吃的越少對健康就越好呢?也不盡然,現實中就有這樣的例子,極端的節食反而會帶來營養不良等一係列健康問題。

另外,個體有差異,隻有適合自己的才是可行的,隻有可行,才能堅持下去。

 

以為我例,想要每頓減少30%的進食量,根本做不到經常 保持我的慈祥為由,吃到盡興方才罷休

雖然我不能做到 七分飽“就下桌,但我卻可以改變餐的結構我不能做到每頓減少30%,但我可以晚餐減少70%,這對我來說是可行的,且可以堅持下去的,這也算是適合我自己的節食方式吧!


 

什麽都不過,什麽都有 度“,這是很多健康長壽老人說過的話。你說這個東西好,我也吃了,你說它不好,我也沒多吃。

 

曾幾何時,說 有錢難買老來瘦“,現在”老年人要微胖“變成了時尚過去說老人要吃清淡,現在”高蛋白“成了標過去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現在是飯後要休息半小時以上才能去走步過去一談”膽固醇“就變臉色,現在要適量增加”膽固醇“;過去不讓老人吃“雞蛋黃”,七八十年代,開會的餐桌上,多少老幹部蛋黃摳出來扔在桌子上,現在雞蛋黃又變成了老年人的必需品……

   對於咖啡、辣椒,更是如此,一會兒說對心髒不好,一會兒能降低心血管堵塞的風險……


 

現在飲食專家、運動專家 教導“ 小視頻比比皆是完全聽飲食專家我們不會吃了;完運動專家我們便不會走了,其實有些所謂“專家“是信口雌黃,都是一種假說,不乏是為了賺流量、賺錢而已。

不要和別人攀比,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運動,就是好的。

況且長壽並非隻有飲食這一個因素,還有基因、疾病、情緒、心態等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壽命。

 


 

05,“壽命與飲食” 的課題還有待於深入研究

隨著科學的發展有人開始質疑限製飲食是否真的就能提高壽命

不管怎樣,大家都承認控製熱量對健康確實是有益的會減少很多慢性疾病的風險不是單純的限製熱量就夠了如果不控製飲食結構,每天吃一些垃圾食品即便限製熱量也無濟於事,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現在流行的說法興許還會改變,一些生命難題許還會繼續被破解。也許最終能把慈祥“與”健康統一起,把“快樂“與”長壽“統一起來

我們不但要長壽,要快樂,畢竟追求長壽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健康快樂,活都是福。

  

願我們按步伐奔健康、奔長壽,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

 




                                            快樂人生                          攝影:馬小莊

 

 

 


   

 

                                         

                                                                         2024年10月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