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密宗進入西藏之前, 藏區也是有自己的宗教的。
那就是笨教, 因其信眾頭裹黑巾, 又稱黑教。
黑教是一種本土的, 對山河大地的崇拜。 就像我們漢地的土地神啊, 雷公, 電母, 灶神, 等等。 密宗進入西藏時, 曾和本土黑教發生激烈的衝突。
唐天寶十四年, 即公元755年, 吐蕃王赤鬆德讚即位。
他迎請了印度的寂護大師, 準備在西藏建立第一所寺院。
這自然遭到了本土黑教勢力的激烈反對。
也是他運氣不好, 他到西藏後, 西藏年年天災人禍。 本土勢力自然就把他當成災星, 把災禍帶到了藏區。寂護一個人勢單力薄, 隻好離開, 走時向赤鬆德讚推薦了蓮華生大士。
公元774年,寂護攜蓮華生再次入藏。
說也奇怪, 蓮華生一入藏, 藏區年年風調雨順。
密宗本來就有很多手印咒語, 講究息災祈福驅神馭鬼的神通之術。
所以後輩就傳, 蓮師入藏, 大顯神通, 降妖伏魔, 擊敗一切外道。
據說, 在建寺過程中, 蓮師不斷與黑教鬥法。 比方說, 黑教派了一條惡龍, 白天蓋了什麽, 惡龍晚上就來摧毀。
結果蓮師以觀音法收服了惡龍。
這當然都是神話傳說了。
更可信的情況是, 黑教信眾前來砸場, 被蓮師說服了。 就像前段時間, 某地計劃建一個汙染重的企業, 氣憤的民眾把縣政府給砸了。 但縣委書記應對得還算得體, 最後民眾還是散了。
不可否認的結果是, 蓮師排除困難, 建立了藏地第一所寺院桑耶寺。
並在藏王赤鬆德讚的支持下, 選拔青年才俊送去印度留學, 另外像所有從印度出來弘法的僧人一樣, 翻譯了大量的經典。
同時吸收藏人出家。
俗話說, 強龍不壓地頭蛇。
佛教進入漢地, 也和道教發生過衝突。
唐武宗滅佛, 是因為他信仰道教, 受了道士們的蠱惑。
所以, 密宗入藏地, 和黑教發生衝突, 那是情理中的事。
所謂收服惡龍, 那是瞎扯。
與黑教辯法, 那倒是真的。
一個正方 一個反方, 在王公大臣公眾麵前辯論, 看看誰說得有道理。
而當時在西藏的佛教, 不但有印度直接來的密宗, 還有從漢地大唐過去的禪宗, 其代表人物是摩訶衍。
漢傳佛教入藏, 是在七世紀鬆讚幹布娶了文成公主時開始的。
所以漢傳佛教入藏, 其實比密宗要早一百多年。
禪宗本來就沒有什麽息災祈福之類的方便法, 在藏區這樣文化比較落後的農奴社會, 是很難推廣的。 所以盡管早來一百多年, 總是稀稀拉拉不興旺。
密宗入藏以後, 不但與本土黑教有利益衝突, 和漢傳禪宗一樣有衝突。這就導致了兩場決定命運的大辯法。
第一場是蓮師對笨教, 由藏王赤鬆德讚親自主持。
佛教在印度發展了上千年, 理論完整係統。 這是一場先進文化對落後文化的辯論, 所以毫無疑義的蓮師獲勝。
大辯論之後, 笨教遭到禁止。
這也導致了笨教的分裂。 一部分向雲貴川發展, 依然是傳統黑教。 另一部分改革派開始向佛教靠攏, 吸收佛教的營養, 被稱為白笨教, 白教。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
吐蕃很多有實力的大臣將軍都是笨教教徒, 所以吐蕃王室大力扶持佛教也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
第二場拉薩對決是密宗對禪宗。
密宗的出場選手有的記載是說蓮華生大士, 有的說是寂護大師的弟子蓮花戒。 我認為蓮華生就是蓮花戒。 這是各種不同記載上的誤差。
這種決定命運的生死之戰, 一定是最強的第一號種子選手出戰。
怎麽可能派寂護的一名弟子。
禪宗方麵的出場選手是摩訶衍。
結果大家也知道了, 蓮師全勝, 一戰定乾坤。
於是按照事先約定, 漢傳佛教, 全部退出藏區。
關於這一戰, 我以為是上駟對下駟, 略顯勝之不武。 摩訶衍在禪宗是濟濟無名之輩。 不過願賭服輸, 輸了就是輸了。
這兩戰, 確定了密宗在藏地的統治地位。
這也就是傳說中的蓮華生大士降伏西藏。
蓮師伏藏, 他流傳下來的這一派, 就是後來的寧瑪派, 因其門徒穿紅色, 所以俗稱紅教。
蓮師傳法, 有兩大特點。
第一呢, 他喜歡把弟子們送到雪山岩洞裏去修行, 修法不相應不準出來。 按照現在的說法是搞體罰, 不講人權。
第二呢, 他喜歡埋寶藏。
蓮師本身著作豐富, 但很多著作他都給藏起來, 叫做“伏藏”。
這個山上藏一些, 那個洞裏藏一些。
蓮師這些藏起來的著作, 都是密法的最高心要, 又稱岩藏密法, 留待有緣人。
我以為, 蓮師不是老頑童周伯通。
蓮師的岩藏密法, 就是他的應急預案。
這就是他比唐密的五六七祖聰明的地方。 他意識到藏王的恩寵總有盡的那一天, 而且自己又得罪了很多人, 那些心懷怨恨的笨教徒或顯教徒隻要有機會就會反戈一擊。
岩藏密法, 就是他留下的種子。
就算密宗被人滅了, 種子還在。
蓮師果然有先見之明。
明天說吐蕃王朗達瑪滅佛。
悠悠千載, 世事無常, 武宗滅佛的事件, 在藏區重演了。
什麽是輪回?
輪回就是同樣的人, 用不同的道具, 演同樣的故事。
昨天胡維國(悟無生)來信:
“師父不久就要收山,師父收山之後,弟子不知再向何處聽聞師父所講的佛法,開悟恐遙遙無期了,此生若不能解脫,何時才能解脫啊?每想到此,心有大慟!弟子愚鈍,佛緣淺。”
炯然也說:“心中無比煩惱, 總是悟不出來。”
前段時間璽宇也問:“師父收山後, 弟子若有疑問, 師父還會回複嗎?”
既然收山了, 就不問世事。
我不會再來佛教網, 也不會再查看我的電子郵箱。 無論是誰的來信, 我都不會再回複了。 如來的事業, 就交給竹林宗開悟的弟子們。
至於他們能不能擔起來, 嘿嘿, 不管我的事。
一代新人換舊人, 兒孫自有兒孫福。
我收山以後, 還沒有開悟的弟子, 可以去依止已經開悟的師兄師姐。
六祖慧能將示滅,有沙彌希遷, 也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石頭和尚, 問曰:“和尚百年後,希遷未審當依附何人?”
祖曰:“尋思去!”
及祖順世,遷每於靜處端坐,寂若忘生。
第一座問曰:“沒師已逝,空坐奚為?”
遷曰:“我稟遺誡,故尋思爾。”
座曰:“汝有師兄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緣在彼。師言甚直,汝自迷耳。”
遷聞語,便禮辭祖鎧,直詣靜居參禮。
師曰:“子何方來?”
遷曰:“曹溪。”
師曰:“將得甚麽來?”
曰:“未到曹溪亦不失。”
師曰:“若恁麽,用去曹溪作甚麽?”
曰:“若不到曹溪,爭知不失?”
遷又曰:“曹溪大師還識和尚否?”
師曰:“汝今識吾否?”
曰:“識? 又爭能識得?”
師曰:“眾角雖多,一麟足矣。”
遷又問:“和尚自離曹溪,甚麽時至此間?”
師曰:“我卻知汝早晚離曹溪。”
曰:“希遷不從曹溪來。”
師曰:“我亦知汝去處也。”
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
“未到曹溪亦不失。”
維國和炯然, 有什麽好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