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

我有摩尼珠,隻待有緣人...
個人資料
正文

【密密密宗】金剛薩埵之:自性成就

(2022-06-17 07:29:10) 下一個

竹林宗又多了一位新同門。

劉文清, 網名璞石老, 北京人, 46年生,誠願皈依竹林精舍門下,精勤悟道,誌求解脫。

我們歡迎他。

 

密宗, 又稱真言宗, 又稱金剛乘。

金剛乘這個稱謂的由來, 就是從《金剛頂經》而來。

密教愛用金剛這兩個字, 金剛是堅固不壞之意。

金剛代表法身佛, 代表法界。

在序言中我們看到了密宗金剛界的五佛: 大日如來, 不動如來, 寶生如來, 阿彌陀如來, 不空成就如來。

 

佛弟子們如果稍微留心一點,

就會注意到密宗五佛中沒有釋迦摩尼佛。

這是因為釋迦摩尼佛是報身佛。 報身是會滅的, 所以不屬金剛界。

這也是密宗不被大乘甚至小乘佛教認同的原因。 佛教是釋迦摩尼佛傳下來的, 你連釋迦摩尼佛都不認, 算什麽佛教?

 

所以, 密宗有時會被其他宗派說成“附佛外道”。

一來, 人間傳承不清不楚。

二來, 又不認老祖宗。

三來, 修持的方法又截然不同, 有很多婆羅門的東西在裏麵, 像是婆羅門和佛教的結合物。

而且, 金剛乘在印度興起的時候, 正是大乘佛教在印度的末期。

所以, 有“密教興, 佛教滅”的說法。

 

而我說, 密宗的前輩祖師像我一樣, 是主張與時俱進的改革派。

他們看到了大乘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看到了其漸漸的僵化官僚和脫離大眾, 於是希望通過改革,吸收本土文化的營養, 來中興佛教。

他們是成功的。

大乘佛教在印度滅亡了, 但金剛乘興起了。

 

隻是一千多年過去了, 密宗的這些後輩弟子,

又走上了前輩祖師反對的老路, 變得官僚僵化, 脫離大眾。

不過這也不稀奇。 人間嗎, 總是輪回的。

大乘佛教後來傳入中原, 也吸取了在印度的教訓, 變得本土化了, 也一樣吸收了很多中國儒家的思想。

 

這些前輩的恩恩怨怨, 我們後世的佛弟子不必卷入其中。

我們要看的是, 密教的所謂大日如來說的經典, 和顯教的所謂釋迦摩尼佛說的經典, 是不是相同?

如果完全一致, 那又有什麽問題?

如果根本不一樣, 那才有問題。

我們再要看, 密教的根本教義, 能不能使人生死解脫?

如果能, 那就更沒有問題了。

不是嗎?

 

爾時一切如來雲集, 於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訶薩坐菩提場, 白言:

“世尊如來教示我, 雲何修行? 雲何是真實?”

一切如來鹹告言:

“善男子當住觀察自三摩地, 以自性成就真言。”

“善男子心自性光明, 猶如遍修功用, 隨作隨獲, 亦如素衣染色, 隨染隨成。”

 

第一句話說的是如何成就?

以自性成就。

既然是本自具足的性, 那就是本自成就。

你本來就是成就的佛。

如果是他性, 那倒是需要想辦法把它據為己有, 那就有修持的需要。 既然是自性, 就無所謂修持, 因為本來就有了。

 

第二句話說的是自性的作用。

大家可能看不懂。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經舉過我師兄的一段開示, 正好就是解釋這個。 我就把這段開示重新列在這裏。

 

徒弟擦鏡子:“這鏡子真便宜, 幾十塊買了這麽一大麵。”

師父笑道:“不要小看這麵鏡子, 它可以當你的老師。”

徒弟道:“哦, 不知這鏡子老師如何教我?”

師父問:“不管什麽東西, 隻要放到鏡子麵前, 它都映得出嗎?”

徒弟曰:“當然。”

師父問:“那麽東西移開後, 鏡子裏還會有餘影嗎?”

徒弟曰:“那怎麽會?”

師父說:“這就是智慧, 這叫‘物來則應, 過去不留’。 你能在生活中做到‘事來則應, 事過即忘’嗎?”

 

師父問:“孔孟先師或者帝王將相來, 你說鏡子會因為高興而倍加細心嗎?”

徒弟曰:“不會。”

師父問:“如果乞丐來, 鏡子會因為厭惡而應付了事嗎?”

徒弟曰:“不會。”

師父曰:“這就叫‘在聖不增, 在凡不減’。 與聖人居而不喜, 與凡夫居而不憂。 你能做到嗎?”

 

師父問:“當甲在照鏡子時, 鏡子會一麵照著甲一麵思者乙嗎?”

徒弟曰:“不會。”

師父曰:“這叫‘把握當下, 而無所住’, 你能做到嗎?”

 

師父問:“鏡子照紅色的東西時會不會自己變成紅色? 照藍色的東西時會不會自己變成藍色?”

徒弟曰:“不會。”

師父曰:“鏡子本身不會變色, 卻可以紅來現紅, 藍來現藍, 這就叫‘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 你能做到嗎?”

 

師父最後說:“鏡子映人映物映水映火, 而本身玻璃的本質卻始終不變。 這叫‘體不動而用常現, 用常現而體不變’, 你明白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