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龍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至理名言。
佛門之內, 也不例外。
佛滅後, 僧團一分為二,
年老的守舊派長老, 主張一切照佛住世時的舊製, 也就是說, 佛製不可更改, 改了就是對佛不敬。
這個和中國的曆代皇朝差不多,祖製不能變,變了就是忤逆不孝。
年輕的改革派僧人, 主張與時俱進。
結果就是分裂。
長老派往南傳入今天的東南亞一帶。 對了, 包括宇宇出生和成長的馬來西亞, 盛行的就是南傳佛教。
改革派往北傳入藏區, 蒙古,中原, 南北韓, 日本。
兩派都互相不買賬, 甚至詆毀。
北傳佛教自稱大乘, 也就是正統, 繼承了佛的正法眼。 把南傳佛教稱為小乘, 有點類似於大戶人家小妾生的兒子的意思。
南傳佛教則認為北傳佛教已經不是佛教了。變成了四不像。
違背佛製, 偽造經典, 因為經典都是阿難憑記憶寫的。
佛說法說了四十九年,
你阿難說你的腦子記得絲毫不差,很難讓眾人服氣。比方說,眾弟子皈依佛的時間有先後,你現在跟我說這是我來之前佛講的話,我哪知道是不是真的,又沒有錄音。
我們現在常說依法不依人,或者說不能因人廢製。
嗬嗬,那時也有很多佛弟子持同樣的觀點。
我們懶得聽你阿難自吹自擂,你不就是仗著自己是佛陀的貼身侍者麽。誰知道你是不是那些假傳聖旨的宮裏內侍之一。這種人我們在曆史中見多了。
我們要依法不依人,依製不依人。
佛滅之前我們是怎麽修行的,以後我們照做就對了,就不會跑偏。
其實大乘顯教各宗對密宗也是同樣的看法,
認為密宗興起於佛滅後七百年,是一個融合了婆羅門與西藏本土苯教的怪胎,已經不是佛教了,特別是沒有從釋迦摩尼來的人間傳承。密宗在印度沒有其他宗派那樣清晰的一代接一代的人間傳承,而是突然間就冒出來了。
密宗傳到西藏後的傳承倒是非常清晰。
這裏多說幾句關於戒律,因為總是有人說要以戒為師。
北傳佛教的佛弟子,無論你現在是受什麽戒,在正真的律宗眼中,在南傳佛教眼中,早已破戒破的一塌糊塗。我以後說律宗的時候,你就會看到什麽是釋迦摩尼時代的戒律。
我把這些佛弟子叫什麽呢?佛教原教旨主義者,又稱原始佛教。
一切要遵循佛製,釋迦摩尼時代是什麽規矩,一點也不能變。
原教旨主義極端分子,不是伊斯蘭的專利,每個宗教都有。
龍樹尊者是八宗之祖, 釋迦第二, 大乘佛教的開啟人。
龍樹尊者當然是通達大乘。
龍樹尊者說:“大分深義所謂空也。 若能通達是義。 即通達大乘。 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 是故我今但解釋空。 解釋空者。 當以十二門入於空義。初是因緣門。 所謂, 眾緣所生法, 是即無自性, 若無自性者, 雲何有是法。”
什麽意思呢?
就是說, 如果你通達了空的含義, 即通達大乘。
所以《十二門論》在講什麽?
在講空, 從十二個不同的方向在講空。
其實啊, 龍樹尊者這個說法還是有破綻的。隻要開口,就有破綻。無論是龍樹還是釋迦摩尼,我如果真要挑他們的錯,隨手就能挑出一籮筐。
空哪裏有門?
空哪裏有方向?
空還說什麽, 說了就變成不空了。
“當以十二門入於空義。”
這句話是有問題的, 會讓人很容易誤解的。 特別是智慧不是很高的人, 比方說沙車王子, 鳩摩羅什。
空如何能入?
空又何須入?
如果本來有, 是入不了空的。
比方說,相是有,相就入不了空。前麵明明有座山,你不能說不存在。我們最多隻能說,因為相是一時,所以把它當成空,當成幻。
這就是由有觀空。
性如果本來空, 是不需要入空的。
已經空了, 何須入? 心無體,則無所合。
我用反推法這麽一推, 就很清楚了。
空不是,
有也不是,
空和有都會陷入自相矛盾。
既然如此, 那就隻有一種選擇, 非空非有。
既然是非空非有, 就是和空有沒關係。 既然和空有沒關係, 就不要再用空有這兩個詞了,空和有的概念就可以丟了。
非空非非空,
非有非非有。
連否定也否定。
開悟之後會發生什麽?
或者說,開悟之人會如何生活?
佛弟子們常常會聽到這些詞,回光返照,善自護持,悟後起修。
到底是幾個意思呢?
很簡單,真的不要被這些高大上的名詞給繞暈了。
就是換個角度看世界。以前總是站在我的角度看世界,來思考,來做決定。
開悟之後,你換成佛的角度,從本來麵目的角度去看世界,去思考,去做決定。因為你以前幾十年一直都習慣了從我的角度,可能一下子改不過來,你就需要常常提醒自己。
如此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把這個習慣改過來。
變成時時刻刻,從潛意識裏就會從佛的角度看問題。
你就從眾生變成了佛。
你不一直夢寐以求地要成佛,為什麽不從今天起,就用佛眼看世界?不過前提是,你得先有佛眼,得先悟出什麽是本來麵目。
沒有佛眼,當然是兩眼一抹黑。
沒有那麽多地,什麽八地,九地,十地,十一地...
這些階梯都是人為劃出的。
就算有,也是可以跳級的,可以飛躍的。
每個人跑步的速度不一樣,有史以來跑得最快的是六祖慧能。我以前打過一個比喻。修行好比登山,你可以一步一個腳印爬上去,這就是三十三天,一天一道坎,這就是漸修。
也可以坐直升飛機空降山頂,這就是頓悟。
一念佛,一念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