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州黃山月輪禪師,
尋聞夾山盛化,乃往叩之。山問:“子是甚麽處人?”
師曰:“閩中人。”
山曰:“還識老僧麽?”
師曰:“和尚還識學人麽?”
山曰:“不然。子且還老僧草鞋錢,然後老僧還子廬陵米價。”
師曰:“恁麽則不識和尚也。未委廬陵米作麽價?”
山曰:“真師子兒,善能哮吼。”
乃入室受印,依附七年。眾請住黃山。
上堂:“祖師西來,特唱此事。自是諸人不薦,向外馳求。投赤水以尋珠,就荊山而覓玉。所以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認影迷頭,豈非大錯。”
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曰:“梁殿不施功,魏邦絕心跡。”
問:“如何是道?”
師曰:“石牛頻吐三春霧,木馬嘶聲滿道途。”
問:“如何得見本來麵目?”
師曰:“不勞懸石鏡,天曉自雞鳴。”
問:“宗乘一句,請師商量。”
師曰:“黃峰獨脫物外秀,年來月往冷颼颼。”
至今為止,我已經講了幾百個公案了。靈利的禪客學人,要學會找規律。我常說,讀經典和讀書一樣,越讀越薄的才是學霸,越讀越厚的一定是學渣。怎麽才能越讀越薄呢?找規律啊,綱舉目張。你得抓住綱要。誦經如果有用,要你幹嘛?直接收錄機反複播放就好了。
《五燈會元》中的公案,都是記錄的對話。對話大部分都是兩個人,一問一答。問的是學人,答的是老師父。問的都是千篇一律,“是什麽。。。?”或則“什麽什麽。。。如何?”無非是如何是佛,如何得道?參禪學佛不就是為了這個嗎?
重點在老師父如何答。
我以前也總結過,答不外乎三種情況。一,不回答。常見的有“良久”或“便休”。二,問東答西彎彎繞,暗諷帶刺,等於不答。比如“待案山點頭,便向汝道”。三,就直接正麵回答。無論祖師爺們的回答如何千變萬化,都不出這三種情況之外。
如果是兩大絕世高手對決,要麽很精彩,金句頻出,要麽索然無趣,很無聊。一點即過。
現在我們來看看上麵月輪禪師的回答。
“梁殿不施功,魏邦絕心跡。”就是無有用心處。全無刀斧痕,伎死禪和。正麵答。
“石牛頻吐三春霧,木馬嘶聲滿道途。”石牛不能吐,木馬不能嘶。彎彎繞著告訴你沒有什麽是道。
“不勞懸石鏡,天曉自雞鳴。”石鏡不能照,意味著本來麵目不可見,你如果悟了自然明白為什麽性不可見。我以前說過,明白了性不可見,就是見性。這也算正麵答。
“黃峰獨脫物外秀,年來月往冷颼颼。”這句的重點是“物外秀”。性中無相,相中無性。性在物外。性和相,我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好比兩條平行線,完全不搭界,不相妨。
我這樣抽絲剝繭,還不會嗎?
問:“不辨中言,如何指撥?”
師曰:“劍去遠矣,爾方刻舟。”
問:“如何是衲衣下事?”
師曰:“石牛水上臥,東西得自由。”
問:“如何是目前意?”
師曰:“秋風有韻,片月無方。”
問:“如何是學人用心處?”
師曰:“覺戶不掩,對月莫迷。”
問:“如何是青霄路?”
師曰:“鶴棲雲外樹,不倦苦風霜。”
問:“過去事如何?”
師曰:“龍叫清潭,波瀾自肅。”
這第二段對話, 有兩句句是重點, 其他的都是指東打西, 連諷帶刺。
“覺戶不掩,對月莫迷。”後麵四個字很好理解。覺戶不掩,就是覺悟的人是沒有用心處的。
“鶴棲雲外樹,不倦苦風霜。”雲外是什麽,當然是空。鶴棲雲外,就是性在空中,是謂空性。不倦苦風霜。空性怎麽會倦風霜?不相妨啊。
天啊,你要我如何說才能悟道。
還不會,美女自己把褲子脫下來讓我打屁屁。帥哥自己把褲子脫下來出去彈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