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

我有摩尼珠,隻待有緣人...
個人資料
正文

【五燈會元】薪火相傳之:梅子熟也!

(2021-03-22 19:51:33) 下一個

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者,襄陽人也。姓鄭氏。幼歲從師於荊州玉泉寺。

初參大寂,問:“如何是佛?”

寂曰:“即心是佛。”

師即大悟,遂之四明梅子真舊隱縛茅燕處。  

這樣也能開悟, 同大梅法常禪師相比, 我真的是慚愧得很。 佛弟子們現在都聽了即心是佛四個字, 應該一大把人開悟了才對。

 

唐貞元中,鹽官會下有僧,因采拄杖,迷路至庵所。

問:“和尚在此多少時?”

師曰:“將見四山青又黃。”

又問:“出山路向甚麽處去?”

師曰:“隨流去。”

僧歸舉似鹽官,官曰:“我在江西時曾見一僧,自後不知消息,莫是此僧否?”遂令僧去招之。

師答以偈曰:

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尋。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鬆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法常禪師是個很有文采之人,也是一個淡薄寂寞的人。他就一個人在深山老林裏住著,也沒有想要去度眾生,有人來拜訪,他就說幾句。沒人來,就隨流度日。北傳佛教自稱大乘,將南傳佛教稱為小乘。主要一點就是南傳佛教更注重自度。於是說,因為慈悲心不足,隻能成就阿羅漢果位。我隻能哈哈一笑。世尊菩提樹下開悟,如果哈哈一笑而去,難道就不是佛了嗎?

我其實有時想,世尊如果開悟之後不傳法,結果會如何,以後還會有開悟的人嗎?如果有,是多一些還是少一些?我相信一定會有,至於多少,很難說。世尊傳法,當然有一批人因此悟道。但因為他的教學方式,把第一義和方便法混在一起,也讓許多人不得悟道。如果讓我選,我希望世尊像我一樣,隻說第一義。入世法根本不需要說,大家愛幹啥幹啥。當然,如此佛教就極可能成不了四大宗教之一。但是,悟道並不是為了宗派的發展。

所以,我認為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是有利有弊。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大寂聞師住山,乃令僧問:“和尚見馬大師得個甚麽,便住此山?”

師曰:“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裏住。”

僧曰:“大師近日佛法又別。”

師曰:“作麽生?”

曰:“又道:非心非佛。”

師曰:“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將管即心即佛。”

其僧回舉似馬祖,祖曰:“梅子熟也!”

一悟永悟, 一見永見。 不管是以師父之名, 還是佛陀之說, 都不能亂我心誌。 你如果還搖搖晃晃, 不敢肯定, 那一定不是。

 

龐居士聞之,欲驗師實,特去相訪。

才相見,士便問:“人向大梅,未審梅子熟也未?”

師曰:“熟也。你向甚麽處下口?”

士曰:“百雜碎。”

師伸手曰:“還我核子來。”士無語。 

告訴你已經百雜碎了, 當然是已經吞到肚子裏去了, 哪裏還有核子還?法常禪師運氣好, 碰到一個苯苯的龐居士, 如果是石頭, 早就噓噓他了。

 

夾山與定山同行,言話次,

定山曰:“生死中無佛,即無生死。”

夾山曰:“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

互相不肯,同上山見師。

夾山便舉問:“未審二人見處那個較親?”

師曰:“一親一疏。”

夾山複問:“那個親?”

師曰:“且去,明日來。”

夾山明日再上問,師曰:“親者不問,問者不親。”

哈哈哈哈,定山根本懶得去問。“生死中無佛“ 就是因果中無佛,因果成相,所以相中無性。”即無生死。”什麽即無生死,既然生死中無佛,當然是佛無生死。所以性中無相。 定山禪師悟也。

 

新羅僧參,師問:“發足甚處?”

曰:“欲通來處,恐遭怪責。”

師曰:“不可無來處也。”

曰:“新羅。”

師曰:“爭怪得汝?”

僧作禮,師曰:“是與不是,知與不知,隻是新羅國裏人。”  

僧答新羅, 難免被法常禪師含沙射影, 暗諷一番。如果答:“無來處。”法常禪師就張口結舌, 無話可說了。

    

忽一日謂其徒曰:“來莫可抑,往莫可追。”

從容間聞鼯鼠聲,乃曰:“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諸人,善自護持,吾今逝矣。”

言訖示滅。

永明壽禪師讚曰:“師初得道,即心是佛。最後示徒,物非他物。窮萬法源,徹千聖骨,真化不移,何妨出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gwangmsn 回複 悄悄話 所以,我認為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是有利有弊。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說的好.禪宗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卻留下這麽多的公案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