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

我有摩尼珠,隻待有緣人...
個人資料
正文

【五燈會元】斷臂求法之:不持戒,不坐禪,不看經

(2021-02-20 18:07:33) 下一個

這兩篇文章,本來是我的五燈會元係列中第十一本書《驚世駭俗》中的第二十四篇和第二十五篇。我寫這個係列的時候,是按時間順序來一一介紹禪宗的發展和後來逐步形成的溈仰,雲門,法眼,臨濟,曹洞。現在我把這兩篇合成一篇先貼出來。

今天和各位師兄師姐的討論非常好,我要感謝各位的直言和參與。有不同意見很正常,大家如果都和我一模一樣,就沒有寫下去的必要了。今天討論的焦點是修與不修的問題。其實關鍵還是體性相三者關係的不通透。

關於這個問題性師兄其實也和我不一樣的,至少以前是這樣,現在呢,不知道是否有改變。他和我悄悄話時說過,他的師門說,體性相三無分別。他說,他不能同意無情就不是空性具足。對不起,把你的悄悄話拿出來公開說。但是我覺得有代表性,還是有必要公開說一下。

先來看溈仰宗的慧寂通智禪師,他離開師父溈山後自己的道場在仰山。

袁州仰山慧寂通智禪師,師住東平時,溈山令僧送書並鏡與師。師上堂,提起示眾曰:“且道是溈山鏡,東平鏡?若道是東平鏡,又是溈山送來。若道是溈山鏡,又在東平手裏。道得則留取,道不得則撲破去也。”

眾無語,師遂撲破,便下座。

道即不道,開口即失。仰山既然說了“道不得則撲破去也。”他的意思是,你們的師爺爺送來了一麵鏡子。各位徒弟,你們今天說得對了,我就留著這麵鏡子,說不出呢,那麽這麵鏡子就保不住了,我就砸了它。

我如果在場呢,直接上去拿過來, 丟在地上摔碎就好了。 僧若如此做, 仰山必然喜笑顏開, 歎曰:“ 子已入聖位。”

這麵鏡子,就是佛陀的長繩, 我把它燒了。就是百丈的淨瓶, 溈山把它踢倒了, 嗬嗬, 估計也碎了。百丈的淨瓶是另外一樁公案,溈山把它踢倒,百丈就印證了他,溈山就開創了溈仰宗。所以按順序來很重要,知道前因後果。不過今天不管它了,嗬嗬。

為什麽我會直接把鏡砸了呢?鏡子就是境界,就是相。沒有好境界,也沒有壞境界。悟了不相妨,就破了所有的境界。

 

師問僧:“近離甚處?”

曰:“南方。”

師舉拄杖曰:“彼中老宿還說這個麽?”

曰:“不說。”

師曰:“既不說這個,還說那個否?”

曰:“不說。”

師召大德,僧應諾。師曰:“參堂去。”

僧便出。師複召曰:“大德!”

僧回首,師曰:“近前來。”

僧近前,師以拄杖頭上點一下,曰:“去!”

 

師召大德,僧應諾。仰山果然用這一招, 而僧人, 果然中招。

僧應諾。師曰:“參堂去。”師複召,僧回首,師以拄杖頭上點一下,曰:“去!”

哎, 笨蛋!仰山慈悲啊, 幾秒中之內, 兩次接引, 而且隻是在頭上輕點一下。 若是雪峰, 當胸一腳:“滾!”。 

當初, 南嶽金輪可觀禪師, 參雪峰,峰曰:“近前來!” 師方近前作禮,峰當胸一腳,師忽契悟。師事十二載,複曆叢林。住後,上堂:“我在雪峰,遭他一蹋,直至如今眼不開,不知是何境界?”

因為跳了這麽遠,這裏又要解釋一下。仰山最愛用的一招是讓學僧走,人家沒走幾步,他就大喊“大德”。人家一答應或者回頭,他就拿禪杖打。比揪鼻子猛。當然還是不如雪峰猛,他是當胸一腳。

為什麽他喊大德,學僧一答應就錯了呢,因為你把自己定位成了眾生。為什麽雪峰讓可觀禪師“近前來!”,他老老實實過來了,就給他一腳?因為你來了。你站著不動他就踢不著。

接下來的公案,就和我們今天的討論聯係上了。還是這位大名鼎鼎的仰山大師。

陸希聲相公謁師,師乃門迎。

公才入門,便問:“三門俱開,從何門入?”

師曰:“從信門入。”

公至法堂,又問:“不出魔界,便入佛界時如何?”

師以拂子倒點三下。

公便設禮。又問:“和尚還持戒否?”

師曰:“不持戒。”

曰:“還坐禪否?”

師曰:“不坐禪。”

公良久,師曰:“會麽?”

曰:“不會。”

師曰:“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旄頭邊。”

師卻問:“承聞相公看經得悟,是否?”

曰:“弟子因看《涅槃經》有雲,不斷煩惱而入涅槃,得個安樂處。”

師豎起拂子,曰:“隻如這個作麽生入?”

曰:“入之一字,也不消得。”

師曰:“入之一字,不為相公。” 公便起去。

 

我們修行, 從何門入?當然是從信開始, 從有興趣開始。 不信, 或者沒有興趣, 說什麽也是白搭。 所以, 佛不度無緣。我的讀者諸君, 佛教網上的各位, 都已從信門入了。否則, 到這裏來做什麽? 不如去新浪看看八卦新聞。入世法, 隻有一個目的, 就是攝眾從信門入。而一旦入來之後, 就應該把重點放在出世法上, 不要一直沉迷於入世法。 以至於本末倒置。

持戒, 坐禪, 都是入世法。不持戒, 不坐禪, 才是出世法。不持戒, 不坐禪, 那如何修行呢?

“嬰得一片佘,下得一籮種。”

“日中一食,夜後一寢。”

“釅茶三兩碗,意在旄頭邊。”

還不明白嗎? 我問你, 你要修行做什麽? 不修行, 才是真正的修行。 不需要解脫, 才是真正的解脫。隨緣任運,平常生活,就是修行。你隻要還在刻意地修行, 你就在這頭, 因為你想去那頭。你就著了兩邊。

“不必立中間,亦莫住兩頭。”

所以, 你隻要還在持戒, 還在坐禪, 還在修行, 就還是一介凡夫。 “饒經八萬劫, 終是落空亡”。 雲在青天水在瓶啊, 出去!

 

世界上有四大宗教,佛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 印度教。每一種都有超過十億人以上的信眾。在我的求道過程中, 涉獵過其他宗教, 也交了很多朋友。

那麽佛教在其他宗教的眼中是個什麽樣子呢?

老實告訴你, 印象不怎麽的。 最讓人詬病的一點就是佛教是原始的偶像崇拜, 自己弄個泥雕木塑的佛像, 然後拜來拜去。所以很有一點瞧不起, 很落後的意思。不能怪人家,因為我們絕大多數的佛弟子的水準, 就是這個樣子。

佛教, 絕不是偶像崇拜。佛教, 不但不是偶像崇拜, 連拜神教都不是,其他宗教才是拜神教。佛教, 是一個普普通通的, 迷失的眾生, 通過自身的努力, 找回了自己的本來麵目。 然後他想告訴其他人, 我們的本來麵目是什麽。

 

袁州仰山慧寂通智禪師,師住觀音時,出榜雲:“看經次不得問事。”

有僧來問訊,見師看經,旁立而待。師卷卻經,問:“會麽?”

曰:“某甲不看經,爭得會?”

師曰:“汝已後會去在。”

其僧到岩頭,頭問:“甚處來?”

曰:“江西觀音來。”

頭曰:“和尚有何言句?”

僧舉前話,頭曰:“這個老師,我將謂被故紙埋卻,元來猶在。”

 

上一篇說了“不持戒, 不坐禪。”這一篇講“不看經”, 大家應該不會覺得奇怪。

仰山出個告示, 要閉關讀經不問事。岩頭得知, 心裏鄙視之。 直到僧人來參, 得知仰山卷卻經, 深感欣慰, 歎曰:“這個老師,我將謂被故紙埋卻,元來猶在。”

岩頭也是個厲害角色啊!話不在多, 一句話, 偶露崢嶸。就足以顯示出第一高手的風範。參禪悟道,當然要看經,但一定要透,然後呢,一把燒了它。不能埋沒在名字相,言語相中。

 

師問雙峰:“師弟近日見處如何?”

曰:“據某見處,實無一法可當情。”

師曰:“汝解猶在境。”

曰:“某隻如此,師兄又如何?”

師曰:“汝豈不知無一法可當情者?”

溈山聞曰:“寂子一句,疑殺天下人。”

 

實無一法。佛陀兩千六百年前就說了。成千上萬的人都聽到過,可是真正明白的, 少之又少。實無一法,你還看經做什麽?實無一法,你還說什麽?

“據某見處”, 就是破綻!無論見了什麽, 見的就是相,因為性不可見。公案故事中常常會有這樣的場景。提問,回答。禪師說不對。學僧問,您的高見呢?禪師說了一句和學僧幾乎一模一樣的話。嗬嗬。

連續七天, 說的都是溈山和仰山兩師徒。溈山是福建人, 卻在湖南開花結果, 開宗立派。 而仰山是地地道道的湖南懷化人。 我花了七天時間講他們, 也算是對兩位老鄉給足了麵子了。

不持戒,不坐禪,不看經。

徹底顛覆傳統, 如果這不是驚世駭俗, 什麽才算是?諸山長老, 上人活佛,看到這裏, 隻怕連下巴都合不上。可是你仔細想想, 難道這樣不是徹底自由了嗎? 不是徹底解脫了嗎?

“嬰得一片佘,下得一籮種。”“日中一食,夜後一寢。”“釅茶三兩碗,意在旄頭邊。”什麽是佛過的日子?這就是。你也許會說:“就是這個? 那佛有什麽稀奇的?”

嗬嗬, 不稀奇嗎?你做得到嗎?

 

現在回到開頭,念,和前兩天講的聞一樣,是一種能力,它本身沒有所謂的妄念和善念。它隻是念。好壞善惡是眾生加上去的,好壞善惡必須要有一個受體。而性因為其空的特質沒有受體。

空性無二,沒有分別。相呢,因為和空性不相妨,就算本身由於自己的緣起緣滅而千變萬化,也是無分別。所以,三無分別沒有錯。但並不是沒有分別,隻是有也是無。

相與性的分別在哪?相有邊。性沒有。所以相是包裹在性中的,性能感知它,但它對性毫無影響。相有生滅受因果,性無生滅,不受因果。相既然有生滅,就沒有性。如果有又性又有生滅,那麽就是說,性有生滅。如此,就陷入了自相矛盾中。

我說得如此詳細了,決定給自己放幾天假。 各位師兄師姐慢慢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