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

我有摩尼珠,隻待有緣人...
個人資料
正文

【五燈會元】斷臂求法之:無有是處

(2021-02-19 07:26:17) 下一個

益州保唐寺無住禪師,初得法於無相大師。乃居南陽白崖山,專務宴寂。經累歲,學者漸至,勤請不已。自此垂誨,雖廣演言教,而唯以無念為宗。唐相國杜鴻漸出撫坤維,聞師名,思一瞻禮,遣使到山延請。

公問:“師還以三句示人否?”

師曰:“初心學人,還令息念,澄停識浪,水清影現。悟無念體,寂滅現前,無念亦不立也。”

於時庭樹鴉鳴,

公問:“師聞否?”

師曰:“聞。”

鴉去已,又問:“師聞否?”

師曰:“聞。”

公曰:“鴉去無聲,雲何言聞?”

師乃普告大眾曰:“佛世難值,正法難聞,各各諦聽。聞無有聞,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何曾有滅?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當知聞無生滅,聞無去來。”

公與僚屬大眾稽首。

我前麵講過, 要刨根問底, 多問自己為什麽。你如果碰巧正在問自己為什麽無生無死, 無來無去,你運氣好,無住禪師已經說的清清楚楚。讀經參禪, 是要真正弄明白。 一本經, 一個公案, 你真正懂了, 就悟了。 一法通, 萬法通。以上的簡短對話中, 有一句開悟的話, 你能找出來嗎?

算了,我幫你一把。”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當知聞無生滅,聞無去來。”這一句,把因果,相與性,說得明明白白。

這個公案的引子是鴉鳴,所以他們用的是聲。我用相替代一下。

”有相之時,是相自生。無相之時,是相自滅。而佛性,不隨相生,不隨相滅。悟此佛性,則免相之所轉。當知佛性無生滅,佛性無去來。”

    

又問:“何名第一義?第一義者,從何次第得入?”

師曰:“第一義無有次第,亦無出入。世諦一切有,第一義即無。諸法無性性,說名第一義。佛言有法名俗諦,無性第一義。”

公曰:“如師開示,實不可思議。”

公又曰:“弟子性識微淺,昔因公暇,撰得《起信論章疏》兩卷,可得稱佛法否?”

師曰:“夫造章疏,皆用識心,思量分別,有為有作,起心動念,然可造成。據論文雲:‘當知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說相,著名字相,著心緣相,既著種種相,雲何是佛法?”

公起作禮曰:“弟子亦曾問諸供奉大德,皆讚弟子不可思議。當知彼等但徇人情,師今從理解說,合心地法,實是真理不可思議。”

公又問:“雲何不生?雲何不滅?如何得解脫?”

師曰:“見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滅,既無生滅,即不被前塵所縛,當處解脫。不生名無念,無念即無滅,無念即無縛,無念即無脫。舉要而言,識心即離念,見性即解脫。離識心見性外,更有法門證無上菩提者,無有是處。”

公曰:“何名識心見性?”

師曰:“一切學道人,隨念流浪,葢為不識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順生,念滅亦不依寂。不來不去,不定不亂,不取不舍,不沈不浮。無為無相活瓴瓴,平常自在。此心體畢竟不可得,無可知覺。觸目皆如,無非見性也。”

公與大眾作禮稱讚,踴躍而去。師後居保唐寺而終。

 

無住禪師, 實在是太慈悲了。慈悲到我已經覺得他太囉嗦, 象《大話西遊》中黃家英演的唐僧, “悟空, 打倒些花花草草都是不好的。。。” 

直接一句話,“證無上菩提者,無有是處。”  這才像禪宗傳法。

不過我還是要指出一下禪師開示不妥的地方。“見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名無念”

我明白無住禪師想說什麽,從後麵的開示中可以看出來他整段話的意思。但他用“見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名無念”很不妥。如果沒有後麵的補鍋,這句話是錯的。

“見境心不起”是對治法,不是無生的真正含義。無生也不是無念。真正能做到心常定,是悟了不相妨。因為不相妨,自然心無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