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兄在樓下的意見我看到了。笑壇確實不適合談佛教。這也是當年我選擇去中國佛教網的原因。那裏的人數眾多,又都是善信,有基礎。在那說了三年,收下十幾名弟子,其中十一人悟道。今天這一篇,是我在這貼的最後一篇佛家的文章。短短兩個多禮拜,時間很短,但也有斬獲。有人說他準備等一千年,我說你不需要。他確實不需要,恭喜性兄。師兄慧根上乘,一點就通。最重要的是,我慢去盡,心胸豁達,勤奮好學。師兄和我一樣,密宗出身,但毫無門戶之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也要感謝陶兄,兄雖為道家。但修行人很多都是相同的。兄知識淵博,小弟從你的文章中學到不少東西。同時要感謝爪哥,沒有爪哥的一句話,就沒有這個緣起,我根本就不會在這貼這些文章。也要感謝各位讀者的捧場。今天這最後一篇,稍微長一點,我就跳到二十八祖菩提達摩。
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尊者,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羅, 是我們中土漢人最熟悉的一位祖師, 也是中土禪宗的第一位祖師爺, 聞名天下的少林武功也是這位祖師爺所教。達摩祖師在印度的弘法, 列在這本《西天大聖》裏, 在中土的傳法, 會在我的下一本書中細說。
時有二師: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勝多,本與祖同學佛陀跋陀小乘禪觀。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羅尊者,舍小趣大,與祖並化,時號二甘露門矣。而佛大勝多更分徒而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各封己解,別展化源,聚落崢嶸,徒眾甚盛。祖喟然歎曰:“彼之一師已陷牛跡,況複支離繁盛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纏邪見。”
言已,微現神力,至有相宗所,問曰:“一切諸法何名實相?”
彼眾中有一尊長薩婆羅答曰:“於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
祖曰:“一切諸相而不互者,若名實相,當何定邪?”
彼曰:“於諸相中實無有定,若定諸相,何名為實?”
祖曰:“諸相不定,便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之?”
彼曰:“我言不定,不說諸相。當說諸相,其義亦然。”
祖曰:“汝言不定,當為實相。定不定故,即非實相。”
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實相。知我非故,不定不變。”
祖曰:“汝今不變,何名實相?已變已往,其義亦然。”
彼曰:“不變當在,在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其義。”
祖曰:“實相不變,變即非實。於有無中,何名實相?”
薩婆羅心知聖師懸解潛達,即以手指虛空曰:“此是世間有相,亦能空故,當我此身,得似此否?”
祖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於色中,不失色體。於非相中,不礙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實相。”彼眾聞已,心意朗然,欽禮信受。祖瞥然匿跡。
實相是什麽? 人人都想知。實相,就是指本來麵目. 這位有相宗的薩婆羅認為, 世間有相, 心如虛空, 就是實相。 大家注意, 他的錯誤是有相, 有空, 偏於有, 還是在空有之中。而達摩祖師說,“於非相中,不礙有故”, 正是非無非有。讀過我昨天文章的人就知道,有就是無,因為“不礙”,不礙事,不相妨。
至無相宗所,問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
彼眾中有波羅提答曰:“我明無相,心不現故。”
祖曰:“汝心不現,當何明之?”
彼曰:“我明無相,心不取舍。當於明時,亦無當者。”
祖曰:“於諸有無,心不取舍。又無當者,諸明無故。”
彼曰:“入佛三昧,尚無所得,何況無相,而欲知之?”
祖曰:“相既不知,誰雲有無?尚無所得,何名三昧?”
彼曰:“我說不證,證無所證。非三昧故,我說三昧。”
祖曰:“非三昧者,何當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證?”
波羅提聞祖辯析,即悟本心,禮謝於祖,懺悔往謬。祖記曰:“汝當得果,不久證之。此國有魔,非久降之。”言已,忽然不現。
實相是什麽?這位無相宗的波羅提認為, 隻要心不取舍, 心不現, 就沒有相, 因為相由心生, 所以實相就是無相。 大家注意, 他的錯誤是混淆了意識心和真心, 此心非彼心, 偏於空。相是客觀存在的, 不是你蒙上眼睛就說沒有, 嗬嗬, 好一個掩耳盜鈴。所以祖師說, 你隻是想斷絕意識心, 視而不見, 刻意不去取舍, 好似一塊沒有生命的大石頭, 還談什麽明心見性? 不明白相, 又如何見性?
至定慧宗所,問曰:“汝學定慧,為一為二?”
彼眾中有婆蘭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
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
彼曰:“在定非定,處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
祖曰:“當一不一,當二不二。既非定慧,約何定慧?”
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複然矣。”
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誰定誰慧?”
婆蘭陀聞之,疑心冰釋。
這位定慧宗的婆蘭陀, 根本是自相矛盾。 既然學定學慧, 偏要說什麽定非定, 慧非慧。祖師慈悲, 直接點破, 真正的佛慧不是學定可得的, 而是不一不二, 也就是非空非有, 哪有什麽定慧?
至第四戒行宗所,問曰:“何者名戒?雲何名行?當此戒行,為一為二?”
彼眾中有一賢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無染,此名戒行。”
祖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違背,不及於行。內外非明,何名為戒?”
彼曰:“我有內外,彼已知竟。既得通達,便是戒行。若說違背,俱是俱非。言及清淨,即戒即行。”
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淨?既得通故,何談內外?”
賢者聞之,即自慚伏。這一段, 清楚明白, 不需要我多說什麽, 祖師三兩句話, 就讓這位戒行宗的賢者自相矛盾, 無話可說。 律宗的弟子, 因該多看看這篇。
至無得宗所,問曰:“汝雲無得,無得何得?既無所得,亦無得得。”
彼眾中有寶靜者答曰:“我說無得,非無得得。當說得得,無得是得。”
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雲得得,得得何得?”
彼曰:“見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見不得,名為得得。”
祖曰:“得既非得,得得無得。既無所得,當何得得?”
寶靜聞之,頓除疑網。無所得, 本身是對的。 真如佛性, 不增不減, 無始無終。這位無得宗的寶靜, 也是為高人。祖師問, 既然無所得, 還談什麽得道? 還有什麽搞頭?他說, 明白無所得, 就是得道。祖師說, 既然無所得就是得, 那得了什麽?他說, 想得就不是得, 不想得才是得。祖師知其是高人, 但尚缺一點, 於是慈悲開示:真正的得道, 無上正等正覺, 不是得, 也不是無所得, 而是非得非無得。
如果把得換成有, 把無得換成空,非得非無得就是非空非有。 無得隻是近道, 落於空, 還不是第一義。寶靜能悟無所得, 也算難能可貴了!
至寂靜宗所,問曰:“何名寂靜,於此法中,誰靜誰寂?”
彼眾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動,是名為寂。於法無染,名之為靜。”
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靜。本來寂故,何用寂靜?”
彼曰:“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名寂靜。”
祖曰:“空空已空,諸法亦爾。寂靜無相,何靜何寂?”
彼尊者聞師指誨,豁然開悟。這位寂靜宗的尊者, 也是一位高人, 但仍有一絲在, 沒有完全赤裸裸。 我且不說破, 你看出來了嗎?
達摩祖師, 果然武功天下第一。 談笑間, 降伏六宗。 橫掃六國的始皇帝, 也不過如此。俗話說, 強將手下無弱兵,無相宗的波羅提被祖師點破後, 也得了玄旨, 其與國王的一段對話, 值得佛弟子們用心去參。
王問曰:“何者是佛?”
提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否?”
提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在何處?”
提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
提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
王曰:“於我有否?”
提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
提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
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
波羅提即說偈曰:“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王聞偈已,心即開悟。
好一句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這是整套五燈會元中說本來麵目說得最清楚的一段對話。王聞偈已,心即開悟。你呢?我對這位波羅提頂禮膜拜。他完全應該算禪宗的祖師之一。隻是後來達摩東渡,把衣缽傳給了二祖慧可。
其實,有沒有衣缽無所謂,佛弟子時刻不要忘記,佛陀出家修行的目的,是尋求生死解脫之法。修行是個人的事,你生死解脫了,就是在世的佛陀。
我年少的時候, 是唯物主義者。二十來歲開始, 正式接觸宗教。我為什麽會對宗教發生興趣?因為唯物主義解決不了生死問題, 任何的物質, 都有生滅。如果解決不了生死問題, 那活著就沒有意義。一切的追求, 都是空的, 都是死前的瘋狂。既然逃不了一死, 又何必生? 又何必活?
剛開始的時候, 和所有的新手一樣, 不知從何處開始。太多的選擇了。 每個宗教都說自己是對的, 每個宗派都在批評別人。我無從辨別。所以, 我決定去了解每一個宗教, 再決定皈依哪一個。而最終, 我成了佛教徒。
為什麽?因為我不要做別人的奴才, 不要別人做我的主人, 不管這個別人是誰, 叫什麽名字。 就算是上帝真主, 也不可以。如果一輩子修行, 隻是做了別人的奴才, 給自己找了一個主人。那我不要永生, 我寧願做一個必死的自由人。
我成為佛教徒, 隻為一個人。兩千六百年前, 一個叫釋迦太子的人, 以人的身份成佛了。沒有錯, 他和你我一樣, 是個普普通通的人。他不是高高在上, 遙不可及的神。他說:“眾生皆具佛性。”
既然, 無論人如何修行, 都不能成為上帝, 我放棄了上帝。
既然, 無論人如何修行, 都不能成為真主, 我放棄了真主。
既然, 釋迦太子可以成佛, 我皈依了佛。釋迦太子是一個人, 他可以成佛, 那我一定也可以, 所有其他人, 隻要方法對了, 一定也可以。
決定皈依佛教以後, 依然是兩眼一摸黑。佛教內部, 也一樣有太多的門派了, 到底選哪一個?我選了那些說可以即身成佛的。為什麽?釋迦摩尼可以即身成佛, 那就說明是可以即身成佛的。 於是, 那些認為不能即身成佛的, 就刷掉了。於是剩下的, 就隻有禪宗和密宗了。
禪宗簡單, 因為禪宗內部沒有再分了,雖然慧能之後也有曹洞宗,溈仰宗,法眼宗,臨濟宗,雲門宗,但隻是地域道場之分,並不是教義有何不同。但密宗內部, 又分唐密東密藏密蒙密, 以及很多的流派。教義差別很大
怎麽辦?沒有其他捷徑了, 隻能一派一派去學, 去了解各派的教義。我和禪宗密宗的因緣, 就這樣開始了。禪宗密宗成了我的主攻方向, 大乘佛教其他六宗, 我並沒有放棄, 是副攻方向。去了解一個宗派,隻有兩條路,聽師父說法,看曆代祖師的文章。
最後這一篇,和大家分享一下心路曆程。對看此類文章不爽的讀者,說聲抱歉,以後咱接著撩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