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酒微甘

唯讀書與寫字不可辜負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如何讀書

(2022-07-23 04:35:09) 下一個

 

都是他人的總結與體悟,我覺得好,就抄錄下來,偶爾看看,提醒自己,以免讀書走偏。

朱光潛說:

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沒有一讀的價值。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須慎加選擇。

許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讀現代出版的新書。因為許多流行的新書隻是迎合一時社會心理,實在毫無價值,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的書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讀一遍兩遍以至於無數遍。我不敢勸你完全不讀新書,我卻希望你特別注意這一點,因為現代青年頗有非新書不讀的風氣。別的事都可以學時髦,惟有讀書做學問不能學時髦。

關於讀書方法。我不能多說,隻有兩點須在此約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時間與玫瑰:

名家的書不見得都值得讀,最好選其代表作,看看其前後脈絡,對於那種特別高產的學者,如非天才,務必謹慎,浪費的豈止是買書的銀子,更麻煩的是進入不斷重複播放模式,而你還樂此不疲。

書架總該有一兩百本好書,這些書可以伴隨終身。

如何選書?隻有一個標準,那就是經典,而且在作者去世後還不斷被人閱讀,不斷被人討論的書。時間是無情的東西,也是有情的東西,她會無動於衷地看著人事代謝,但會將那些好東西一點一點通過世人的不斷傳頌留下來,傳下去,這裏麵的溫情與敬意,可是無數讀書人造就的。(參見朱說第二條)

有人說,讀太厚的書,太傷神,不容易堅持。我想,如果是名作,再厚也要堅持,所謂讀大書如克名城,其中的快意也是很可觀的,而且讀進去了可以成為一筆寶藏,當然要做好筆記,同時要有整體的把握,不是尋章摘句而已。多讀大書,提升底氣。

讀書要虛心,主要是指先要細讀文本,試圖理解文本的意思,很多同學讀書之後提出來一堆不是文本所呈現的問題,其實是過於觀念先行,這樣的閱讀讀得再多也是把自己的優越感無數次地自我感動,這樣效果會越來越差,形成一種壞習慣,自以為是,秒殺一切。(讀書大忌,我有這個毛病)

讀書期間一年可以寫兩三篇書評,但千萬不要上癮,否則會筆頭寫得油滑,最後連什麽是好東西都缺乏辨別力,更容易陶醉於那種報屁股文章的數量上。適當練筆,是有好處的,拿出去發表,也可以提升一點信心,但過於癡迷,就會玩物喪誌,死得很慘。(寫博客也類似,玩物喪誌)

讀書是一個把書先讀厚再讀薄的過程。在讀書中不斷追根溯源,不斷去追問為什麽,再回到文獻中,再去相關經典或名家是如何解釋的,進而反思,去解答我們的為什麽。在尋找答案時要看到曆史的複雜性,切忌先入為主,以今格古,將問題放在縱橫交錯的曆史背景中,觀察多個複雜的因素如何相交為用,發生化學反應。曆史的奇妙,不是一個枯燥的結論,而是帶給我們看問題更豐富的角度,嚐試多種可能性。

讀書的目的不是壓倒別人,是擴充自己,讓自己心靈充盈,求自在與樂趣。任何需要外在的光環與證明的讀書,都是浮光掠影,深造自得,方能有所進步。

關於批評,可以,但得有理有據,得在全麵理解人家的意思之後才好表達。忽略文本,提出不可能完成或不需要完成的任務,信口雌黃,這叫前誣古人後誣今人,更會沾染不少習氣。議論要持平,見解盡量通達,舍此無他。

時代有諸多病痛與問題,通過努力,克服時代的症狀與困境,成為一個有趣而韌性的讀書人。

書讀得太快太多,而沒有貼著書來深入思考,注定是兩腳書櫥。

讀書,既不能有所求又不能沒所求。

讀書最好順著書的脈絡讀,就好比學技術,得懂得原理,不要亂來。每個學科都有經典,都有真經,都有其經典與方法,要予以尊重與理解。

讀書時總要帶著幾個問題,無論是通過讀書來證實,還是繼續帶著疑問去追尋,都比漫無目的地翻書有效果。

其實一輩子真正受用的也就那麽幾十本書甚至幾本書。

閱讀當然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尤其是閱讀比較艱深或陌生的學術著作,但是啃下來了就有收獲,這個時候切忌貪多求快,要循序漸進,但必須堅持讀完,不能殺書頭,否則多摸西摸,事倍功半。讀不下去時,就回頭再讀。

讀書不是宣稱自己讀了多少,而是內在吸收了多少,有多少實在的收獲,

問任何一個有所成就的人,他們都會有一個對其影響至深的人或書,應該試著去選這樣的人或書,通過不斷摸索,找準自己喜歡的人或書,這本書或許是史料集,或者是專著,或許是傳記,或許是一篇文章,如果很對味,就反複閱讀,深入骨髓,這樣很可能成為你的起點與基石。

大書有大書的優點,小書有小書的優點,小書往往思考更周密,看似篇幅不大,往往含金量很大,作者透露的線索往往不多,需要參考與追尋的東西很多,小書往往需要反複讀,不斷深挖,才可能有很大的收獲。大書則線索多一些,破綻也多一些。

讀書要不要一個好環境,當然是越好越好,事實是環境怎麽才算好?可能沒有標準。我倒是覺得如果有充裕的時間能自由支配,就是最好的讀書環境,有沒有書房,是不是電子版,倒反而其次。靜心是王道,深造方能自得。

古文,能多讀當然更好,但是其實最經典的四書五經、孔孟老莊、前四史看完已經不易,這裏麵的看,不是泛讀,而是精讀,我倒是建議一般的本科生同學把孔孟老莊和《史記》讀完就不錯的,這裏麵不少最好反複讀。(我再加一部《世說新語》)

把一本書拆開了讀,效果會很不一樣。這裏的拆,不是真正拆書,而是一章一章,一部分一部分分開細讀,追究其方法論來源,以及是否有誤用;追蹤其史料與論證,看看是否有疏漏,以及其中論述的精妙之處。

讀經典,需要把本文讀完後,再圍繞其注釋與重點對照的文本細讀,所謂上下左右讀書,方才能將文本立起來,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精讀一本書,並非刻意死摳文本,而是不斷在互文中求得一個深度理解。

讀經典不是一句口號,是入門,是基礎,是底線。很多人說自己對思想文化史感興趣,可是這一行當最要緊的書也就聽說而已,你問他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化》講了什麽,對方可能一臉茫然,再問雷蒙*威廉斯《文化與社會》講什麽,那就更不知道了。學有本源,野遊式亂入,實在是對於自己與學術的不尊重。

讀書要找準自己脾胃相投的書和作者,早年魯迅的書怎麽讀都覺得生澀,而且不好好說話,讀其兩地書會好很多。再讀汪曾祺、沈從文則溫潤很多,非常受用。讀書就像飲食,對自己胃口會更有營養,當時時不時還要補充其他營養,否則會過於單一。

讀書就需要耐心,從容,耐得煩。逐字逐句,順流直下。遇到問題,就求師問友,查閱參考。一本書讀完,順藤摸瓜,再牽涉其他,慢慢就會形成一張網,有自己深入的思考。實在讀不懂,就放一放,譯本讀不懂,有可能是翻譯的問題,不然讀原版。

讀書沒有整塊時間,集腋成裘也不錯啊,每天讀幾頁甚至十幾頁,一百多頁的書,十天就讀完了。如果覺得難的,就做好標記,後麵再回去溫習一遍。時間總是不夠用,但是要學會不斷的積澱。

《隨園詩記》說:“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讀書一般而言,確實可以增長見識,但是如果偏頗過多,也可能會有不少危害,徒增成見,盡量不帶成見,力求全麵地理解文本,方有更多收獲。

了解一本書的寫作背景是很關鍵的,也許你現在看起來稀鬆平常的觀點,當年寫作時作者還心存餘悸,那樣的寫作就會有不少的隱晦。這個道理雖然簡單,但是不少人卻毫不在意,往往還鋒芒畢露,真是厚誣作者。

古文理解能力要從識文斷句開始,我建議用影印的古書,選擇其中部分篇章,試著句讀,然後與現在的權威點校本對照,既是深度閱讀的過程,也是聯係句讀的過程,拿到古文,即使是沒有斷句的未刊本也可以較為順利地讀下來。

讀書尤其是好書,能夠讓人安靜下來,甚至眼神都會變得澄澈,也就是古人所說的養靜氣。《菜根譚》有一句話“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多讀有血性的文字,可以養氣,可以養心。(尼采如是說過)

閱讀可以消解不少東西,讀得越認真,心理越強大。

讀書這件事情,最好是用愛發電,才可能來電。

經典有很多麵相  需要八麵讀之  按照專門史或分科的角度去讀  所得有限  那種元氣淋漓很可能被吞噬了 怎麽讀決定了怎麽樣

書太多,找出來的過程中,勾連起自己很多要討論的想法,把書都立起來,會加速思想的生成,這是電子書無法替代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昨晚重讀董橋《一紙平安》有篇《夏先生》,這位夏先生是上海人,在香港,是姚克朋友。那句讀書話是他說的。不是下麵說的。特此糾正。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特別再找來這篇。記得當時讀到你底下留言補錄的這條,我記得我哪裏也抄過。昨天在三年前筆記上找到,是董橋書裏寫過,他聽“夏先生”說的,應該是寫《城南舊事》林海音丈夫夏承楹,筆名何凡。
項狄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哈哈,彼此彼此。我不正在這麽做嗎?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最後一句讚賞。讀紙書。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聖經裏也有同樣的說法。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寫博客也類似,玩物喪誌”。哈哈,說到我痛處了。不過還好,我沒有大誌。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你補充的這條,也是我所感。
項狄 回複 悄悄話 補錄一條,剛看來的:讀書樂趣不外一葉知秋,腹中有書,眼前的書不難引出腹中的書,兩相呼應,不亦快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