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日本劍戟片,必然涉及到劍術,或者說刀術,其實日本武士拿的是刀,但他們往往又說是劍術。這一點剛開始很令我迷惑,後來習慣了,我也混說。不過要明確的是日本武士佩的是刀(刀是單刃,劍是雙刃),雙刀,一長一短,長的用來搏鬥,短的用來取人首級,而浪人隻能佩單刀,長的那一把。大家在本文最後一張圖中通過兩位演員佩帶的刀即可知道誰是武士誰是浪人。
中國的武俠電影裏,功夫花樣多,飛來鬥去,幾百招難分勝負,日本劍戟片不這樣,武士們講究一擊必殺,衝擊力十足。
《椿十三郎·穿心劍》
這部電影前麵整個波瀾起伏的故事似乎就是為了襯托黑澤明最後要拍的一場戲:家老的高手保鏢,仲代達矢飾演的室戶追上椿三十郎,要求與其決鬥。兩人對峙足有一分鍾之久,忽然拔刀,隻見電光火石之間,室戶狂噴血五秒,倒地而死。這一瞬間的決鬥多年來被影迷們津津樂道,我也回放過幾次,想研究十三郎的刀法到底是怎樣的,始終不解其中的妙處。(此圖來自網絡)
另外一部武士片《蟬時雨》中,文四郎和朋友在麵對敵眾時搬來十幾把刀插在地上,學的是一代劍豪將軍足利義輝的事跡,最後文四郎“克製心魔”,閉目背後換手,反手一擊,腰斬對手,也是武士電影中的神來之筆。很想截圖給大家看,總截不出那精彩畫麵,隻得作罷。
還有電影《黃昏清兵衛》的高潮部分,兩位武士在狹小的室內空間裏格鬥拍得有特色。而《浪人街》中最後的百人斬大戰拍的也算蕩氣回腸,特別是母衣的居合刀法,每次出刀斬殺一人,必還刀入鞘,下次出刀,又是血濺五步。想起了椿三十郎說的:“……好刀是不應該沒有鞘的,你們都應該把刀收進鞘裏。”
但也有反例,《幕府風雲》就是一個失敗,它借鑒了太多香港武打片的元素,反而失去了日本劍戟片的風格,像是大雜燴,不倫不類。
武士刀
聊劍戟片,日本的武士刀是繞不過去的。我也來聊一聊吧,說錯了,請大家指正。
日本武士的兩把刀,通常是打刀(katana)加脅差(wakizashi)一長一短的組合,兩把刀一樣長的比較少見。長的用來砍人,分為打刀(正規式樣的日本刀)、忍者刀(刀身不彎曲)、太刀(比正規日本刀短的刀)、野太刀(其它非主流日本刀,通常比打刀要長)等幾種。
太刀與打刀的區別,見下圖
抗日戰爭中鬼子軍官帶的大多是打刀,但也有例外,石原莞爾的佩刀就是家傳的野太刀,比別人的佩刀長一截。《宮本武藏》中的小次郎用的刀也非常長,被人稱為竹竿,不知是不是野太刀。
如果是雙刀流的,那就得三把刀,通常是一長一短的打刀和太刀的組合,有野太刀+太刀的,外加脅差。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裏麵,新佑衛門就是二刀流的,他腰間掛有三把刀,最短的那把就是肋差。宮本武藏也是二刀流。
其實,早期日本武士隻佩帶一把長刀,這是用來和敵人進行對抗的時候用到的,這種刀叫太刀,並且這種刀一般被當成騎兵的武器,被用來做陣前武士之間的單挑,所謂“一騎討”,甚至不允許非武士的足輕(步兵)插手武士之間高貴的對決。
後來隨著戰爭的發展,大家逐漸從馬上作戰轉移到以步兵作戰為主,這個時候打刀就逐漸淘汰了太刀,成為武士的主要武器,日本戰國時代的後期才出現了脅差,和打刀組合出現。見下圖。
在鐮倉幕府的時候,脅差都還沒有出現,還隻是擁有一些雛形,直到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對日本使用的各種刀進行了一次歸納整理,然後製定了一套佩刀的製度,並把戰刀明確按照刃長分類為刀和脅差。脅差這種刀型才正式確立下來,並且它的長度比正常使用的長刀短不了多少,因為脅差的刀刃一般是30-60厘米的長度,然後加上一個刀柄,其實也有接近50-80厘米的長度了,這樣長的刀,跟電影裏看到的切腹用刀似乎不同。
關於脅差的用途,更可信的說法應是,備用武器。因為在激烈的戰場上,因為要刀劍格擋,攻擊鎧甲,戰刀其實是很容易損毀的。另外,長刀在日常巷戰甚至室內戰鬥中施展不開,所以武士們也會再帶一把脅差來應付室內或是狹窄小巷中的戰鬥。《切腹》裏因為室內不適合打鬥,就約在了野外。而《黃昏清兵衛》裏,右衛門就是因為打刀太長,砍在門框上而被清兵衛奪得先機。
但脅差也用於切腹,廣義上說,任何一把刀都可以,either the tachi (longsword), wakizashi (shortsword) or tantō (knife) 都可以。
至於脅差是不是小太刀,我覺得是的。因為有些劍術流派專以脅差進行格鬥的刀法,稱為“小太刀術”,戶田流即以此聞名,電影《黃昏清兵衛》中真田廣之就擅長戶田流小太刀術,也是他得以在狹小的室內空間格鬥取勝的關鍵。
最後,說一點花絮吧。大家見過下麵這張兩位巨星的合影嗎?據說是在拍《椿十三郎》時拍的。又聽說順序是這樣的,仲代達矢遇到三船敏郎就隻有挨打的份,而丹波哲郎遇到仲達代矢就隻有挨打的份,所謂一物降一物是也:)我真正喜歡上仲達代矢是在看了《切腹》和《人間的條件》之後,以前看《影武士》都沒什麽感覺。
(待續。下回談談切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