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讀書小結因為偷懶,沒有及時記錄,現在連同五月的一齊補上。
四月:
1. 《潦草》賈行家
太喪了。全書黑暗係,看不到一點光。讀得很難受,幾乎想放下書。
2. 《宮本武藏:劍與禪》吉川英治
相當囉嗦。阿通和武藏的戀情,大概就是山本常朝所謂的武士的“忍戀”吧。沢庵、阿杉婆、又八,都是很有意思的人物。
3. 《櫻花與武士:那些決定日本的細節》孔祥旭
西方文明征服自然,中華文明與自然和諧共處;日本則順從自然。武士道的兩個方麵,一方麵講究一刀斃命的迅急;一方麵講究長久刻苦地忍耐。
4. 《烈火平原》胡安·魯爾福
篇幅都很短小,敘述也很簡潔,但簡單幾筆的勾勒,遠勝囉嗦的哭訴。不要議論,隻要陳述,陳述。 如何書寫悲慘與苦痛,魯爾福是大師,不過,感覺這種寫法已不適合現在。我最喜歡的三篇:《都是由於我們窮》、《塔爾巴》和《盧維那》。
5. 《人間食糧》紀德
同黑塞的書一樣,這是一本年輕時讀的書,我讀得太晚了。紀德是個幸福的人。“但願本書教你關注你自身超過這本書,進而關注一切事物超過你自身。”
6. 《愛你就像愛生命》王小波
4月11日,是王小波去世24年的紀念日。所以,四月份讀一次他。
他說:“自由這件事,真是無與倫比的好。”他還說:“告訴你,我是最容易灰心的了,一點小事情會使我三個月什麽也不寫,隻在心裏反複地說:'我是個普通人,傻瓜!'"
7. 《田園交響曲》紀德
紀德的小說篇幅都不長,這本書有三個中篇或說小長篇novella:《帕呂德》、《田園交響曲》和《忒修斯》。這三篇小說都與”看“有關,也許它們代表了紀德的心路曆程,年輕時他通過《帕呂德》向內看;《田園交響曲》則是向外看,”你們若是盲人,就沒有罪了?“看清世人的虛偽,看清世間的罪惡;而老年時的作品《忒修斯》則再度回歸到向內看,審視自己的一生,所謂“黑暗為我豁然洞開,射出照亮靈魂世界的超自然的光明。”
8. 《準風月談》魯迅
這是第15本魯迅。我有點厭倦於他的吵架了。有時候看他錙銖必較,任性使氣,覺得真沒必要。有時也覺得他的對手說得並不無道理。他也是幾乎跟當時所有文人都吵過嘴。。。
9. 《傲慢與偏見》簡·奧斯汀
按年初的計劃,每個月重讀一本經典,這個月本應讀《約翰·克利斯朵夫》,鑒於買的書還在路上,改成讀《傲慢與偏見》。
如果檢驗一本小說好壞與否的標準,是有沒有人重讀,有多少人重讀,以及重讀帶來的樂趣的話,那麽《傲慢與偏見》絕對是一部好小說。不愧是喜劇,對話很耐嚼。
10. 《聊齋新義》汪曾祺
與蒲鬆齡的原作對照著讀的。汪曾祺說自己改寫《聊齋》故事,原則是:“小改而大動”,盡量保存傳統作品的情節,而在關鍵的地方加以變動,誌在注入現代意識。改寫時忌意思淺露、少蘊藉。其中《瑞雲》、《黃英》、《石清虛》、《雙燈》、《捕快張三》注入了現代意識,也有幾篇似未有所改動。《黃英》一文改得比太宰治的要好,翻出了新意。
11. 《背德者》紀德
紀德是迷人,值得一讀。他在書中提出一個有趣的命題:阻止幸福的,莫過於對幸福的回憶。
五月
1.《理智與情感》簡·奧斯汀
讀完《傲慢與偏見》後,意猶未盡,寫了幾篇文章,然後又找出這本來讀。沒有上一本好的閱讀快感了。喜歡奧斯汀的文字,覺得是溫和版的錢鍾書,不那麽刻薄,仍不失尖刻、諷刺,是學習寫對話的好教材。
2. 《世說新語》劉義慶
本來這個月的經典重讀應該是《聊齋誌異》的,但想到還從未讀過此書,實在不甘心,收集了很多個注釋本,作為入門,本月讀的是沈海波、朱碧蓮的注本。希望今後還能再讀餘嘉錫和徐震堮的兩個版本。
後人往往說喜歡唐、宋兩個朝代,我看魏晉南北朝名士的放誕也不錯。
3. 《唐詩三百首》蘅塘退士選,趙昌平注
此書從去年年底讀起,讀到現在才算全部讀完。注、評都非常好,許多關於詩人如何寫詩的評論用於如何寫小說也一樣有用。此書有兩點可惜之處:
其一,於蘅塘退士的評語不提一句。這本是他的選本,可是趙昌平評詩時列舉了各家學說評論,卻於蘅塘退士本人的評語不著一詞,真是有點奇怪。當然,蘅塘退士的評語本來少而又少,多數隻是單字點評,如指出這裏是“聞”那裏是“見”,這裏是“高處”那裏是“低處”,或兩句多少層意思,但也不乏精到點評,蘅塘說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這一詩是“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淒涼流落,俱在其中,少陵七絕,此為壓筆。
”其二,讀到最後我突然發現,蘅塘退士的這個選本居然一首李賀的詩都沒有選!雖說這是童蒙讀本,還是頗為遺憾,美中不足。
4. 《How to Read a Poem Like a Professor》by Thomas Foster
這是兒子送的母親節禮物。讀來像讀者就在你身邊娓娓而談,講得比較淺,但我反正也不寫詩,隻是偶爾讀讀,挺適合我讀。
5. 《小徑分岔的花園》博爾赫斯
名氣太大。
鏡子、迷宮或時間(不確定性)、圖書館(書),這是博爾赫斯小說的幾個重要元素。這到底是不是小說呢,讀完讓我對什麽是小說起了懷疑,我想要去查證小說的定義。他在《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一文中說:“在文學所能提供的種種幸福感中間,最高級的是創新。”這大概能作為此書的注腳,或者博爾赫斯的注腳?或者二十世紀整個南美文學的注腳?母題隻有那幾個,各種情節都已寫完,各種意義都已討論殆盡,內容已無法創新,隻有從形式上突破,這就南美文學給我的印象。新則新已,初讀確實讓人驚豔,如科塔薩斯,但是不夠持久,輕飄飄,二十一世紀的小說該怎麽寫?
6. 《魚腸劍》阿袁
語言是這本書的一個特點,也是弱點,通篇的古詩文,有點審美疲勞。小說結尾,明顯是模仿《圍城》的結尾。視角變動切換過多,也顯出小說的結構問題,重點不明,好像誰都是配角,沒有主角。也許這正是作者的意圖呢?
7. 《雜纂七種》李義山等
隻讀了其中李義山、蘇東坡寫的。重新認識義山與東坡,原來你們還是這樣的。發現兩人竟有相似處,比如義山說:枉屈——有錢不會使;東坡說:悔不得——見好物不曾買。還有些不解,比如,為什麽義山覺得牛背上吹笛是很寒酸的一件事呢?牧童吹笛,我們現在看來不是很詩意很自然的一景嗎?
義山的雜纂應該比《枕草子》要早吧。
8. 《青鳥故事集》李敬澤
初讀第一、二篇時,有種驚豔的感覺,可是越往後讀越沒感覺,覺得作者是就掉書袋與考證了。
作者有才。所謂才子,不過是博聞強記罷了,比如錢鍾書。可是現在有互聯網,什麽都可以放狗搜索,就不出奇了。
9. 《花邊文學》魯迅
一月一本魯迅。
這是魯迅先生1934年所寫文章的合集。這一年,他與林語堂、劉半農交惡了,分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尤其是後者,死後魯迅還在寫文批駁之爭鬥之;對林語堂也是各種譏諷。還記得在《華蓋集續編》裏,那是1925年,他為劉半農的《何典》作序,跟林是廈門大學的同事,還說,”語堂是除辦事教書之外,還要防暗算,我看他在不相幹的事情上,弄得力盡神疲,真是冤枉之至。”十年間,朋友們變化好大。到底是誰變了?
10. 《後來的事》夏目漱石
這兩個月看了無數日本電影,尤其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日本黑白電影,時代劇、劍戟片。
看這本書是受日本電影的影響。我看了一部老電影《其後》,導演森田芳光,演員:鬆田優作(出演過《追捕》)。這部電影拍得真是唯美啊,靜默、迷離、哀傷、克製、隱忍。。。
一周內看了兩遍,還不甘心,找來原著讀,就是這一部書了。夏目漱石的愛情三部曲之二。但讀來,跟電影不太一樣。
11. 《一彈解千愁》尤瑟納爾
這名字真美,但在未讀之前,我以為“彈”是動詞,是彈琴的意思。但我錯了,這個字在這裏是名詞,是子彈的意思,是一顆由愛人射出、打爛自己的臉的子彈,也是一顆複仇的子彈,將讓愛人在餘生裏永遠懊悔。 其實,它的法文標題應該是“慈悲的一擊”,卻被譯成了美麗的中文:一彈解千愁。
12. 《偽幣製造者》紀德
小說的內容就是小說的形式,任何拒絕承認製作虛構性的人都是偽幣製造者。
書的主題:現實所提供的事實與理想的現實這兩者間的一種鬥爭。
一會兒第三人稱全能視角,一會兒愛德華的日記第一人稱出場,一會兒作者親自出麵分析各人物,一會兒小說裏的人物與天使鬥,人物幾十個,線索十幾條,卻沒有明晰的主線。。。如果你讀來覺得亂七八糟,你的感覺沒錯。紀德特意這樣的,說他開啟了後現代主義文學是不錯的。
13.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Bloom's Modern Critical Interpretations)
這是為了寫總結而讀的。
四月11本,五月13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