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酒微甘

唯讀書與寫字不可辜負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二月讀書小結

(2021-03-01 07:55:24) 下一個

二月讀書小結

二月不如一月讀書多,主要忙於寫東西,分散了心思與時間,有得必有失。

1. 重讀經典之《安娜·卡列尼娜》,年齡大了之後隻喜歡契訶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這次重讀《安娜》,是想看看這個年齡對此書會讀出什麽不一樣的感受來,感受就是,我個人還是更喜歡陀,還是嫌寫得不夠深入,我倒是更理解卡列寧這個人物,他說:我們挖掘自己的靈魂,常常會挖到沒有被發現過的東西。

正好這個月在讀安吉拉·卡物的《Shaking A Leg》,她提到此書時說:在西歐,小說的存在與印刷技術的和休閑階層(意味著有時間閱讀)的成長直接相關。這個休閑階層大多是女性,而西歐的小說往往反映了有閑暇的女性的生活重心。也許這就是為什麽那麽多偉大的歐洲小說都是關於通奸出軌的,尤其是當男人寫的時候,如《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他們無法想象女人如果有一點空閑時間還會做什麽。雖然有點女權口吻,但也還說得在理。

2. 《過去的痛》

梅·薩藤是女同,她在五十多六十歲時開始離開城市,獨自居住在新英格蘭地區的鄉村,她寫下大量日記,記錄自己的瑣事與心情,出版後相當受歡迎。這一本是她七十歲的日記。我也一直在記日記,但我的日記更像是樹洞,專門用來傾倒垃圾,說得好聽一點,我的日記是一麵縱容迎合我靈魂的鏡子。

3.《Dear Life》

門羅所有的作品我都讀過了,以後再有人說她的好,我可以反駁一二,絕對地理直氣壯,碾壓他人。她有閃光點,她給我的最大印象在於從第一本到第十三本,似乎沒有上升,隻是不斷地重複自己。不像讀契訶夫、讀陀氏作品,早期、晚期,明顯能看到一個作家的成長與變化,體會他後來的偉大。門羅的主題永遠是小鎮姑娘的成長。有種說法,人一輩子都在寫同一本書,放在她身上挺合適。

4.《蘇聯三女詩人詩選》

一月份有點迷詩歌,找來白銀時代的著名女詩人的詩讀了讀,比較快地讀完了。讀翻譯的詩真痛苦。俄羅斯詩歌也有格律的,但完全讀不出來。此書譯者陳耀球,不怎麽知名的譯者。

阿赫瑪托娃,沒讀出好來;茨維塔耶娃,不錯,有點意思;讀到從未聽說過的英蓓兒,也許是讀之前沒有任何期待心的緣故,反而覺得好,好幾首詩都挺喜歡。

茨維塔耶娃的詩有激情、有氣勢,我覺得陳譯得比蘇杭譯的好很多,網上隻能找到蘇杭的加以比較,蘇譯太粘滯,不喜歡。汪劍釗的還沒看過,據說王家新的譯本也不行。人人都誇茨維塔耶娃好,有網友更說情詩她隻服茨維塔耶娃。不知道大家都是怎麽讀出她的好來的?

讀她的組詩《失眠》中有一段:

“有個地方,馬蹄在夜裏,

掀開青草,

奶牛在沉寂的牛棚裏

深深地歎息。”

喜歡“馬蹄在夜裏掀開青草”這個意象。抄在紙上,反複誦讀“馬蹄在夜裏掀開青草,奶牛在沉寂的牛棚裏深深地歎息”,怎麽寫得這麽好看?是因為馬蹄“掀開”青草?是因為奶牛的歎息?仔細地想想,什麽樣的詩歌可以打動我,第一以情真,第二以奇詭的意象。

她還有一首《凡是別人不要的,都請你們給我!》也好。

5.《如何高效閱讀》

抱著提高閱讀速度來讀的這本書,但是翻一翻,覺得“卑之無甚高論”,就扔一邊去了,覺得花時間讀它也是浪費時間。不如用在讀一本我喜歡的書上。高效閱讀,這種用於考試學習上是可以的,用在我這裏不合適。

6.《休戰》

這是我第一次讀烏拉圭的小說,作者馬裏奧·貝內德蒂,據說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西語文學作品之一。本書自1960年推出後在世界範圍內長銷不衰,再版一百五十餘次,日記體。

故事大致情節是男主人公即將退休時,與辦公室一名女下屬展開了四個月的戀情,正在他幻想退休後與這個姑娘享受美好人生時,姑娘得流感暴亡。他發出哀歎:這場愛情隻是他與厭倦、孤獨和無情流逝的時間的日常抗爭中的一段插曲,一次休戰……

“It's obvious that God granted me a dark destiny. Not even cruel. Simply dark. It's obvious that He granted me a truce. In the beginning, I was unwilling to believe that this could be happiness. I resisted with all my might, but I eventually gave in, and I believed. But it wasn't happiness, it was only a truce. Now I'm inside my destiny again. And it's much darker than before, much darker.”

這完全是心態問題,他有什麽好感慨的,至於上升到這隻是他與上帝、與世界的休戰嗎?我倒是覺得在他人生走向結尾時能這麽燦爛一下,可是賺大發了。想像一下,如果再繼續下去,怎麽收場好呢?還在兩人熱戀時,7月9日的日記中,這個男人就寫道:“So, I’m afraid that in ten years she’ll be unfaithful to me?“ 你看,要是再繼續,這段感情難免會很死得很難看,是的,我就這麽悲觀,這段感情持續下去,也許許多俗務就來了,柴米油鹽、忠誠與猜忌什麽的,兩人的感情就會變得醜陋。能這樣嘎然而止,多麽好啊。這簡直是喜劇!

7. 一月一本魯迅之《南腔北調集》

這一本比魯迅的前兩本《三閑集》、《而已集》好看。大先生關於“世故”的描寫真是入木三分。

“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樣,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

然而據我的經驗,得到“深於世故”的惡諡者,卻還是因為“不通世故”的緣故。

“世故”深到不自覺其“深於世故”,這才真是“深於世故”的了,這是中國處世法的精義中的精義。

不過凡事一說,即落言筌,不再能得三昧。說“世故三昧”者,即非“世故三昧”。三昧真諦,在行而不言;我現在一說“行而不言”,卻又失了真諦,離三昧境蓋益遠矣。

一切善知識,心知其意可也,唵!”

另外,我發現大先生是真正的女權主義者,放在今天也仍然十分先鋒。他提出(不是在本書)中國古時女人裹足是惡習,其實現代女性穿高根鞋不過是裹足的變形,不變的核心仍是討好男性,滿足男性的審美。非常偉大的發現。

8.《The Lottery and Other Short Stories》by Shirley Jackson

無處不在的James Harris,好玩。不過,說Shirley Jackson的作品是哥特小說,我還不能夠完全同意,至少從這本書來說,我不覺得是,黑暗係而已,跟奧康納類似。當然《摸彩》一篇給人印象最深,一篇作品寫完後就與作者無關了,隻能任由讀者解讀。大家就把這篇小說解讀成對民主的反思,人世間有不多少惡是假民主之手來完成……

其他還有些也很好,《Renegate》也很可怕,那些冷漠的人,甚至孩子也冷漠得可怕,對狗的態度。《Afternoon in Linen》: 這簡直是中國家長的翻版。《Come Dance with Me in Ireland 》: 很好玩的老頭。《Seven Types of Amibguity》: 無關乎書,而是一種心態,明明對自己沒用,明知他人非常喜愛,但就是要奪走,已經無法用損人而不利己來形容了。《Charles》, 《The Witch》, 《Flower Garden》則太直白淺顯,少餘韻。

9.《窄門》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紀德的小說,之前看過他的關於陀氏的六次演講,那純粹是一個粉絲(紀德)對偶像(陀翁)的致敬,沒有什麽實質內容,感覺就是翻來複去地說,你看,我的偶像陀翁有多麽厲害。

但是這本書讀來感覺很好,很唯美,很多人不理解,批評阿莉莎太作,好好的一段愛情,沒有任何外在障礙,她偏要作,還把自己作死了。其實不是這樣的,從小說來說,阿莉莎是想追求一種比愛情更美好的美德,能讓愛情升華,讓兩人進窄門,但是後來發現,這隻有通過放棄愛情才可以實現(確實有點作)。從作者的寫作來說,不這樣寫,就不過是一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愛情小說,無任何意義,而這樣寫,有點宗教說教意味在其中。但是,讀了他人的評論後,我才發現自己完全缺乏藝術領悟力,未能充分領會到這本書的好,也許我隻會欣賞陀氏那種深邃但粗糙的東西?

先說一下關於這本書的傳說: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翻譯作品還沒現在這麽多。格非講過一段經曆:他們聽說過安德烈•紀德有一部傑作《窄門》,那時大陸還沒有譯本。後來馬原到他們學校來了,手裏就拿著一本台灣出的《窄門》譯本。這在當時的華東師大文學圈子成了一件轟動的大事,大家都到馬原那裏要看那本書。問題是馬原在上海大概隻停留20多個小時。他們大概十幾個人,登好記,晚上不睡覺輪流看,每人隻分配兩小時,不管看沒看完,到點就交書。就這樣,趕在馬原去機場前,這本書在大家手中輪了一遍。餘華則在文學講演中說:“很多年以前,剛認識馬原的時候,聽他說有一本叫《窄門》的書,於是找他借來看。我看完之後渾身都在發抖。我想,這輩子要是能寫這麽一本書我就心滿意足了。”馬原自己談到最早讀《窄門》的感受:極為震驚,徹底被打垮。他的評價,“太高級了,幾乎無法拆解。”

要分析它的好,隻能這樣說,《窄門》無論就故事、情緒,或者思想上,都——簡單而純淨。一個中篇而已,幾乎沒有太多情節,一旦深入進去,卻又如多棱鏡一般迷幻,星空一般深邃,難以窮盡。把一個簡單的故事寫成這樣,隻能用奇跡來形容。

阿莉莎並沒有來自外界力量的壓製和約束。她的所有努力都是個人的精神追求,在她而言是弱小的自我趨向於對完善的追求。阿莉莎是個特別柔弱的人,可小說中她在精神上的探求和有些狂熱的苦修,反倒產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窄門》的迷離色彩,美,愛,德,悲劇,殘酷,遺憾,精神的流浪與家園,以及超越性的追求,人與上帝的關係,這些,都渾然一體,具有極大的豐富性和包涵力,作品所反映出來的痛苦、矛盾、追求、向往,格外迷人。

他們的愛情像一部修行記,完全在精神的層麵。兩人之間的緊張、糾結、痛苦, 兩人之間無比的熱烈,都隻是在精神層麵。都發生於人性與神/性、此岸與彼岸的關係如何平衡的矛盾之中。這種愛情,距離一般的現實生活,似乎特別遠。卻又有奇異的魔力,特別的真摯感人,讀完之後,會讓你很羨慕他們這樣的愛情。

紀德寫的愛情,仍然是愛情,卻又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愛情。從愛的這個角度入手,卻涵納了無比浩闊的層麵。傑羅姆對阿莉莎的愛情,雜糅著憐憫、激情、獻身和美德。有不摻雜任何其它東西的愛情嗎?或者說,存在著隻是愛情的愛情嗎?如果這樣去追問,其實就成了形而上學中的問題,最終會淪為唯名論與唯實論的爭議。愛情從來都是一些具體情感的混糅。在不同的人那裏,可能成分會有所差異。阿莉莎和傑羅姆之間的愛,就不僅僅是增加了厚度,而是藉由愛,深入到了更廣闊迷人的境地。

他們愛情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始終與宗/教纏繞在一起,甚至可以說基於宗教,以宗教性的情感為核心,愛得虔誠,追求互相的德行進步,努力通過互相的完美而最終達到的兩人統一的完美。悲劇性在於最終極的那個目標難以達成。

繞開宗/教,則無法談論《窄門》。作為一個不信神的讀者,該如何看待《窄門》的宗教內涵?首先,我們要有這樣一種理解,“人的信仰天賦”並不是指某一具體的宗教,而是指一種心理能力或傾向。它與感覺和理性無關,但它使人感到“無限者”的存在。靈魂擁有渴望,認識那不可能認識的、說出那不可能說出的。“隻有人才渴望無論感受還是理性都不能提供的東西,隻有人才渴望無論是感受還是理性都會否認的東西。”簡單地說,有限的個體,在感受到自己的有限性、不完滿的同時,會本能地渴望、愛慕並希冀達到無限的完美存在。

10. 最後一本,仍在閱讀中,安吉拉·卡特的《Shaking A Leg》,估計將占用三月不少時間。越來越喜歡非小說類的書信、日記、隨筆了。卡特的小說有一兩篇我很喜歡,長篇則不好說,也許隻能歸根於我的藝術領悟力不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項狄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vax785' 的評論 : 隻有英文書我才讀原版。其他我不懂的語言,我基本上讀中譯本,除非中譯本太爛。
vax785 回複 悄悄話 《安娜·卡列尼娜》你是讀中文的還是英文的?

除了《安娜·卡列尼娜》,還讀了另外九本書,您這個閱讀速度,簡直讓人瞠目結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