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和博

改革宗神學博客。分享神學研究心得,結交誌同道合朋友。座右銘:仁教,心學,法治,德政。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王誌勇:馬丁·路德的反律主義

(2025-05-21 04:25:37) 下一個

馬丁·路德的反律主義

——選自王誌勇《福音、國度與文化:三化異象與基督徒侍奉的天國戰略》

 

上帝興起馬丁·路德等改教領袖進行宗教改革。路德本身強調因信稱義,惟獨信心,把福音與律法對立起來。路德說:“律法隻是顯明我們的罪,別無其他,使我們感到罪咎,從而使良心痛苦;但福音所提供的則是在這種痛苦中長期掙紮的人所盼望的救贖。因此,律法是邪惡的,福音是美善的;律法宣告的是忿怒,而福音所宣告的則是平安。”這與羅馬天主教會反律主義一脈相承,天主教神父利立在注釋《羅馬書》時聲稱:“律法的功用就是把人引向耶穌。當律法達成這一目的時,當基督來臨的時候,律法就廢止了。”[1] 路德把律法和福音放在對立的地位,把律法描述為死亡的工具,而福音則是聖靈的工具。律法導致死亡;福音則宣布藉著基督救贖的力量而得永生。律法把人置於上帝的震怒之下,而福音則帶來了恩典。[2]

路德認為摩西律法隻是對猶太人有效,對外邦人是沒有約束力的。“我們不會再讓摩西來作我們的統治者或立法者了,”路德認為,“第一,我對賜給以色列人的誡命不予理會。它們對我算不了什麽。這些誡命已經死掉了,一去不複返了。”這些誡命隻不過是先例而已,“第二,我在摩西律法中發現上帝關於基督的應許。這是最美好的事情。”“第三,我在摩西律法中讀到信心、愛、十字架的美好例證,比如在先祖亞當、亞伯、挪亞、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以及其他人身上。”我們也在摩西五經中讀到惡人及其後裔的事。但無論如何,“摩西所給的誡命,我們是無需遵守的,除非是這些誡命是合乎自然法的。”[3] 總之,路德認為律法和罪都廢止了,所以他宣告:“我在多大程度上因信而持守基督,律法就在多大程度上對我廢止了。”[4]

加爾文對律法和福音則有比較平衡的看法。上帝首先藉著“律法”把有關救贖主上帝的認識顯明給舊約中的族長們,然後又藉“福音”顯明給新約時代的我們。新約舊約啟示是同一個約,律法和福音的應許是一致的,都是指向永生的福分,都是指向耶穌基督。“律法”作為整體性預表,說得比較模糊;“福音”仿佛用手指頭指著耶穌基督,比較清晰。

 加爾文對福音和律法同樣重視。“因信稱義”是信仰的根基,確信人的任何努力不是獲得上帝恩典的途徑,惟有全心信靠上帝,領受上帝的恩典才是通往救贖的道路;律法是鞭策基督徒所必須的,對於一個站立在福音根基上的基督徒,律法所代表的紀律和訓練是不可缺少的。就律法而言,一是教導,一是執行,轉換成對教會信徒的應用就是信徒教育和信徒訓練,前者是“教”,後者是“管”,“管教合一”,才能把真正的信仰落實在生活之中。

路德是最重視“因信稱義”的神學家,主張好樹結好果子,而好果子無法使一棵樹成為好樹:亦即站立在因信稱義根基上的人,才是好樹,自然有如同好果子的好行為出現,而一切好行為並無法使人在上帝麵前稱義。站立在因信稱義的基礎上,加爾文對人性的怠惰特別憂心,主張稱義必須與悔改、重生、成聖密切聯結,上帝的拯救不在於某一刹那,而是持續的整體過程,因此基督徒必須一輩子與人性怠惰奮戰不懈,而律法是鞭策基督徒不要犯罪、離棄犯罪的途徑。

路德的錯誤在於把律法與福音對立起來。其實,律法是上帝賜予的,福音也是上帝賜予的;福音中有律法,律法中有福音,這是聖經全備的啟示。福音是上帝恩典的賜予,律法也是上帝恩典的賜予。與律法相對立的不是福音,而是罪;與福音相對立的不是律法,也是罪。[5]

路德反律主義的立場和方法使路德宗在基督教倫理學的領域失去了根本的標準,路德宗神學退化成了理智的思辨,或者神秘主義的敬虔。前者就是路德宗神學中的理性主義,後者就是敬虔主義。希特勒就是德國理性主義哲學和路德反律主義神學的產物,馬克思主義也是誕生在德國的土壤上,馬克思的父親就是一個路德宗信徒,馬克思本人也在路德宗教會施洗,隻是後來叛道不信。自由主義不信派神學家蒂裏希,逃離納粹主義統治的惡夢之後反思的時候,亦不得不承認:“在社會倫理學方麵,含糊不清仍然統治著大陸神學。”[6] 離開上帝的律法,就失去了標準和依據,當然無法構建係統的倫理學。

 

[1] 轉引自R. J. Rushdoony: Romans & Galatians(Valiceto, CA: Ross House Books,1997), p. 198。

[2] 參考保羅·阿爾托依茲著:《馬丁·路德的神學》,段琦、孫善玲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8年),259頁,

[3] R. J. Rushdoony, The Institute of Biblical Law, Vol. I, p. 651.

[4] R. J. Rushdoony, The Institute of Biblical Law, Vol. I, P.6 74.

[5] 梁望惠:《神學反思-加爾文與台灣基督教長老會》,http://www.christianstudy.com

[6] 何光滬選編,《蒂裏希選集》(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514頁,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