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和博

改革宗神學博客。分享神學研究心得,結交誌同道合朋友。座右銘:仁教,心學,法治,德政。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新加爾文主義與雅和博聖約經學

(2024-12-13 05:40:00) 下一個

新加爾文主義與雅和博聖約經學

——選自王誌勇《福音、國度與文化:三化異象與基督徒侍奉的天國戰略》

趙天恩牧師提出的“三化異象”的靈魂就是“文化使命”,而對“文化使命”的強調則是來自荷蘭新加爾文主義。筆者從趙天恩牧師領受“三化異象”之使命性的傳承,並在美國新加爾文學術重鎮加爾文神學院研讀基督教神學五年,畢業十幾年來繼續研究新加爾文主義典籍,深信這是古典的荷蘭改革宗傳統在新時代的複興與發展。因此,可以說,新加爾文主義是雅和博經學所繼承的曆代大公教會中最重要的曆史性財富。在筆者所歸納的七大傳統之中(猶太傳統、使徒傳統、教父傳統、中世紀傳統、宗教改革傳統、清教徒傳統與新加爾文主義傳統),新加爾文主義傳統雖然位居最後,但卻是最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其綜合性和原創性更是引人注目的。

更重要的是,筆者在新加爾文主義所強調的基督教世界觀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基督教文明論的框架與導向。這種基督教文明論強調上帝的主權和約法,我們在這個方麵充分借鑒和繼承了杜伊維爾所強調的宇宙法則論哲學,強調上帝在受造界中不僅設立了自然法則,也設立了道德法則。我們對於自然法則的遵行就像其他動物一樣,是被動的,甚至是出於本能的。但上帝特別賜給了我們道德法則,讓我們出於理性的認識、情感的愛慕、意誌的抉擇而自願地遵守。杜伊維爾的貢獻就是把傳統的改革宗對於上帝的律法的積極性的認識上升到哲學的角度,從而第一次形成了係統的改革宗哲學體係。[1] 這個哲學體係有明確的法哲學與政治哲學,第一次彌補了長期以來基督教在哲學、法學、政治學方麵缺乏獨特立場的空白和恥辱。[2] 杜伊維爾不僅在哲學、法學和政治學方麵提出了基督教改革宗的立場,更是基於基督教神學和哲學,明確提出了基督教的文化觀。[3]

當然,筆者並非讚同新加爾文主義的一切立場和闡述。正如喬治·哈林克所指出的那樣:“很多人欣賞新加爾文主義積極投入文化和社會領域,其中神學似乎發揮一種微小的角色,而建製性教會的公共角色也受到限製甚至缺席。凱波爾和巴文克的社會理想都是以非神學化的術語展開的:他們的社會觀乃是各種世界觀都可自由發揮之地。”[4] 因此,他們的世界觀更多是哲學世界觀,而不是神學世界觀,更不是聖約神學世界觀。筆者在研究和吸收新加爾文主義傳統及其成果的時候,更多回到古典的加爾文主義,尤其是注重清教徒所強調的聖約神學的框架與原理。雅和博經學在清教徒所提倡的聖約神學的框架內強調上帝的主權和律法,這種“神法聖約論”(Theonomic Covenantalism)在政治上的直接導向就是“基督教憲政論”(Christian Constitutionalism)。

另外,在末世論和世界發展的進程上,新加爾文人主義認為“上帝的國度並不是逐漸到來的”(The kingdom of God does not come progressively.),[5] 正如巴文克所強調的:“上帝的國度是超自然的行動,是通過上帝災難性的幹預的方式而發生的”(The Kingdom of God is a supernatural act that occurs by means of divine cataclysmic intervention.)。[6] 筆者並不否認上帝的國度在這個世界中的成全確實是唯獨通過耶穌基督的二次降臨才會達成,但耶穌基督在世界曆史的末了再臨施行審判時是不是教會與社會已經完全敗壞呢?筆者更加傾向於清教徒、老普林斯頓神學院和美國重建主義所主張的樂觀主義的末世論。[7] 更重要的是,我們絕不能否定上帝的國度在世界曆史中的漸進的發展,否則整個世界曆史包括我們個人的奮鬥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這種筆者對於新加爾文主義的末世論的保留之處。我們所需要的不是機械性地複製新加爾文主義的傳統,而是在我們的民族與時代背景中繼續追求上帝的光照和引領,其中不變的乃是我們對於至高上帝的敬畏、對於耶穌基督救贖的信靠、對於上帝所啟示的神聖約法的順服以及對於上帝賜給我們的時代使命的忠心。

筆者對於上帝的國度在世界曆史中的進展乃是強調三個方麵:(1)本體上的已經存在(ontological already)——上帝的國度在本體上始終存在,在倫理上受到罪人的叛逆和否定;(2)進程上的逐漸展開(progressive unfolding)——通過耶穌基督的救贖和聖靈的工作,上帝的子民賴恩得救,進入上帝的國度,在倫理上轉向上帝的主權和約法,承擔治理全地的文化使命;(3)最終性的成全(eschalogical consummation)——上帝的國度隨著耶穌基督的再來達到完全實現,世界得以徹底的更新,上帝在地上與其子民同在,“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21:4)。[8]

 

[1] See Andree Troost, What Is Reformational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snomic Philosophy of Herman Dooyeweerd, trans. Anthony Runia (Paideia Press, 2012); J. Glenn Friesen, Neo-Calvinism and Christian Theosophy: Franz von Baader, Abraham Kuyper, Herman Dooyeweerd (Calgary: Aevum Books, 2015); Pierre Marcel, The Christian Philosophy of Herman Dooyweerd (Aalten, The Netherland: Wordbridge Publishing, 2013).

[2] Herman Dooyeweerd, The Stuggle for a Christian Politics (Lewiston, New York: The Edwin Mellen Press, 2008); The Crisis in Humanist Political Theory(Grand Rapids: Paideia Press, 2010); Encyclopedia of the Science of Law (Grand Rapids: Paideia Press, 2012).

[3] Herman Dooyeweerd, Roots of Western Culture: Pagan, Secular, and Christian Options (Grand Rapids: Paideia Press, 2012).

[4] Brock and Sutanto, Neo-Calvinism, xv.

[5] Brock and Sutanto, Neo-Calvinism, p. 163.

[6] Bavinck, “The Kingdom of God, the Highest Good,” p. 164.

[7] 關於清教徒的末世論,請參考蘇格蘭著名教會史學家與神學家尹慕理所著的《清教徒的盼望》:Iain H. Murray, The Puritan Hope: Revival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Prophecy (Edinburgh: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71)。關於老普林斯頓神學院後千禧年末世論,請參考伯特納所著的《千禧年論》:Lorine Boettner, The Millennium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The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mpany, 1957)。關於美國重建主義提倡的末世論,請參考秋頓所著《樂園複興》: David Chilton, Paradise Restored: A Biblical Theolgy of Dominion (Tyler, Texas: Reconstruction Press, 1985)。關於普遍接受的改革宗後千禧年立場,請參看馬斯森所著的《聖經末世論的展開》: Keith A. Mathison, From Age to Age: The Unfolding of Biblical Eschatology (Phlisburg, New Jersey: P&R, 2009)。

[8] See Keith A. Mathison, Postmillennialism: An Eschatology of Hope (Phillipsburg, New Jersey: P&R, 1999); Richard B. Gaffin, Redemptive History and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The Shorter Writings of Geerhardus Vos (Phillipsburg, New Jersey: P&R, 1980); Lane G. Tipton and Jeffrey C. Waddingto, eds. Resurrection and Eschatology: Theology in Service of the Church: Essays in Honor if Ruchard B. Gaffin (Phillipsburg, New jersey: P&R, 200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