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詩篇》23篇
王誌勇 牧師
主後二零一零年二月十四日中國傳統大年初一講道
司布真認為《詩篇》23篇是整個《詩篇》的“珍珠(the pearl of psalms)”,是曆代基督徒最喜歡的詩篇之一。不論是處於什麽試煉、苦難之中,這首詩篇都給我們帶來極大的安慰和激勵。十七世紀英國清教徒迪克森(David Dickson,1583-1662)指出:“這首詩篇所表達的是先知大衛對上帝恩典的信靠之心。大衛把自己置身於上帝與他之間聖約性關係的背景中,並從中得出各種令人感到安慰的結論,使信心得到堅固,深信上帝必要供應他所必需的一切美好的東西。”[1] 今天,在普世華人共同慶祝中國傳統農曆新年的時候,讓我們一同思考這一《詩篇》,使我們真正認識到在我們一生中最大的安慰就是“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詩篇》23篇本身是大衛撰寫的著名詩歌之一,大衛本身是一個傳奇性的人物,他本來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牧羊童,甚至在自己的家中,父親和哥哥們也都不重視他。大衛的父親耶西一共有八個兒子。當先知撒母耳在上帝的感動下要在耶西的兒子中尋找上帝所預定的要作以色列君王的人選的時候,耶西讓其餘七個兒子一一從撒母耳麵前經過,卻唯獨不給大衛任何機會,或者說根本沒有想到大衛。撒母耳對耶西說:“你的兒子都在這裏嗎?”耶西回答說:“還有個小的,現在放羊。”撒母耳就叫耶西打發人把大衛叫來,而這最不起眼的小兒子恰恰就是上帝所預定重用的器皿,就是聖經曆史上大名鼎鼎的大衛王(撒上16:6-13),連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也是大衛的子孫。當掃羅王帶領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爭戰的時候,非利士人中出現了巨人歌利亞,以色列人中沒有人敢和歌利亞作戰。大衛到前線給哥哥們送東西吃,見到這種情景,就想上陣擊殺歌利亞。但大衛的長兄以利亞卻向他發怒,並且嚴厲地斥責他:“你下來做什麽呢?在曠野的那幾隻羊,你交托了誰呢?我知道你的驕傲和你心裏的惡意,你下來特為要看爭戰!”(撒上17:28)。大衛的哥哥顯然仍然看不起大衛,認為他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牧羊童,甚至說謾罵大衛驕傲,有惡意,到戰場上來湊熱鬧!但大衛確實擊殺了巨人歌利亞,拯救了掃羅王和以色列民族。但是,等待大衛的不是感恩,而是掃羅王的嫉妒和追殺!大衛不得不投靠當時以色列人的敵人非利士人來暫時躲避,甚至就不得不假裝瘋癲(撒上21:13)。經過多年的流亡之後,大衛終於登上王位,成為以色列的開國君王。雖然他犯過很多錯誤,包括和烏利亞的妻子拔士巴通奸,甚至利用陰謀殺害了忠心耿耿的烏利亞,受到上帝的管教,在晚年的時候最疼愛的兒子押沙龍背叛他,使得他蒙羞受辱,逃離耶路撒冷。但大衛有真正的悔改,並在行將離世的時候叮囑繼承他王位的兒子所羅門說:“我現在要走世人必走的路。所以你當剛強作大丈夫,遵守耶和華你上帝所吩咐的、照著摩西律法上所寫的行主的道,謹守他的律例、誡命、典章、法度。這樣,你無論作什麽事,不拘往何處去,盡都亨通”(代上2:2-3)。因此,大衛被稱為合乎上帝的心意的人 (撒上13:14),這並不是因為他自己在行為上是完全人,總是做對的事,而是因為他的心態。掃羅至死沒有承認自己錯了,而是繼續裝假。但是,當先知拿單指出大衛的罪的時候,他就謙卑、坦率地承認自己的罪惡,並作出了深刻的反省和悔改(詩51)。
一、耶和華與我(Personality,23:1)
首先我們應當認識到此處大衛所強調是耶和華是位格性的上帝(personal God),並且他自己與這位位格性的上帝有著位格性的關係(personal relationship)。在當今教會中,我們常常強調上帝的作為和恩典,但我們卻很少強調我們與上帝個人性的關係;即使強調我們與上帝個人性的關係,我們也很少強調上帝是位格性的上帝。我們不願意認識上帝本身,不願意與上帝有位格性的關係。我們隻是想利用上帝為我們做事,隻是想得到上帝的恩惠和賜福,卻不願意認識向我們賜福施恩的位格性的上帝本身。因為我們不重視上帝的位格,所以我們對自己的位格或人格也缺乏充分的了解和重視。
1、“耶和華”--“我的”--“牧者”--關係性的陳述
“耶和華”這一名字舊約聖經中出現四千多次,意思是“自有永有的”(I am who I am, 出3:14)。這個名字表明上帝是不受任何時間限製的(timeless)--他能夠隨時幫助我們;上帝是自足的(self-sufficient)--他不需要我們的幫助;上帝是全能的(all-powerful)--他也有能力幫助我們。更重要的是,“耶和華”這一名字所突出的是上帝是立約者,他是我們的上帝:“我是你父親的上帝,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出3:6)。他用永不改變、永不失敗、永不離棄的慈愛來愛我們。因此,我們當發自內心地說:“以耶和華為上帝的,那國是有福的;他所揀選為自己產業的,那民是有福的!”(詩33:12)。
大衛把自己比喻作綿羊,而上帝則是他的牧者。這一比喻最早出現在以色列族長雅各的話中:“願我祖亞伯拉罕和我父以撒所侍奉的上帝,就是一生牧養我直到今日的上帝”(創48:15)。聖經中在多處把以色列人比喻為上帝的羊群,而上帝則是以色列的牧者(詩80:2;95:7)。耶穌基督在談及他與我們的關係的時候,最喜歡用的詞語也是他就是我們的牧者,“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舍命。若是雇工,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他看見狼來,就撇下羊逃走;狼抓住羊,趕散了羊群。雇工逃走,因他是雇工,並不顧念羊”(約10:11-13)。複活後的耶穌基督三次吩咐彼得牧養他的小羊(約21:15-19),也在教會中設立牧職(弗4:11),並在大使命中強調教導的職分(太28:19-20)。敬虔的牧者是上帝賜給教會和社會的祝福,華人教會軟弱的主要體現和原因就是缺乏敬虔的牧者,願上帝憐憫。
2、“我必不致缺乏”--信心的宣告
此處的“我必不致缺乏”(לֹ֣א אֶחְסָֽר)是將來式,表明大衛對未來的信心。這種信心不是出於自己,而是出於對耶和華大牧者的信靠。
綿羊是世上最無助的動物,但是,因為有耶和華這樣一位偉大的牧者,大衛深信雖然自己像綿羊一樣一無所有,像綿羊一樣 軟弱無力,仍然必不致缺乏。我們一切的好處都不在主之外。在這首詩篇中,我們看到,作為上帝的小綿羊,我們最起碼在十大方麵不致缺乏:1)安息(Rest,2節); 2)爽快(Refreshment,2節);3)蘇醒(Restoration,3節); 4)引領(Regulation,3節);5)拯救(Rescue,4節); 6)安慰(Reassurance,4節);7)接納(Reception,4節);8)歡喜( Rejoicing,5節);9)保守(Retainers,6); 10)安居(Residence,6節)。
因此,《詩篇》23篇2-6節本身就是對第1節的解釋,說明既然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到底在哪些方麵得到供應和保護。此處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大衛首先從“安息”開始。最後以“安居”為終。我們中國人強調“安居樂業”,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隻有上帝才能為我們提供的真正的安息,也隻有上帝才是我們世世代代的居所和歸宿(詩90:1)。
二、豐盛的供應(Abundant Provision,23:2-3)
在第二個段落,大為開始強調耶和華實際的供應。上帝是又真又活的上帝,“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徒17:28)。我們不應當用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的態度來信仰上帝,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我們信仰上帝確實是大有用處的。所以,大衛強調“但我親近上帝是與我有益”(詩73:28)。
1、“青草地”、“溪水邊”--物質的供應
《詩篇》23篇是一首美麗的牧歌。大衛不僅是一個戰士、君王、先知,他還是一個多情的詩人。此處大衛用簡潔、優美的詩歌語言為我們描述了上帝在物質方麵的供應:“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綿羊是不容易躺臥的,因為綿羊軟弱膽小。要讓綿羊安靜地躺臥下來,至少需要滿足以下四個方麵的條件:1)沒有懼怕(fear);2)沒有摩擦(friction);3)沒有蒼蠅(flies);4)沒有饑餓(feminine)。隻有耶穌基督能為我們提供這種安息的條件。“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6:35)。“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是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12:27)。
2、“我的靈魂”--靈命的蘇醒
上帝給我們最大的恩典就是讓我們的靈魂蘇醒。假如上帝僅僅讓我們吃飽、喝足、睡夠,卻不使我們的靈魂蘇醒,那等待我們的就是可怕的結局!假如你僅僅祈求吃什麽,喝什麽,穿什麽,我們的禱告也不蒙上帝悅納(太6:31-32)。
如果我們不能警醒謹守,我們就會讓別人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地處死、吃掉。撒但最大的詭計就是讓我們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中了他的詭計,使我們自欺欺人。當初,他曾經誘惑夏娃,使夏娃吃下上帝吩咐不可吃的果子,並且還讓夏娃甘心樂意地去誘惑亞當,讓亞當也吃了。所以,聖經中一再提醒我們要警醒謹守,要作智慧人,不要作愚昧人,因為現今的時代邪惡(弗5:15-16)。
3、“公義的道路”--道路的引導
“公義的道路”(בְמַעְגְּלֵי־צֶ֝֗דֶק)。上帝不讓我們走所謂的“愛的道路”,卻讓我們走“公義的道路”!馬太·普爾稱這路為“真理之路、聖潔之路。”[2] 上帝用他大能的聖靈,引導我們走這種公義的道路:“在那裏必有一條大道,稱為聖路。汙穢人不得經過,必專為贖民行走;行路的人雖愚昧,也不致失迷”(賽35:8)。基督就是我們的道路:“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都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賽53:6)。“為自己的名”是指上帝為他自己的名的緣故。上帝眷顧我們,引導我們走義路,並不是因為我們自己的行為或功德,乃是完全因為他自己的恩典。
三、大能的保護(Almighty Protection,23:4)
我們不僅需要上帝的供應,更需要上帝的保護。人生道路,千難萬險。奔走天路,更是窄路一條。我們不僅需要上帝引導我們走義路,在我們前行的旅程之中,我們一直需要上帝的保護和眷顧。正如當初以色列人得蒙拯救一樣,他們不僅需要上帝救拔他們出埃及,過紅海,也需要上帝白天以雲柱、晚上以火柱的形式,對他們保護、引領。
1、“死蔭的幽穀”--“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
“死蔭的幽穀”是指陰暗、黑暗的地方。羊群要去尋找新的草地,有時就需要經過此類死蔭的幽穀。在這可怕的黑暗之中,仍然能夠安然前行,不怕遭受傷害,原因就是因為“你與我同在”。在人生的旅程中,不管是在學業、工作,還是婚姻方麵,我們都要經曆很多的轉折;在轉折的時候,我們往往要經曆“死蔭的幽穀”,看不到一絲的光明,使我們不得不害怕、擔心、憂慮。這個時候,我們所需要的就是認識、經曆上帝的同在。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不斷勝過懼怕,繼續前行。
2、“你的杖”、“你的杆”--“都安慰我”
“杖”是金屬性質的短小棍棒,目的是驅散和擊打猛獸。而“竿”則是一根長木棍,作用是幫助行走山路,也用來把走散的小羊帶回羊群裏去。這一長一短的杖和竿起保護和引導作用。對羊群來說,他們是保障和安全的象征。 [3] 在教會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們既需要擊打豺狼的短棍,也需要引領羊群的長竿。“杖”代表對不肯悔改的惡人的責罰和驅逐,“竿”代表對認罪悔改之人的愛心的管教,這兩者都是不可缺少的。
四、豐盛的供應(Abundant Provision,23:5-6)
大衛最後再次落實到上帝的供應上。此處詩人從牧者和綿羊這個比喻,轉向主人和客人這一比喻。
1、“筵席”--羔羊的婚筵
上帝是全地的大君王,他是主人,詩人是大君王上帝尊貴的客人,上帝為詩人預備豐盛的筵席。雖然周圍有仇敵,但是仇敵不能傷害到客人,因為主人會保護他所邀請的客人(創19:8;士19:23)。在聖經中,救恩也被比喻為豐盛的筵席:“在這山上,萬軍之耶和華必為萬民用肥甘設擺筵席,用陳酒和滿髓的肥甘,並澄清的陳酒,設擺筵席”(賽25:6)。主耶穌基督所設立的聖餐本身就是逾越節的筵席(太26:17)。救贖曆史的高峰就是“羔羊之婚筵”(啟19:9)。因此,筵席所代表的就是豐盛的生命。
2、“油”--聖靈的膏油
古代人在歡慶和喜樂之時,習慣把油撒在頭上。“你的衣服當時常潔白,你的頭上也不要缺少膏油”(傳9:8)。慷慨的主人不僅為客人預備豐盛的筵席,還會用油膏他們的頭。另外,在聖經中,“膏油”也常常代表聖靈的澆灌和恩賜:“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賽61:1;路4:18)。
3、“福杯”--苦杯與福杯
此處的杯子顯然是指“酒杯”。[4] 當初亞伯拉罕得勝歸回的時候,“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他是至高上帝的祭司”(創14:18)。所以,酒本身是好東西,但是任何好東西都不可濫用。所以,聖經中也提醒我們“不要醉酒”(弗5:18),但是,並沒有禁止我們喝酒。耶穌基督的第一個神跡就是在迦南的婚筵上把水變為酒(約2:1-11)。耶穌基督為我們嚐了“苦杯”(太26:42),承擔了我們犯罪當受的懲罰和苦楚,使得我們可以福杯滿溢。
4、“恩惠慈愛”--上帝的美善
大衛在此處大有信心的宣告,也是大衛的禱告:“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當然決不是一直有仇敵隨著我!但是,值得我們警醒的就是:我們一生一世必有仇敵隨著我們!這仇敵就是我們自身殘餘的敗壞、世界的誘惑和撒但的攻擊。但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不應當是仇敵,而是上帝和他的恩惠慈愛。這種“恩惠慈愛”(חֶ֫סֶד)是指上帝所賜給的我們本身不配得的恩寵。基督徒生活的奧秘就是:我們既要走義路,忠心地遵行上帝的誡命;同時,我們也時刻需要上帝的恩惠慈愛。我們不是靠自己行律法站立得住,而是靠著上帝在基督裏的大慈愛。
5、“上帝的殿”--人生的歸宿
“上帝的殿”(בְּבֵית־יְ֝הוָ֗ה)是大衛所喜愛的:“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他的榮美,在他的殿裏求問”(詩27:4)。“義人要發旺如棕樹,生長如黎巴嫩的香柏樹。他們栽於耶和華的殿中,發旺在我們上帝的院裏”(詩93:12-13)。上帝的殿代表上帝的同在和祝福。
五、反思性應用
1、耶和華是你的牧者嗎?如果耶和華不是你的牧者,你雖然得到了全世界,卻喪失了自己的靈魂,沒有任何價值,沒有任何安慰。如果耶和華是你的牧者,哪怕你經過死蔭的幽穀,你也仍然大有安慰:1)耶和華帶領你進入;2)耶和華必與你同在;3)耶和華必最終幫助你脫離困境。
2、你到底是山羊,還是綿羊?司布真說:“除非人的生命得著更新,否則無人有權自稱為主的羊。因為屬靈的圖像把未悔改回轉的人繪畫為狼,或為山羊。”[5] 當然,更深一步,我們要認識到即使已經真正重生的人身上,仍然有殘餘的狼性,也就是殘餘的罪習,這使得我們不得不謙卑在上帝和人的麵前,像保羅一樣承認:“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向著標杆直跑”(腓3:12-14)。
3、有沒有真正的安息、安慰和歸宿感?《詩篇》23篇以“安息”開始,中間提到“安慰”,最後落實到“安居”。這樣的安息、安慰和安居隻有在耶穌基督裏才能真正得到。主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舍命。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約10:11、14)。“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你們信上帝,也當信我。在我父家裏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我在哪裏,叫你們也在哪裏”(約14:2-3)。唯願我們更多地認識主,聽主的聲音,從主那裏得安息,得安慰,得安居。
[1] David Dickson, Psalms (Edinburgh: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95), p. 121. "This Psalm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prophet's confidence in God's grace, wherein, from the setting himself in the belief of our covenanted relation between God and man, he draweth sundry comfortable conclusions and confirmations of faith from it, concerning the Lord's furnishing every necessary good thing to him."
[2] Matthew Poole, Commentary on the Holy Bible, vol. II, p. 37.
[3] 張定國:《詩篇》,天道聖經注釋(香港:天道書樓,1999年),卷一,389頁。
[4] Amos Hakham, The Bible Psalms with the
[5] 轉引自張定國:《詩篇》,卷一,3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