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和博

改革宗神學博客。分享神學研究心得,結交誌同道合朋友。座右銘:仁教,心學,法治,德政。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呂沛淵牧師:文化使命與福音使命

(2008-04-19 00:09:56) 下一個



呂沛淵牧師: 文化使命與福音使命




  第一部分
  
  何謂「文化」
  1. 文化的定義
  要定義「文化」一詞,並非易事,原因是其用法太廣,可指不同層次,例如:高層次的藝術表達,被稱為「精致文化」;較低層次者,則稱為「通俗文化」;近來「文化基督徒」一詞用來指欣賞基督教的知識分子,認同基督教的文史哲理念者。
  一般字典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是:人類社會從原始到現代,其文明活動的成果表現於各方麵的總稱。在社會學與人類學等專業用法上,「文化」則較有限定範圍,指一族群生活行動的定型方式,而此單位則界定於「宗族」以上,通常不包含「家庭」或「家族」的小單位。「文化」具有大體一致性,如果單位大到「部族」或「種族」以上,則包含了多元多樣的次文化結構。「文化」具有時空性、融合性、吸收性、與擴張性。總的來說,具有發展性的「文化」包括了與人類有關的一切事情。
  2 文化的分析
  要明白某一特定文化活動是什麽、與如何從事,可從「橫向(水平)分析」與「縱向(垂直)分析」兩方麵來觀察。橫向分析乃是觀察研究「人」(民族學、人類學)、「地」(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生態學)、「時」(曆史學、考古學)等文化現象。縱向分析則是深入分析「文化的深層結構與意義」,可分五個層次,由淺入深來探討:社會權力架構(歸屬認同的參與)、認知學習範疇(理念與行動規範)、情感活動方式(生存情愫的表達)、價值判斷體係(道德善惡標準)、世界觀宇宙論(終極意義信仰)。每一層次皆以其下麵的一個層次為前提根基,並指導其上麵各層次的活動。當垂直分析的層麵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接近終極時,「宗教」意識與現象就越發顯明出來。雖然有些文化學者定義「宗教」為信仰活動,隻屬文化的一個層麵或領域,然而,深入分析便可發現,「宗教」是「文化」的核心,是一切文化活動的中心與焦點──不論從事者有無意識到。
  3 小結
  綜合以上所述,就現象觀察而言,一般學者定義「文化」為一整合係統,包含信仰(對神、終極實體或意義、人生觀)、價值道德(何為真善美、正常規範)、風俗習慣(行為準則、人際關係、衣食住行育樂)、機構製度(以執行其信仰、價值道德、風俗習慣,例如:政府、法庭、學校、家庭、醫院、教會或寺廟、工商企業等);此係統將族群社會維係在一起,使成員認同歸屬,帶給他們安全與尊嚴,使之延續發展。
  
  從聖經看「文化」
  
  以上所述,乃是以社會科學作為基礎,來解釋何為「文化」。雖然這些觀察分析是重要的,但其所提供的解釋是以「人」為主體,來描述分析人與人、人與物的互動關係。這是世俗文化學者管中窺豹所能作的。然而基督徒有聖經的啟示,能從「特殊啟示」的亮光來研究「文化」的本質,能追根究底來認識「文化」的真相。以下將從「聖經神學」的三大主題「創造、墮落、救贖」,來說明「文化」與「文化使命」:
  一、創造
  聖經卷首開宗明義宣告:「起初,上帝創造天地與其中一切萬物」(創一1,照原文譯),換言之,上帝是天地萬物的絕對主宰。聖經一開始就破除一切以「人」或「物(自然)」為中心或出發點的文化觀。
  1. 神的形像與文化
  創世記第一章26節特別明說,神按照自己的形像造人(神與人),且造男造女,要人生養眾多(人與人),遍滿全地,治理全地,且要管理陸上走獸、空中飛鳥、及海裏的魚(人與物)。由這一節來看,人具「神的形像」,應「發展關係」,且「身負使命」。人既是按著上帝的形像被造的,所以無論是在「神與人」、「人與人」、「人與物」各文化層麵的活動際遇,都應當彰顯出神的樣式。他要為神而活,仁民愛物,返照神的榮耀。由此看來,文化具方向性,是有目標的,當前進發展。人生的目的,即「文化」的意義,就是要榮耀神,愛神,服事神,永遠以祂為樂,享受神與人之間的團契。
  接著,創世記第二章以「伊甸園」──神與人同在的地方──來進一步表明「文化」的內容特色。在伊甸園裏,神設立人類婚姻家庭製度,以實踐「生養眾多,遍滿全地」;神吩咐亞當看守治理園子,又給動物命名,以實踐「治理全地」;神在園中與人交往團契,為要使人享受在祂裏麵的「安息」。園中有兩棵樹具特別之名:「生命樹」與「分辨善惡樹」。「生命樹」顯明了「文化」的內涵是「生命」(文化具生命力,是活的,生生不息);「分別善惡樹」曉諭了「文化」的本質是「真理」(文化具真實性,是真的,實在不虛)。總的來說,「文化」是神與人之間一切關係的總和;「道路」為命脈,「真理」是本質,「生命」是內涵,這就是文化的三要素。
  2. 何謂「文化使命」
  神所賦予人之所以為人的使命任務,在神學上稱之為「文化使命」。既稱為「使命」,就必須透過「聖約」的架構來了解:遵行者得「約的祝福」,背約者招致「約的咒詛」。人應遵行「創造之約」,愛神愛人,並當通過試驗,從「始點的完全」進到「終點的完全」。透過「文化使命」的遵行推廣,人生養眾多、遍滿全地、治理全地,便可將「神的聖所」(即神與人同在的地方)伊甸園擴張至整個世界。根據創世記1與2章,「文化使命」的內容可分三方麵來說明:
  (1)婚姻與生育(創一28,二18-25):夫妻是同伴,也是同工,在神的盟約內二人合為一體,互相委身,彼此幫助建築家庭,生育兒女,為神的榮耀實行婚姻聖約的責任。
  (2)工作與職業(創一28,二15):工作是神聖的,且是有意義的,工作也彰顯出人的尊嚴。因為神是做工的神,人是按照神的形像被造,工作能彰顯出神的形像與榮耀。
  (3)休息與安息(創二2-3):神六天工作,第七天安息,所以人也應該六天工作,一天安息,周而複始。守安息是把注意力從工作上轉移到「神自己」身上,與神交通,享受神自己,以祂為樂。
  二、「墮落」
  創世記第三章記載人犯罪墮落的過程:懷疑神的話,背叛神的話,竊奪神的榮耀。首先的亞當為肉體的情欲,眼目的情欲,今生的驕傲,吃了禁果,選擇自己作主背叛神,是「背約者」。帶來人類的墮落敗壞,也帶來約的咒詛:地遭到咒詛,生出蒺藜;男人要汗流滿麵,才得餬口;女人要受生產之苦。但是苦難中仍有恩典,土地仍有收獲,耕種工作仍有收成,生產仍可得子女,不但如此,神還賜下福音的應許:女人的後裔(救主)要來擊敗惡者的權勢。
  罪隔離了神與人之間的垂直關係,也破壞了人與人之間水平關係。妻子戀慕(即占有控製)丈夫,丈夫轄管奴役妻子。罪扭曲了人對「真」的認知,對「善」的歸屬,對「美」的體驗。人生的目的與意義皆倒行逆施。罪人的文化生活不是以神為中心,反而以自己為主體,不再為神的榮耀而活,乃是為自己的虛榮來發展人類文化,建築人的城,如該隱在犯罪之後所做的(創四)。
  1. 該隱及其後裔
  該隱後裔發展文化的目的不是榮耀神,乃是要高舉人自己,為了「自我實現」,「自我膨脹」。該隱謀殺其兄弟埃布爾,因自己所行是惡的,兄弟所行是善的。到了該隱的子孫拉麥之時,道德更是敗壞,多妻帶來不敬虔的後裔(瑪二 15)。當時人類文化已初具規模:住帳棚畜牧,彈琴吹蕭,打造銅鐵利器等;但「拉麥之歌」顯明罪人的驕傲自大:「壯年人傷我,我把他殺了;少年人損我,我把他害了;若殺該隱,遭報七倍;殺拉麥必遭七十七倍」(創四23-24)。拉麥的眾子在音樂、畜牧、工匠等文化成就上有長足的進展,使得拉麥有恃無恐,倚靠其家族的財富武器,來從事鬥爭嚇阻,然而其內心則充滿仇恨懼怕。
  2.塞特的後裔
  雖然埃布爾與塞特的子孫,自以挪士出生後,還求告神的名。但是到了挪亞之時,連「神的兒子」(塞特的後裔,以「神」為中心的家族)也背約與「人的女兒」(該隱的後裔,以「人」為中心的家族)結婚聯姻,雖生了身材偉大的人,但靈命敗壞,遍地滿了強暴,毫無安息,招致洪水的刑罰。
  3. 挪亞的後裔
  洪水之後,神仍然要挪亞與其後裔遵行「文化使命」(創九1-7)。雖然人墮落了,但是「文化使命」並未廢去或失效。不過從創世記第三章起,就出現了「福音」的應許。挪亞與其子孫是懷著盼望「彌賽亞,女人的後裔」來臨之心,繼續從事「文化使命」。
  然而,墮落的罪性又迅速暴露,含及其子迦南藐視父親挪亞,遭到咒詛。人類雖經曆洪水的審判,仍不悔改,偏行己路,發展犯罪文化,妄想建「巴別塔」通天,為己留名。然而,神恩憐憫,攔阻此一愚行,結果塔倒人亡,口音變亂,人類分散到世界各地。此後,萬民萬邦在各地發展文化至今。
  4. 墮落世界的文化發展
  自人類墮落以來,文化各方麵的發展都顯出敗壞,見證其罪性。但因著神的救恩計劃要實現,所以「普遍恩典」仍臨世人(太五45),反映在文化的各層麵中,使人類文化仍有美善之處。人是神的形像,雖已扭曲汙染,但罪人仍具創作力。在墮落之後,文化是在「罪與恩」或「善與惡」的對抗張力下發展。所以,人類文化中充斥著彷徨矛盾,「自我超越」與「自我捆綁」交替出現。不隻文化中有偶像,連文化本身也「偶像化」。
  三、「救贖」
  「末後的亞當」主耶穌來了,通過試驗,完成了約的要求,是「守約者」。祂為我們這些與祂聯合的人,帶來約的祝福。新約的福音並非廢棄了舊約律法,救贖(新造)並非廢除創造。主耶穌明說:「莫想我來廢掉律法先知的一點一劃,乃是要成全」(太五17-18)。所以,救贖是更新創造,福音是成全文化使命。主耶穌在十架上說:「成了!」主耶穌的救恩,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使罪人得贖成為新造的人,漸漸恢複造他主的形像,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20-24;西三10)。
  在首先的亞當裏,我們徹底失敗了,背逆「創造之約」,反向從事「自我人本中心」的文化發展,導致人類社會的混亂敗壞。如今,在末後的亞當(基督)裏,我們重新恢複神的形像,為神而活,靠神而活,脫去「自我中心」的捆綁,成為「以神為中心」的「守約者」,從此我們能真正遵行「文化使命」,在「婚姻與家庭」、「工作」、「安息」三大方麵,重建與神、與人、與物的正確關係。
  1. 婚姻與生育
  主耶穌為童貞女所生,祂是創世記第三章所預言那擊傷蛇頭的「女人的後裔」,祂在十字架上徹底擊敗了惡者的權勢。祂為教會舍己,以真道生了我們。祂在十架上忍受了「最大的痛」,實現了夏娃懷胎苦楚所預表的事(根據醫學,「產痛」為人所受的最大疼痛)。祂愛教會,為教會舍己,重建了婚姻家庭的根基(弗五22 -33);祂除去了咒詛,使婦女在生產的事上得救(提前二15)。
  2. 工作
  人犯罪墮落之後,必須「汗流滿麵,才能餬口」,為自己工作,為必朽壞的食物效力。主耶穌在十字架上頭戴荊棘冠,承擔了「地因人的罪,長出蒺藜」的咒詛。祂在十架上做成人手所不能做的「最大之工」,即救贖大工。祂付上最大的代價,「汗如血滴」,承當了亞當汗流滿麵之咒詛。此後,我們在基督裏為主所作的,具永恒意義,我們在主裏的勞苦絕不是徒然的(林前十五58);凡在主裏息了勞苦的人有福了,作工的果效必隨著他們進入永世(啟十四13)。
  3. 安息
  人犯罪墮落後終日勞苦,心靈沒有安息;以色列人雖進了迦南,但喬舒亞也未能帶給他們真正的安息。所以,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來四8-9)。主耶穌第一次來,引進真安息。祂邀請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祂這裏來得安息,祂死於十架為救我們脫離罪擔,祂複活賜給我們新生。從此,「主日」乃是每周一次的安息,使我們預嚐將來天家之安息。祂必再來,為要完全成就那最終「最大的安息」:在新天新地裏,神要擦去我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啟七16-17,二十一4)。
  所以,主耶穌在十架上說:「成了」。「首先的亞當」在文化使命上失敗了,而「末後的亞當」,耶穌,則完全成就了這使命。祂第一次來時,靠著十架的救贖帶來了文化的「更新」──因為若有人在基督裏,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十字架乃是「文化更新」決定性的起始與奠基。當祂第二次來時,將引進新天新地,那是「文化使命」最終完全成就之時,即「萬物複興」(太十九28)之時。那時神在寶座上將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都成了!」(啟二十一5-6)。
  
  第二部分
  
  若從社會科學來定義,文化是一整合係統,包含信仰、價值道德、風俗習慣、機構製度。然而前文中,作者從聖經啟示來看文化的本質,並以“創造、墮落、救贖”三大主題,來說明“文化”與“文化使命”。
  
  何為「福音使命」
  
  神的兒女活在此末世(即主耶穌初來與再來之間),領受了主所頒布的「福音使命(Gospel Mandate)」,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以下從馬太福音二十八章十八至二十節詳論「福音使命」:
  一、權柄根據
  主耶穌從死裏複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1:4),得勝一切,在凡事上居首位(西1:18),因為父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超乎萬名之上的名,使萬有無不屈膝(腓2:9-11),使他遠超過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連來世的都超過了,又將萬有服在他的腳下(弗1:20-23)。主耶穌是以如此最高權柄頒布了「福音使命」,換言之,「福音使命」是以主自己的至高權柄為根據,因此是每位基督徒的最大異象與最高使命,人生的目的與意義盡都在此。主的權柄保證了「福音使命」的執行實現與最終完成。
  二、命令中心
  福音使命的中心就是「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十九至二十節主要子句的主動詞是「使……作門徒」,表明福音使命的主要目的是帶領萬民相信主耶穌,成為跟隨主的基督徒。
  三、實行方法
  附屬於主動詞的,有三個現在分詞「去(going)」、「施洗(baptizing)」、「教訓(teaching)」,主導三個分詞子句,來表明達成「使作門徒」的方法途徑:
  1. 「你們要去」
  基督徒要主動往外去傳福音,不可坐在教堂內等人來。要從本地(耶路撒冷)、同文化地區(猶太全地)、異文化地區(撒瑪利亞)、到普世工場(直到地極)作主的見證。教會要全體總動員,成全聖徒各盡其職,裝備每位弟兄姊妹起來,到各處傳福音領人歸主。
  2. 「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傳福音領人信主之後,要給他們施洗,使他們歸入三位一體真神的名。他們不再屬於自己,乃是歸入神的名下,不再為自己活,乃是為主而活。
  3.「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
  受洗後開始基督徒生活。教會要將主耶穌所吩咐的一切話,都教導他們遵行,因為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中所出的一切話。凡主耶穌所說所吩咐的,都記在聖經裏。主耶穌說:「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5:39),整本聖經就是神的話(提後3:16-17)。
  4. 「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主告訴我們,現今世界有結束的一天,並保證大使命必定要完成,祂必要再來。對遵行大使命的人,即認真以「去,施洗,教訓」來使萬民作主門徒的人,主耶穌更應許祂必會一直與他們同在,直到世界末了祂再來之時。
  「福音使命」與「文化使命」的關係
  一、五種類型
  曆世曆代以來,基督徒對於「福音使命」與「文化使命」之間的關係,有許多探討及意見。參考尼布爾(Richard Niebuhr)在其名著《基督與文化(Christ and Culture)》裏的分析,一般學者將曆代看法歸納為五種類型:
  1. 福音抗拒文化
  基本上是采取「否定文化」的立場,強調文化的邪惡麵,兩極化分「屬靈」與「屬世」;主張與墮落文化完全分離,拒絕參與文化活動,以脫離世俗汙染。例如:早期教會的避世殉道精神,中世紀的修道主義,宗教改革時期的重洗派,直到現代的門諾會與亞米許派(Amish people),華人教會的「地方教會」(或稱「聚會所」)運動。
  2. 福音結合文化
  基本上是采取「肯定文化」的立場,強調文化的主導性;主張福音必須認同當地文化,結合本色文化,全盤吸收與之融合,以脫離外來洋教色彩。例如:早期教會自康士坦丁後教會與政府結合,中世紀以來的天主教教皇製度,政教合一國教化運動,神學上的本色化運動,唐朝時傳入中國的景教。
  3. 福音補足文化
  基本上是采取「成全文化」的立場,肯定文化的良善麵,但是指明其不足,需要福音來補全之。例如:中世紀天主教經院哲學的「恩典成全自然論」,耶穌會利瑪竇在中國的傳教策略「以耶補儒論」,民國時代的趙紫宸、吳雷川等。
  4. 福音妥協文化
  基本上是采取「無奈順應文化」的立場,強調福音是與文化對立有別,但是活於今世不得不妥協順應之。例如:基督徒順應民俗活動萬聖節(Halloween),總統候選人為選票讚同墮胎同性戀,基督徒政治領袖參與祭孔、獻花上香拜佛,商人報假帳送紅包。
  5. 福音更新文化
  基本上是采取「改造文化」的立場,同時強調文化的光明麵與黑暗麵,認為文化受到罪惡的汙染墮落,但仍未失去其價值。福音可用來更新改造文化,重建重整文化,使之以基督為中心,恢複其應有的樣式。例如在十二月二五日作為「聖誕節」慶祝基督降生,以取代古羅馬異教太陽神的慶典;在十月三十一日慶祝「宗教改革紀念日」來取代萬聖節的惡俗活動;以基督教追思禮拜取代民間宗教的祭拜亡魂。此立場為一般福音派的立場。
  二、評論
  以上這五種類型的區分,常被學者們用來作為討論「福音使命」與「文化使命」的理論基礎。雖然此「定型分析」有其方便之處,但是這些分析比較仍是停留在表層的現象觀察對比,區分識別「福音」與「文化」的外顯關係,並未追根究底真正深入處理根本問題。我們必須根據聖經,從救贖曆史的進程,弄清「創造」與「救贖」的關係,追本溯源,才能認清「文化」與「福音」之間的關係。這也正是本文在前麵討論的重心。
  文化是從創造來看,福音是從救贖來說,弄清楚創造與救贖之間的關係,就明白文化與福音的關連,自然就明了「文化使命」與「福音使命」的定位與意義。馬太福音二十八章的「福音使命」包括了「凡主所吩咐我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換言之,即教導整本聖經的真理。既然舊約並沒有廢去,乃要在新約裏成全,那麽舊約教導的「文化使命」,也含括在主耶穌吩咐我們遵行的事之內。所以,我們可結論說:福音使命並未廢去文化使命,而福音使命的範圍包含了文化使命的領域。福音更新成全文化,任何今世的文化都需要基督十架的救贖,以脫離罪惡的汙染轄製。福音使命與文化使命的目標並無二致,正如救贖與創造是一脈相連。福音將新生命帶給活在偶像文化裏的罪人,讓他們能過新生活,發展合乎真理的文化。福音與文化密不能分,是一體的兩麵。
  尼布爾式「五類型分析」的基本錯誤,是在前提上將「文化」與「福音」做本質上的區分,將「福音」與「文化」視為兩個不同的實體,來探究二者之間的關係。此「福音文化二元論」導致學者們多方討論其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厚此薄彼,或視為互相抵觸,或視為和平共存。回到聖經,明白「創造,墮落,救贖」之後,我們確知「福音與文化的二元劃分」是不必要且有害的,是人自己加上的。聖經上說,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救贖既與創造一脈相連,福音與文化既是一體同源,則福音使命與文化使命並非各自為政的兩個使命,乃是同一使命的兩層麵。如此說來,為了避免誤導說基督徒有兩個使命,也許「大使命(the Great Commission)」或「基督徒使命(Christian Mandate)」是更好的名稱。總而言之,對主基督的教會與信徒來說,「福音與文化」是同一的大使命。
  
  結論
  起初,神創造天地萬物與人,人按神的形像被造,是神的兒女。祂宣告所造的一切都甚好。祂與人交通團契,祂賜給人「文化使命」,要人參與管理祂所造的世界。祂愛祂所造的萬物,不斷的護理托住萬有。雖然「墮落」敗壞了人及文化,但是「救贖」應許立時賜下,人盼望等候「女人的後裔」來到,擊敗惡者的權勢。墮落並未使人完全失去神的形像,也未終止文化使命,但是它使人被罪捆綁奴役,人及其文化都陷罪中,倒行逆施。隻有在基督裏,人才能蒙救贖,文化才能釋放更新。
  主耶穌道成肉身,為人死在十架完成救贖,帶來救恩。祂以「末後的亞當」身份救贖人類,並成功了「首先的亞當」在「文化使命」上所失敗的。人類得贖與「萬物複興」已經開始,從此祂頒布「福音大使命」,要神的兒女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福音大使命是全方位的,涵蓋人類在世上生活的全部,當然包含文化使命在其內。神的兒女從耶路撒冷直到地極,在各民族中傳揚福音,直到主耶穌再來,引進新天新地。連受造之物歎息勞苦直到如今,也在指望脫離敗壞的轄製,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受造之物盼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使它們也得更新。主耶穌再來之時,就是「萬物複興」(太19:28)完全成就之時。祂必再來,那時就將一切都更新了。(啟21: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