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和博

改革宗神學博客。分享神學研究心得,結交誌同道合朋友。座右銘:仁教,心學,法治,德政。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耶穌基督“大使命”再思

(2007-08-22 19:04:09) 下一個

耶穌基督“大使命”再思[1]


 王誌勇


18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19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20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中文和合本聖經。

 

一.一個使命,四個“所有”

在這段經文中,形容詞“所有”一詞一共出現了四次――πᾶσαπάντα兩次),πάσας。這四個詞都是由形容詞πᾶς演變而來,意思是“所有的”、“任何”、“全部”、“每一種”(allanytotalwholeeverykindof)。中文相應地譯為“所有的權柄”、“民”、“我所吩咐你們的,教訓他們遵守”、“我就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1.“所有的權柄”

主耶穌基督首先談及他的權柄。傳福音首先是源於上帝的主權的旨意,然後上帝的授權吩咐才成為個人的責任。主耶穌基督所得到的權柄不僅是天上的權柄,也包括地下的權柄。那些僅僅把耶穌基督的權柄限製在“天上”的人,乃是要把基督封閉在天上!在“地下所有的權柄”中,不僅包括對教會的權柄,也包括對政治的權柄、經濟的權柄,包括對世上萬有的權柄。加爾文強調,主耶穌“在地上設立他的寶座,通過重生使他的子民得享新生命”。[2]那些僅僅把耶穌基督的權柄限製在教會中的人,乃是把基督禁閉在教堂中,把基督教封閉在隔都之中,從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的精義和使命。另外,耶穌基督在升天前宣告“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此處耶穌基督得到這樣的權柄,不是按照他的神性,乃是按照他的人性,也就是說他作為我們聖約的元首,代表我們重新得回了第一個亞當因為犯罪所喪失的治理全地的權柄。因此,使徒保羅在高歌上帝的大愛的時候,特別強調說:“上帝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舍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羅832)。這個世界不是屬於魔鬼的世界,乃是屬於我們天父上帝的世界,“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詩241)。上帝在基督裏再次把治理全地的權柄賜給我們,使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作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我們必須勇敢地承擔上帝賜給我們的托付,積極地參與耶穌基督的大使命,不能無所作為,任憑這個世界在罪惡中沉淪。

 

    2.“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此處中文和合本翻譯並沒有完全翻譯出經文的原意來。Πάντα τὰ ἔθνηallnations,也就是“萬民”――“所有的國家”、“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族群”。ἔθνη一詞是名詞ἔθνος的直接受格、複數形式,這個詞在希臘文新約聖經中共出現過164次,主要意思是“通過血緣、文化和共同的傳統而聯係在一起的眾人的整體、國家、民族”(a body of persons united by kinship, culture, and common traditions, nation, people)。[3]因此,基督徒傳福音所麵對的絕不僅僅是個人,而是整個的國家和民族。馬太·亨瑞注釋μαθητεύσα τε πάντα τὰ ἔθνη指出,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盡你自己最大的努力,使所有的國家都成為基督教國家”(do your utmost to make the nations Christian nations)。[4]作為基督的門徒,假如我們的目標不是使我們所在的國家成為基督化的國家,我們就沒有忠誠於基督所吩咐的“大使命”!長期以來,基督徒傳福音的目標始終是建立基督化的國家,所以,歐美各國,甚至俄羅斯、匈牙利、波蘭等東歐國家,都一度成為基督教國家。然而,由於受極端的個人主義影響,教會傳福音開始以個人的重生為重點和終點。個人的重生僅僅是起點,教會必須以聖經中所啟示的全方位的世界觀裝備基督徒,使基督徒把基督的王權貫徹到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直到最終“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11:15)。  

 

3“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

此處的“遵守”顯然不是指遵守“福音”,更不是指遵守“故事”或“比喻”,而是指上帝的律法和誡命。不管是舊約聖經中的先知,還是新約聖經中的使徒,他們都是同被一靈所感,也就是得到基督之靈的感動和默示,“論到這救恩,那預先說你們要得恩典的眾先知早已詳細地尋求考察,就是考察在他們心裏基督的靈,預先證明基督受苦難,後來得榮耀,是指著什麽時候,並怎樣的時候。他們得了啟示,知道他們所傳講的一切事,不是為自己,乃是為你們。那靠著從天上差來的聖靈傳福音給你們的人,現在將這些事報給你們,天使也願意詳細察看這些事”(彼前1:10-12)。因此,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都是上帝無謬的聖言,律法和福音都是來自上帝的啟示。那些把舊約聖經與新約聖經,把福音和律法截然對立起來的人有禍了!那些隻相信福音的應許,卻不相信律法之審判的人有禍了!同時,這也排除了人的教訓,作為基督聖言的仆人,我們隻能教導基督所吩咐我們的。加爾文對此注釋說:“基督差派使徒,但他並沒有完全辭去他的職分,仿佛他已經不再是他教會的獨一的教師(the Teacher of his church);因為他差派使徒的時候仍然作出了這樣的保留,就是說,他們不當傳講自己所杜撰的東西,而是應當純正地忠心地向人傳遞他所交托他們的。”[5]

 

4.“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此處的“常”(πάσας τὰς ἡμέρας)應當翻譯為“我就天天與你們同在”[6],或者直譯為“在所有的日子裏,我都會與你們同在”。這是基督對一切真心愛他、敬畏他的人的奇妙的應許。不管是在我們軟弱的日子,還是剛強的日子;不管是在我們哀慟的日子,還是喜樂的日子;不管是在我們遭遇逼迫的日子,還是我們凡事亨通的日子,基督都“天天”與我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我們與他麵對麵地見麵的日子。很多人之所以盼望基督的再來,並不是因為想得見基督完全的榮耀,而是要逃避眼前的苦難和責任。難道我們現在缺乏什麽嗎?主耶穌說:“我將真情告訴你們,我去是與你們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裏來;我若去,就差他來”(約15:7)。使徒保羅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3)。那些藉著信心,信靠上帝,忠信工作的人有福了!“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約壹5:4)。那些不認真研讀聖經,不認真對待眼前的工作,大肆渲染末世的信息,逃避當下責任的人有禍了!

 

二.一個命令,三個分詞

主耶穌在講完“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之後,話鋒一轉,“所以”οὖν)。語助詞οὖν表示以下的命令,乃是根據前麵第18節所陳述的理由。我們之所以遵行主耶穌基督的“大使命”,並不是因為世界的需要,雖然世界確實需要;也不是出於我們個人對失喪靈魂的憐憫,雖然不認識基督的靈魂確實是可憐的。惟一的理由乃是這是複活的救主耶穌基督所賜給我們的吩咐。

在對“大使命”的翻譯中,英文和中文的翻譯都有讓人容易迷惑的地方。在希臘原文中,在“大使命”中隻有一個主要動詞,就是μαθητεύσατε――“使……作門徒”,也隻有這一個詞是命令語氣。但大部分譯本把πορευθέντες――“去”也翻譯為命令語氣,其實πορευθέντεςπορεύω簡單過去分詞形式,並非命令語氣。DanielB.Wallace認為,若是僅僅把πορευθέντες視為形容詞性的過去分詞,就“把”大使命”變成了“大建議”。[7]但是,既然μαθητεύσατε是命令語氣,並且這一動詞又是整個句子中的惟一的主要動詞,那麽“大使命”仍然是命令式的“大使命”。DanielB.Wallace也承認後麵的“施洗”(βαπτιζοντες),“教導”(διδασκοντες)是現在分詞,並不是命令語氣。難道“施洗”和“教導”因此就成為“建議”了嗎?顯然不是。

“大使命”中共有三個分詞,一是“去”(πορευθεντες),二是“施洗”(βαπτιζοντες),三是“教導”(διδασκοντες)。這三個分詞都是修飾主要動詞μαθητεύσατε的,在這種語法結構中,所強調的是主要動詞μαθητεύσατε所指向的行動,而不是分詞。[8]“去”所表明的是積極的傳福音的心態;“施洗”代表受洗者對教會的委身,代表健康的教會生活,成為上帝聖約的成員。“教導”則是使萬民作耶穌的門徒的主要方式。在“教導”的後麵跟有現在式不定詞“遵守”(τηρεῖν),表明“教導”的目的乃是讓人“遵守”主耶穌基督所吩咐的一切。活泉本注釋指出:“‘教導’乃是基督徒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導的事工應該是全麵性的:家庭、教會、學校都包括在內。”[9]即使我們“去”了,即使我們為人“受洗”了,但是,如果我們不按著主的吩咐“教導”他們,我們就沒有完成“大使命”的核心內容。   

 

三.複興“教導的職分”

加爾文在談及“大使命”的時候,指出:使徒們的職分就是“教導的職分”(theofficeofteaching)。[10]加爾文在談及教牧職分的時候強調:“誰不履行教師的職分就是僭取使徒之名,行事邪惡、虛偽。另外,新約中祭司的職分就是用上帝的聖言這屬靈的寶劍殺人,使其成為上帝的祭品。因此,對教導職分不忠心的祭司,無非就是以假亂真的騙子而已。”[11]談及教導的時候,馬太·普爾指出:“洗禮之後必須有教導,受洗卻沒有順服,不僅不能拯救人的靈魂,反倒使人處於更重的審判之下。”[12]目前中國教會所缺乏的不就是合乎聖經的教導嗎?其實,又豈止是中國教會呢?筆者曾經參加英國和美國一些教會的敬拜,最長的教導不超過四十五分鍾,據說超過這樣的時間限製,人就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甚至有的教會牧師講道不過是十幾分鍾左右!大陸很多弟兄姊妹問我,為什麽歐美社會走向道德紊亂呢?(當然,我們不要以為中國大陸目前的道德水準就高到哪裏去!)社會的敗壞源自教會的敗壞,教會的敗壞從講壇上就能集中體現出來。若是牧師不再傳講上帝的聖言,人們不再寶貴上帝的聖言,這個社會很快就會蛻化到無法無天、道德混亂的狀況。

今天,教會中所充滿的是歇斯底裏的勸人信主的信息,但真正的教導聖徒如何成聖的信息則是少之又少。就連鼎鼎大名的改革宗神學家石威廉也認為:“講道的目的就是通過傳講聖道,使人的靈魂得蒙永恒的救恩。”[13]使人靈魂得救,這當然是傳道人首要的目的。但是,我們不能排除的是傳道人還要教導基督徒如何生活。在一次世界性的宣教會議上,在主講人列舉了一大堆決誌信主的人的數字,並宣布“末日終於在望”之後,有一名身材矮小的非洲代表走向講台,她的麵容哀戚凝重,說:“我的國家曾經被你們許多人譽為世界宣教最成功的範例,”她開始述說教會在一個世紀前如何拓植而成,今日85%的百姓自稱是基督徒。大部分增長來自福音派和五旬節派教會,比率超過增長總數25%。她描述人們對查經與禱告的興致極高,大廳內興奮情緒逐漸高漲。不過,接著她卻問道,“你們可知道我從哪裏來的嗎?”聽眾喊出許多猜測,全都錯了。最後她說:“我來自盧望達”――就是1994年,有60萬名圖西人(Tutsis)40萬名胡圖人(Hutus)死亡的國家,其中許多人是在教會聚集的時候遭到大砍刀屠殺。最後,這位非洲來的姊妹所說的話語振聾發聵:“你們以全副的宣教熱忱將基督帶給我們,卻從未教導我們如何生活!”

當然,主耶穌所吩咐的“大使命”包含豐富的信息,特別是三一論的信息,這乃是基督教信仰的標記。還有國度的信息,聖約的信息,我們不能在此一一闡明。對於目前華人教會而言,最重要的是要重新認識“大使命”到底“大”在何處,並認識到實現“大使命”的核心乃是“教導”。“門徒”就是“學徒”,因此英文欽定本把μαθητεύσατε“使萬民作我的門徒”)翻譯為“教導萬民”(teach all nations)。“牧師”的主要職責就是“教師”,也就是教導的職分,可惜在現代教會中很多所謂的“牧師”卻成了“魔術師”,偏重的是神跡奇事——醫病、趕鬼、說方言等等,牧師最重要的職責是“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14),嚴肅、認真地傳講上帝的聖言。如今,很多教會中盛行的是講見證和唱詩歌,“傳道人”不傳講上帝的“道”,卻將人的吩咐和經曆教導人,而上帝的“道”則成為教會可有可無的點綴。惟願上帝興起更多忠心有見識的仆人來,藉著傳講純正的真道,使耶穌基督所吩咐的“大使命”不斷成就在今天,成就在地上。



[1] 本文試圖運用有限的希臘文知識解讀聖經,所學有限。拋磚引玉,希望中國教會中有更多的人努力掌握希臘文,並請學有專長者不吝賜教。本文寫作時大量參考Logos Research Systems,Inc.所開發的Logos Bible Software Series X Schlar’s Library係統。此係統包括250餘本聖經以及參考書,特此鳴謝。

 

 

[3]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third edition, revised and edited by Frederick William Danker based on Walter Bauer’s(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 p. 276.

[4] Matthew Henry’s 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 Inc.,2003), p. 1775.

[5] Calvin’s Commetaries (Grand Rapids: Baker, 2003), Vol.xvii, p. 390.

[6] 《活泉新約希臘文解經》,詹正義博士總編輯,卷一,1998年,香港活泉出版社,327頁。

[7] Daniel B.Wallace, 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1995), p. 645.

[8] Dean Deppe,A Summary of Greek Grammar, Syllabus for New Testament 215,Calvin Theological Seminary, p. 43.

[9]《活泉新約希臘文解經》,詹正義博士總編輯,卷一,1998年,香港活泉出版社,327頁。

[10] Calvin’s Commetaries (Grand Rapids: Baker, 2003), Vol.xvii, p. 381, 384.

[11] Calvin’s Commetaries (Grand Rapids: Baker, 2003), Vol.xvii, p. 384.

[12] Matthew Poole’s Commentary on the Holy Bible (London: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69), Vol.III, p. 147.

[13] W.G.T. Shedd, Homiletics and Pastoral Theology, p. 3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