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和博

改革宗神學博客。分享神學研究心得,結交誌同道合朋友。座右銘:仁教,心學,法治,德政。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基督教與經濟

(2007-08-14 07:27:17) 下一個


--選自王誌勇《基督教神學十論》

 

要義:基督徒是上帝的管家,在世上管理上帝的資產。

基督徒必須在經濟領域中得勝。

 

1.經濟論是當今基督教世界觀的弱項

經濟論是當今基督教世界觀的弱項。我們到處都能看到上帝論、人論、教會論,但合乎聖經的經濟論很難看到。難道聖經對經濟就沒有充分的啟示嗎?當然不是!而是我們本身的懶惰和迷障。經濟學是一個重要的領域,基督徒不能回避。而合乎聖經的經濟學也並不是那麽複雜深奧,“經濟學就是管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事務,管理好上帝所賜給我們的資源,在經濟的領域榮耀上帝。作上帝的好管家,就是作一個合乎聖經的經濟學家。合乎聖經的經濟製度既不是資本主義,也不是人本主義,而是神本主義,“萬有都是本於他,依靠他,歸於他。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遠。”(羅11:36)這也是合乎聖經的經濟學的精義。加爾文在日內瓦推動宗教改革,他所關注的社會工作就是普及教育和發展商業。韋伯的社會學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解析了清教徒的思想和品德對資本主義在美國發展的影響。清教徒堅信上帝的揀選,認為工作是上帝給人的天職,作為上帝的同工,要完成上帝的旨意。他們勇於奮鬥,不畏艱險,勤儉節約,堅持品格的培養,深信人類一切的正當的行為和正確的崇拜上帝都在聖經中啟示了。正是他們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念,才在短短幾百年的時間內,在美洲大陸這片蠻荒之地上建立了一個繁榮富足的國家。當初他們移民美國的時候,就是用聖經律法作為法律的依據。今天雖然可悲的是美國偏離了清教徒的立場,自由神學、人本主義到處泛濫,但他們仍然還保留著手按聖經起誓的法律程序。沒有對上帝的敬畏,隻是把工作視為掙錢養家糊口的手段,永遠不會有敬業精神,永遠不會追求卓越。這也是我們中國發展市場經濟中所缺乏的。基督徒明白合乎聖經的經濟論,遵行上帝的律法,在經濟的領域中追求發展,必然得蒙上帝的祝福,因為上帝也要在經濟領域中榮耀他的名。

 

2.抵擋上帝的律法,隻能導致更大的貧窮和毀滅

世人不要上帝,更不要上帝的律法,一味地舍本逐末,追求經濟的發展,導致的結果隻能是更大的貧窮和毀滅。上帝必在經濟領域中興起他的子民,“他們必不徒然勞碌,所生產的,也不遭災害,因為都是蒙耶和華賜福的後裔,他們的子孫也是如此。”(賽65:23)在聖經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仍然是約的概念。聖經契約論是基督徒社會哲學的根基。我們遵行上帝的約法,就得蒙祝福;悖逆上帝的約法,就承受咒詛。“這些人實在是貧窮的,是愚昧的,因為不曉得耶和華的作為和他們上帝的法則。”(耶5:4)這是給當時的以色列人的信息。對於今天的我們仍然是上帝活潑的話語!

                             

3.“經濟”就是管理,經濟學家就是“管家”

在英語中,“經濟”(economy)一詞源於希臘語中的oikonomia一詞,意思就是管理。這一希臘語是由兩個單詞組成的,一個是oikos,意思是家庭,一個是 nomos,意思是律法。在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就是家庭管理。經濟學家就是“管家”(路2:24)。

 

4.管理的基本原則:多給誰,就向誰多取

管家就是管理主人的財產的人。他要管理財產,對雇主負責。這就是聖經中管家的教義。“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詩24:1。“我算什麽,我的民算什麽,竟能如此樂意奉獻?因為萬物都從你而來,我們把從你而得的獻給你!”(代上29:14)上帝指定人在世界上作為他的代理人,但在管家的比喻中,耶穌告訴我們,管家有一天要來到主人的麵前交帳(路12:424816:18)。事實上,在上帝的最後審判及其後果方麵,管家的比喻為我們提供了最重要最明確的教導,奠定了最基本的原則:多給誰,就向誰多取。我把這一基本原則稱之為“路加效應”。“那仆人若心裏說,‘我的主人必來得遲,’就動手打仆人和使女,並且吃喝醉酒。在他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時辰,那仆人的主人要來,重重地處治他,定他和不忠心的人同罪。仆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卻不預備,又不順他的意思行,那仆人必多受責打;惟有那不知道的,作了當受責打的事,必少受責打。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托誰,就向誰多要”(路12:4548

 

5.每個人都要在上帝的麵前承擔全部的責任

每個人都要在上帝的麵前承擔全部的責任,這一教義對於理解聖經中救贖的訊息是至關重要的。所有的人都是罪人。任何一個罪人都不能單獨站立在上帝的麵前,期望逃脫上帝的震怒。沒有耶穌基督的救贖,無人幸免。耶穌基督擔當人的罪,把人從捆綁中救贖出來。讀到這裏,我建議你掩卷反思。現在你已經知道了上帝救贖的計劃,也知道了人生的使命。並不是有很多的人知道這些,你在上帝的麵前也要承擔更重的責任,因為上帝給你的多,托你的多,向你要求的也多。你的責任也是無可推諉的。如何根據你在本書中得到的信息,如何在以後的時間裏,管理你自己的時間、金錢、生命,以恐懼戰兢作成你得救的功夫,榮耀上帝,是你自己的責任。

 

一.所有權

要義:一切都屬於上帝。

 

1.上帝是萬有的所有者

聖經上說,上帝是世上一切的擁有者,包括所有的靈魂在內。一切都在他的掌管之中。無人能抵擋他的旨意。人有上帝的形像,雖然墮落之後這上帝的形像在人身上已經被扭曲了,但人仍然是上帝所指定的管家。每個人都是一個經濟學家。每個人都要對他所管理的資源進行決策管理。每個人都要選擇他運用這些資源作什麽。對於給定的資源,如果他決定用於作這事,那麽就否定了其他事。我們對我們自己所作出的每一個決定,都要承擔責任,這也包括我們在經濟方麵的決定。

 

2.經濟資源的位格性

所有的經濟資源從根本上而言都是位格性的。我們所處的宇宙是一個有普遍的具有位格性的宇宙。並不是非人格性的曆史力量在引導我們的決策。世界處在一個有位格的上帝的統治之下,上帝是世上萬物的主人,世上的一切財產的從屬都是位格性的。上帝也許把某一財產的治權委托給一個人,或一個家庭,或國家政府,但在每一個層麵,在所有財產的分配決策中,都有人的參與,即使在集體決策管理的單位也是如此。

 

3.責任的個體性與群體性

上帝既是一又是多。他是三位一體的真神。所以,責任既是個人性的也是群體性的。上帝要求每一個人都要為上帝的律法負責,但他也要求整個社會對上帝的律法負責,這就是他把迦南人全部消滅的原因。純粹的集體主義者,相信所有的財產都應當歸集體所有,國家或者黨團應當擁有一切的珍貴資源。這種信念否定了合法的經濟管理的一個方麵,因為他否認了人對上帝的本性的反映的一個方麵,那就是個體性。另一方麵,純粹的無政府主義者或個人主義者,否認國家作為財產的管理者的合法性,也否定了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麵,那就是集體性,因為他否定了上帝本性的另一方麵,就是決策責任的群體分享。任何經濟秩序的關鍵是在何處找到平衡。在國家和個人之間,或在家庭、教會、團體、個人之間,責任如何正確地分配,是所有的經濟製度的關鍵問題。

 

4.基督教經濟學的第一大原則:以聖經律法為指導

在這一方麵,我們需要聖經的律法作指導。這是基督徒經濟學的第一大原則。尋求平衡必須以上帝的啟示為依據,為標準,否則人類就會根據自己的叛逆性情,異想天開。人類曆史上的種種暴虐都是因為有人試圖用暴力來推行自己的意誌,今天是這種主義,明天是那種主義,破壞的不僅僅是物質的資源,很多時候要付出無數生命的代價,這都是任何政治或經濟的方法所不能補償的。

 

5.基督教經濟學所當考慮的四大要點

首先我們必須從上帝的主權開始。上帝是一切受造物的主人。其次,所有權必須是位格性的。第三,所有的人都要為他們經濟的決定承擔完全的責任。第四,如同我們在前麵所認識到的,地球受到了咒詛(創3:1719)。現在,土地生長荊棘,幹擾人行使管家的職分,管家的職分本來就是治理管理的職分。簡言之,匱乏和蕭條是上帝對人的懲罰。

 

6.經濟匱乏的界定

什麽是匱乏?經濟學家給出的最好的定義就是:“在零點價格下(沒有通貨膨脹、貨幣貶值時商品的真實價格),對某一商品的需求會大於這一商品的供應。”在大多數情況下,空氣並不是商品。在零點價格下,空氣的供應多於對空氣的需求。在潛伏水下的潛水艇裏,或者是在山頂上,在潛水人員的氧氣瓶中,情況就不是這樣了。夏天的冷氣,冬天的暖氣,也是如此。在空氣汙染嚴重的城市中、塵土充斥的農場裏,過濾淨化的空氣也是十分有限的。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要保持活命,是沒有必要為空氣貼上價格標簽的。我們不需要把空氣分給報價最高的投標者。像空氣這樣的物品在通常情況下並不是商品。可能很有用處,甚至是維係生命的,但仍然不是商品。空氣不在人類的選擇範圍之內。人不需要為了分配空氣這一資源而進行決策。

 

7.凱恩斯經濟理論的荒謬之處

這看起來是非常簡單的,但很多人卻從來沒有想到過,甚至有很多愚蠢的概念。二十世紀最出名的經濟學家就是凱恩斯。他所著的最著名的書就是《就業、利息和貨幣概論》,在這本書的最後一章即24章中,他說:“資本的所有者之所以能夠獲得利潤是因為資本是缺乏的。或許基於固有的種種原因,土地是缺乏的,但資本的缺乏卻沒有任何固有的原因。”但資本不是別的,資本就是土地(凱恩斯承認是有限的)和勞動(包括智力勞動)在時間中的結合。在土地、勞動和時間這三大要素中,隻要一個要素是有限的,資本本身必然就是有限的,何況這三要素都是有限的。凱恩斯是懂邏輯的,他對此並不是不知道。經濟學家本身就是研究經濟缺乏的這一問題的,每個人都知道。為什麽凱恩斯還是這樣說呢?因為他的經濟學理論是人本主義式的,他所辯護的就是國家可以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國家就是彌賽亞,國家就是魔術師。他在同一頁寫道:“通過政府的管理,公共積蓄就有可能保持在某一水平,使資本不斷增長,達到不再缺乏的地步。”他完全知道他所說的是什麽。

           

            8.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總是強調:大自然並沒有受到咒詛

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總是強調:大自然並沒有受到咒詛。大自然本身是豐富的,隻是因為人類的組織的問題才限製了自然的生產。如果我們消滅私有財產製,我們就能夠像我們古老的祖先一樣重新過上物質供應豐盛的共產主義生活。這是共產主義者的伊甸園,返回過去的黃金時代,要從流血的暴力革命開始,這種神學思想是用人類的血來獻祭,試圖通過人類的流血犧牲而達到理想的社會製度。他們試圖通過確立財產的集體所有製來達到人類的更新和社會的更新。隻要徹底消除現存的社會和政治製度,人類就會得到更新。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異端思想,可以回溯到古代社會的混亂節日,每年一度在這節日中打破日常生活中一切的律法限製,吃喝濫交狂歡,以此使社會複蘇。這些節日在過去都象征著經過混亂的革命,社會最終就會回到失去的黃金時代。正如我們中國人所言:“天下大亂,然後天下大治。”廢棄上帝的律法秩序,摧毀一切資產階級的製度,馬克思主義者相信這樣就可以消除社會的匱乏和蕭條。社會主義者主張通過暴力廢除一切現存的製度,期望通過擴大國家所有製來使整個社會完全地繁榮。他們所依賴的是國家權力的膨脹,私有製的完全消除,這就是他們的天堂。國家作為人在地球上最高級最強大的代表,成為個人重生和社會變革的本源。簡言之,國家成為現代社會中的上帝。在古代泛神論社會中,國家被視為是天地之間的中介。現代的泛神論者表麵上否定神靈的存在,但因為他們否定任何高於國家的權威的存在,事實上他們就把國家當成了在地球上唯一的施行拯救的上帝。

 

9.上帝的主權與責任的分散

            在聖經啟示中,主權的所有者是上帝。上帝製定行政管理的法規,然後負責的是人,包括個人和組織,依次來分配使用他們的雇主上帝的資源。因為人總是試圖把自己提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想作萬有的主宰,所以聖經不斷地強調責任的分散。國家要嚴格地受聖經律法的限製。國家隻能宣告上帝的律法,執行上帝的律法,並且根據上帝的律法,通過等級製上訴法院體係來裁判人們彼此之間的爭議。國家的作用,幾乎完全是消極的。國家不能采取主動,就像在足球運動中一樣,國家隻能是一個裁判的角色,不能進場踢球。如果裁判也主動參與,發起進攻,整個的社會次序就完全混亂了。國家要維持治安,確保社會次序;人作為負責的管家,不管是作為個體性的人,還是自願組成集體性的組織,來分配有限的生產資源和工具。

 

二.懲戒

要義:上帝之下,治理全地。

 

1.在上帝所設立的秩序中,最主要的管理形式是自治

在上帝所設立的秩序中,最主要的管理形式是自治。在家庭中是這樣,在有組織的教會中是這樣,在國民政府中也應當如此。在經濟的運作中,也是如此。是每一個個體性的工人行使治理的權柄。他是在上帝的呼召下工作的。所以我們稱人的工作是天職,是上帝對他的呼召。人從根本上來說是從屬於上帝的。所以保羅的吩咐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根本:“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腓2:12

 

2.人都是從屬於上帝的,隻有耶穌基督是唯一的中保

不管是在家庭中,還是在教會中,在國民政府中,人都是從屬於上帝的。在經濟中,為人們所提供的是責任的分工。就如在其他重要的人類組織中一樣,等級製總是存在的。三位一體的上帝與世界的關係就是等級式的,人類社會中的一切等級製度都是這種關係模式的反映。作為工人,我們各有不同的任務。在人生的各個領域,都存在著勞動分工。有勞動分工存在的地方,就有等級式的命令體係,因為每個工人都要為他自己所負責的工作負責。他必須對世上的每個人負責交待,同時必須對上帝負責交待。不管什麽時候,如果一個人聲稱,在他自己的職位上,他隻對上帝負責,不對任何人、或任何組織交待,他就是聲稱自己在曆史上是他自己的上帝。在歐洲近代史上,世俗君王利用君權神授的主張專斷獨行,羅馬天主教會也聲稱自己是神人之間的唯一中介,兜售贖罪券。在上帝與人之間不經任何中介權威的教義也被用於主張個體之人獨立於世界的審判、個人是自主的,反對上帝的律法。假借僅僅忠於上帝的名義,叛逆一切地球上和曆史上的權威。個人就是地球上的君王,任何一個人都不能藉上帝的名義,讓個體對他所作的事情作出交待。不管什麽地方出現這種-反對家庭,反對有組織的教會,反對國民政府-的教義,我們就會見到無法無天,驕傲自大,暴動革命的現象。如果個體之人主張這樣的教義,如果某一組織運用這一教義,我們就會見到專製、獨裁、專權、集中的出現。因為這一組織的領導人就會說,他們作為組織的代表,其他任何人任何組織都不得反對批評。這樣的主張,也是宣稱自己在曆史中的神性。正統的基督教反對沒有任何世上中介權威的教義,不管是主張無政府主義的個人還是試圖攫取權力的組織。正統的基督教拒斥任何人任何組織擁有神聖的權力,不管是在什麽地方,不管是在什麽時候,隻有耶穌基督是唯一的中保,惟有他在上帝和人麵前謙卑自己,鋪設了跨越上帝與人之間倫理的鴻溝的橋梁。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了主耶穌基督。

 

            3.市場經濟所存在的問題――表麵次序混亂

一想到市場經濟,人們難免想到在市場關係中表麵次序的混亂。捍衛市場經濟的人,試圖向人解釋為什麽這看來無序的市場體係是在有序地運行,但他們的解釋通常並不成功。捍衛者並沒有說服人們相信市場經濟本身實際上是一種製度,是一個全方位的思想與行為體係。那些社會主義者和主張對市場經濟進行幹預的人,經常試圖讓國家操縱經濟,因為在市場關係中似乎沒有服務於人的懲戒體係。

 

4.沒有組織化的懲戒,市場經濟無法運行

其實,市場經濟並不缺乏懲戒,因為任何體係的運行都需要懲戒。我們知道,與自由市場相伴的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經濟增長。自由市場的辯護者說,是自由市場製度帶來了經濟的繁榮;而社會主義者則否認這一主張,但他們也不得不承認自由市場經濟的年代是與經濟的繁榮相伴的。所以,認為在市場的運行中沒有懲誡是站不住腳的。如果沒有組織化的懲戒,沒有等級式的模式,自由市場就不可能在這兩世紀中幸存。

 

5.市場經濟中雙向的等級製

我們在市場經濟中所見到的是雙向的等級製。因為這等級製是雙向的,所以一直有人過分強調一個方麵,而忽略另一個方麵。首先是從上而下的等級製,這就是從尋求利潤的商業所有者向消費者。另一個就是自下而上的等級製,就是從所有者到經理人員到推銷人員。中間就是經理。經理一定要明白消費者通過銷售人員轉達過來的信息,這樣商業所有者或中央管理人員就能夠正確地評估市場需求。同時,經理也要把中央管理人員的願望傳達給銷售人員、廣告人員、以及研究開發人員。

社會主義者所強調的是大規模合作的力量,由此來決定他們生產什麽,然後操縱消費者,強迫他們購買他們已經生產好的東西。自由市場經濟學家所強調的是消費者的主權,中央管理人員沒有力量強迫消費者購買任何東西。他們傾向於對現代化的合作低調處理。到底誰對誰錯?

在這一方麵,任何一方都不是絕對正確。在某一階段,壟斷者能夠把他們的意誌強加給消費者。他們為他們的商品或服務製定高價,消費者認為他們沒有別的選擇,不得不付錢。當然,消費者必定限製他們對其它產品和服務的購買。這就意味著其它公司失去生意。他們被迫退出市場。資本轉向服務那些取得壟斷地位之人的願望。

 

            6.壟斷的形成和國家有直接的關係

捍衛自由市場製度的人指出,幾乎在所有已知的情況下,壟斷的形成都和國家有著直接的關係,國家就是壟斷的創造者。國家運用暴力威脅迫使競爭者退出市場。國家頒發許可證,設置關稅,進口配額,特別津貼,或者其他形式來幫助某些大公司,而消費者則通過稅賦來支持這些公司。這些公司通過國家的強製向消費者征稅。消費者的選擇受到法律的限製,賣方則通過壟斷以高出市場允許的價格出賣他們的商品,如果政府容許自由競爭,就不會有這樣的壟斷價格出現。

 

7.強製性的公會組織並不公平

我們來考慮工會。工會如何保護“工人”不受業主的“剝削”呢?他們如何能夠把產品的份額增加給勞動力呢?如果提供勞動服務的人提高服務的價格,說超過賣方想出的價格,賣方就會尋找價格較低的服務。工會如何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很簡單。工會促使國家宣布向賣方提高勞動的競爭者是非法的,或者更準確地,國家規定,以低於工會認為規定的價格購買勞動服務,是非法的行為。工會可以為其成員保證較高的服務價格,隻能通過限製工會的會員資格來達到,使其他非工會會員銷售同樣的勞動服務成為非法。工會是以非工會成員的代價來使其成員得益的。

支持工會的人永遠都不會承認的是:工會為那些不在工會化的部分商人提供了大量的資助。因為參加了工會的商業提供較高的工資,工作條件也比較好,所以工人都想在其中工作。但工會通過國家立法使他們無法進入。參加工會組織的商業沒有雇傭他們的許可。所以這些工人不得不向沒有參加工會組織的商業出售勞動力。這些商業所通過的工資就比較低,因為那些參加工會組織的企業不雇傭這些所謂的“剩餘”的勞動力。國家不允許他們的競爭者-那些工會化的企業-在公開自由的市場上以投標的方式購買勞動服務。

這些工會組織的經濟基礎是什麽?剝削。工會和國家合在一起。工會使國家通過對工會成員有利的法律,這是以其他工人的利益為代價的,因為大多數工人是沒有參加工會的。工會剝削的就是這些沒有參加工會的人,他們也剝削了那些想雇傭這些工人但因國家法律的規定無法做的企業。間接的後果就是財富逐漸轉移到沒有參加工會組織的企業。參與剝削的就是工會、國家和未加入工會的企業(間接地)。被剝削的就是那些沒有參加工會的工人,他們現在必須以較低的價格賣給企業。還有那些潛在的要購買勞動服務的人,因為他們不得不以高於市場價格的工資向工會成員購買勞動。這樣,大部分的工人就受到了一小部分工人的剝削,同時也受到了大部分企業的剝削,因為大部分的企業並沒有加入工會組織。比如在美國,隻有25%的工人參加了工會組織,而且這一比率還在不斷下降。這就是說幾乎有75%的工人受到了剝削。但是,奇怪的是這75%的工人因為不明白經濟運作的因果關係,嫉妒“大企業”,仍然投票支持工會製度,違背他們自身的利益和自由。嫉妒加無知在政治生活中就等於災難。

 

8.公會組織仍然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

這是不是說所有的工會組織都是不道德的呢?在二十世紀,就是如此。然而,從理論上講,可能有的工會幫助工人,並不利用國家的強力來剝削其他競爭的工人-而這些工人實際是占大多數的。工會可能作為一個信息組織來運行,告訴工會的成員哪裏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使勞動力轉向能支付最高的工作報酬的地方。另外,工會也能作為一個慈善組織運作,幫助那些麵臨災難的工人。但在現代世界中,總是有特殊利益集團利用國家來剝削大多數人,強製性的工會組織是對人的最大的侵犯。現代的工會運動毫無疑問是屬於不道德的。基督徒不應有別的結論。那些被嫉妒、無知,或兩者征服的人,願意成為這種強迫性的工會的成員,有意識地從既定的體係中得利。

 

            9.市場的懲戒是在消費者的錢包裏

那麽市場的懲戒何在呢?市場的懲戒是在消費者的錢包中。如果消費者拒絕購買某一銷售者的產品,這個銷售者就會失去收入。如果銷售者繼續以消費者不願意支付的價格提供他的商品和服務,他最終就會破產,他就受到了懲戒。這種破產的威脅,或者至少是銷售減少的威脅,就使商人對消費者的願望時刻保持警醒。他對消費者想要什麽的估測必須服從消費者自身的估測,是消費者告訴商人他們每天的需要是什麽。市場是無情的,消費者至高無上。他們決定自己想買什麽,向誰購買,根據什麽條件購買。商人可以說服消費者購買他們正在銷售的商品,但這隻是一種希望而已。還是消費者作最終的抉擇。

 

10.消費者與賣方都具有兩重身份

當然,消費者也就是買方,買方就是消費者。消費者和賣方都具有兩重身份。每個消費者同時都是賣方,賣方也同時都是消費者。賣方所購買的是貨幣,而消費者購買的則是商品和服務。一個人去上班是為了“購買貨幣”,以後他可以用貨幣再購買商品或服務。我們之所以勞動是為了能夠成為未來的買方,我們出賣我們的資源以購買他人的資源。在市場經濟中,這種等級製體係完全是雙向的。我們或者是作為商品的賣方去購買貨幣,或者是作為貨幣的賣方去購買商品,我們同時即是買方,也是賣方。

 

11.在市場交易中,賣方與買方在法律上都是至高無上的

在這樣的市場交易中,不管是賣方,還是買方,在法律上都是至高無上的。每一方都不是必須買或賣。每個人都是對他自己的行動承擔完全的責任。每一個人都是在上帝的麵前,管理自己的智力資源和體力資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柄,每個人也都是管家。對於如何處理他自己的商品或貨幣,他自己有完全的權力。他可以用於自己,也可以贈與別人,也可以用於交換,也可以借貸出去。作決定是他自己的責任。我們其餘的人能夠做的就是來出價投標:“給我吧!借給我吧!賣給我吧!你會覺得合算的……”如果他拒絕不聽我們的話,後果他自己承擔。如果他不和我們交易,不賣給我們,他就喪失了機會,也喪失了好感覺,那是他自己的事。當然,如果他有更好的機會銷售,也是他自己得益。

 

12.市場經濟使人人都對自己的資源配置承擔決策的責任

市場經濟使人人都對自己的自願配置承擔決策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自己根據自己的判斷,對於如何處置自己的自願,作出一定的決策。因此,市場經濟培養人的責任意識。在國家控製或壟斷的經濟體係下,每個人所依賴的都是國家的管理與計劃。隻有在市場經濟中,才能培養真正的主人翁意識,而國家壟斷則養成人們奴隸式的依賴感。在市場經濟中,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我們每個人都要付上自己的代價。我們都要權衡利弊,根據需要付出的代價來衡量所得到的利益。我們自己對我們自己所作出的經濟的決定,在上帝和人的麵前承擔責任。市場經濟的訣竅就在於投入和收益的平衡。每個人都要在上帝的麵前承擔道德責任,好好管理上帝賜給自己的一切資源,包括自己的生命。既要收獲決策的收益,也要承擔決策的代價。種什麽,收什麽,這就是聖經中的原則。“不要自欺,上帝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麽,收的也是什麽”(加67)。

 

13.精確地評估投資與花費,是市場經濟的傑出貢獻

在市場經濟中,一切都要權衡投資與收益。在專製製度中,暴君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往往不惜一切代價。在中國曆史上,受各種專製製度的影響,在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上往往造成巨大的浪費。許多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萬裏長城就是資源浪費的紀念碑。無數的人死於長城的建造,無數的物力耗費在上麵,但並沒有確保秦始皇世世代代承繼地位。事實上,在長城還沒有建造完畢的時候,秦朝就因為壓榨百姓,官逼民反,土崩瓦解。什麽是真正的長城?什麽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基?“公義使邦國高舉,罪惡是人民的恥辱”(箴1434)。唯願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能夠意識到社會公義的問題。

在精確地估測投資與花費方麵,市場經濟是人類有史以來所發展的最傑出的製度。評估花費是非常重要的,主耶穌在聖經中也警告要跟隨他的人,必須算計要付出的代價:“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見的人都笑話他,說: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路14:2830耶穌在此處所講明的是一個屬靈的原則。他警告人要明白作門徒的代價,《路加福音》十四章主要講的就是這一主題。他所用的例子是他當時的聽眾都明白的,就是蓋樓的例子。如果在沒有蓋完樓之前,資源就用盡了,沒有錢了,那就成了笑柄。這樣的人算計了收益,但他並沒有精確地算計蓋樓的花費。在經濟的事務上,不要犯這樣的錯誤,在屬靈的事務上也不要犯這樣的錯誤。

 

            14.市場經濟的法則就是每一交易行為都要嚴格地考慮花費

市場經濟的法則就是每一交易行為都要嚴格地考慮花費。這是不能逃避的。每個人都要不斷地作出花費和收益兩方麵的估測。在銷售時,每個人都要麵對所有與之競爭的賣方;在購買時,也要麵對所有的與之競爭的買方。這是發達的自由市場的最基本的前提:賣方與賣方競爭,買方與買方競爭。在發達的自由市場經濟中,隻有在非常罕見的時候,才會有一對一的競爭,賣方隻是麵對一個買方,或者買方隻是麵對一個賣方。競爭是根基於各方對市場的了解(賣方對其他賣方的了解,買方對其他買方的了解),一方可能了解更多。或者競爭是根基於銷售的技巧,買方在賣方的麵前搖晃貨幣,而賣方則在買方的麵前搖晃商品或服務。市場越大,就有更多的賣方在與賣方競爭,也有更多的買方在與買方競爭,而買方與賣方的直接的競爭則越來越少。賣方確定相對固定的價格,然後說“買就接受這個價格,不買就走開。”消費者就決定到底是買還是不買。

 

            15.市場經濟的精髓在於拍賣――交換價格的形成

我們一般都認為消費者就是商品或服務的消費者(貨幣的賣方),而賣方就是商品和服務的賣方(貨幣的買方)。在這樣的框架中,懲戒來自拍賣。買方和潛在的買方為他們感興趣的商品的價格投標。這些商品的賣方也在投標之中,他們也都在用較低的價格競爭。當買方根據賣方願意提供的給定價格買下所有的商品的時候-沒有另外的買方和賣方時-我們就說市場確定了一個交換價格。所有潛在的買方和賣方都在尋求這一交換價格,這就形成了對市場的管理。這是市場程序的精髓。這種對交換價格的尋求總是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因此,市場經濟本身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體係。

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比如說你擁有一個劇場,你所購買的是一些演員的演藝才能,或者是購買電影錄象,然後你就試圖把劇場中的所有座位賣掉。你希望你賣票所賺的錢超過你付給演員的費用、電費、賣票人員、廣告費用。這看起來很簡單。但問題在於:每張票應當賣多少錢?賣票的人當然想最大限度地多賺錢。這是不是說他就成了剝削者?當然不是。他隻是想補償自己的費用,包括得到一定的風險回報。他實際上並不確定價格多高才算合適。批評市場經濟的人很少理解這一點。賣方對價格並不確定。那他的目標是什麽?他想確定的價位能使演出的晚上座位都爆滿,而且沒有再排隊買票的。如果他能夠算出這一價格,他就會得到最大限度的收益。

 

            16.市場經濟的運行有其自身的法則,不殉情麵

市場經濟的運行有其自身的法則,不殉情麵。消費者期望的是賣方能夠精確地估計他們願意為商品或服務提供的價格。企業家(預測者)想滿足消費者的願望,他一定要預測消費者將來想要什麽,要把消費者想要的東西送到他們的手中需要多少的花費,消費者到底願意為他們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務支付多少金錢,在一切的花費都扣除後還剩下多少。未來是不確定的。聖經對此警告過我們。人不會知曉一切的。人不會完完全全地了解未來。但他仍然需要根據現在的知識和資源處理有關未來的事情。人一定要算計實現將來的目標需要多少花費。而且,我們都知道的是――我們和別人在努力預測未來的花費和收益的時候,時常犯錯誤。所以,我們既要有勇敢地作出智慧的抉擇,同時又要完完全全仰賴上帝。“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傳114)。“你所作的,要交托耶和華,你所謀的,就必成就”(箴163)。

 

            17.在市場經濟中,法則平等,機會不均等

我們都是管家。我們不能浪費主人交托給我們的資源。我們要使我們手下所經管的資產的價值不斷增加,就像主耶穌在才幹的比喻中所警告的那樣。耶穌說上帝的國度就像一個人計劃到遠方旅行,他就根據各自的能力挑選了幾個下屬,每個人都給一些銀子。有的是五個銀幣,有的是兩個銀幣,有的是一個銀幣(太25:1516)。這個故事絕對否定了機會均等的觀念――如果我們認為機會均等就是我們每個人都站在同樣的起跑點上,這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人有不同的技能,每個人的資金基礎也不一樣。這個寓言故事在西方思想中頗有影響,人的才幹就是他的技能,而在這個比喻中才幹就是銀幣:是每個管家的啟動基金,不是每個管家的初始的技能。(才幹在英文中是talent,在過去是一種計量單位,常用來稱銀子的分量)當主人回來的時候,他就把人都召集起來看看大家每個人管家做得怎麽樣。他期望每一個管家都使自己手頭的資本增殖(太25:2023)。每個人的技能是不一樣的,各自領受的啟動資金也不相同,最終的報償也不一樣。在這個比喻中唯一平等的就是法則的平等,大家都處在同樣的法則下運行。沒有人能逃避最後交帳的日子。中國文化中也講“秋後算帳”,就是說有一天要算帳,作出交待。

此處我們找到整個聖經中的一個主題:上帝是至高無上的,他是創造者,因此他是所有者;上帝把治理的任務交托給人,人對此要承擔完全的責任;上帝為人提供各樣的資源,其中最寶貴的資源就是時間;他們使資產增值的努力,表明他們是否成功地完成了治理的任務;當最後審判的時候,主人要回來,根據每個人的行為作出判斷。隻有在自由市場體係中,才能夠對花費和收益作出精確的預算,通過價格的自由浮動和自由競爭,為人完成治理的任務提供了至為重要的工具。關鍵在於人的會計或算帳體係,這一體係直接管製人,迫使人保持精確的記錄,作出精確的預算。

 

            18.市場經濟是一個消費者至上的體係

自由市場為我們提供了相互之間的懲戒,因為我們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在市場經濟裏有一個等級體係,消費者高高在上,他要管理托付他管理的資產。這一體係是消費者至上的體係,這一至上的權柄當然是來自上帝的委托,上帝把資源托付人管理,有時甚至托付他的敵人暫時管理。同時,勞動分工又促成了生產組織的形成,其中上級和下屬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而合作。工廠是等級製式的,而市場則是彼此製衡。但是,如果生意要興盛,工場、銷售人員和合作管理都要順從市場的需求,除非讓國家介入,使工廠不受消費者至上的影響,取而代之的是國家至上,官僚至上。

 

三.幹預

要義:國民政府在市場經濟中隻是扮演守夜人的角色,

有權維護市場經濟的次序,但不可枉自計劃或幹預經濟的發展。

 

1.市場經濟並不是至高無上的

世上任何的組織都不是絕對地至高無上的。我們要理解聖經中所講的關於上帝、人、律法和人類組織,就必須首先明白這一原則。所以,自由市場也不是絕對至上的。有些區域國家的幹預是合法的。這樣的例子我們已經見到過:如麻風病人的隔離(利1314)。另一個區域就是國家有權力製定最低限度的安全標準。在古代的以色列,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建的新房子都要加上安全欄杆,但屬於迦南人的房子則不必。因為那時,房頂都是平的,客人可以在房頂上娛樂,所以律法規定:“你若建造房屋,要在房上的四圍安欄杆,免得有人從房上掉下來,流血的罪就歸於你家”(申22:8如果一個人是在自己的產業上放火,但火勢蔓延到鄰居那裏,燒壞了鄰居的財產,放火的人也要承擔完全的賠償責任(出22:56)。這也延伸到同樣類型的損害,比如空氣汙染,噪音汙染。換言之,政府可以介入製止某些傷害無辜的他方的行為,雖然這些行為可以使生產者生產成本比較低。某些特定的花費可能會轉移到他人身上,這些人本身並不是受益人,比如吸煙、噪音等。花費提高了,但受益人(生產者)並不承擔這些額外的費用。個別的生產者作為上帝麵前的管家(尋求利潤的人),在花費和收益的平衡方麵,是不平等的:生產者(或商品的銷售商)完全得益,而某些生產的花費則轉移到了無辜的他人身上。這時候政府就有權力介入,評估花費,讓生產過程的潛在受益人―也就是銷售商―承擔額外的花費。國民政府要求有過犯的一方對受害人進行賠償,這樣就減少了這些“溢出的後果”。賠償的威脅就使生產者所承擔的整體的生產費用有可能增加。

 

            2.國民政府在市場經濟中扮演守夜人的角色

國民政府在市場經濟中不發揮任何作用,這樣的概念是不合乎聖經的。沒有“合乎聖經的無政府主義”,也不存在“合乎聖經的社會主義”。仔細地研讀聖經,國民政府基本上是一個通過法庭來確立上帝的公義的組織。聖經律法的原則對市場是有約束力的:賠償的原則,自願的原則,不得欺詐的原則(利19:36),保衛國家的原則,執行法律的原則,遵守契約(包括婚姻契約)的原則。聖經否定社會主義的烏托邦―由國家承擔一切;聖經也否定無政府主義的幻想-一切都是自行運作。聖經對市場的描述比較接近傳統的自由市場觀念―政府扮演的是守夜人的角色。

 

3.國民政府有責任禁止道德的邪惡

市場經濟必須是一個講究道德的經濟次序。其實,沒有個人的道德,任何次序都無法運作,最終所導致的就是混亂或專製。道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一個充斥著殺人犯、強奸犯、搶劫犯、貪汙犯的社會,是不會有任何健康的經濟發展的。

國家絕不能通過強製來製造出道德品格高尚的人。極權政府往往幻想通過嚴刑峻法就能提高公民的道德意識,這本身就是錯誤的。但是,國民政府有責任禁止道德的邪惡,使惡人受到懲戒,使公民的基本    權益得到保障。在舊約聖經中說得非常清楚。國民政府必須禁止各樣的淫亂:同性戀(利20:13)、賣淫(利19:29)、獸交(出22:19)、通奸(利20:10)和亂倫(利20:11)。通過施行這樣的法律,國家並不是在創造好人,隻不過是製止成人之間的邪惡行為。這些法律保護家庭,使社會的根基不至於受損。更重要的是,上帝的聖潔也要求國家實施這樣的法律。無政府主義者不會允許政府處罰一個成人同性戀者。這個同性戀者利用一個八歲的男孩要向他購買海洛因的機會,誘使他與他發生同性戀行為。不管是以基督的名義,還是以理性的名義,主張消除國家的人,從他們本身的邏輯就必然導出這樣的結論。基督徒是不接受這樣的結論的。純粹的無政府主義是不合乎聖經的。

 

4.有些雙方一致同意的行為,也當在國家的禁止之列

為什麽一些性行為雙方都同意,國家仍要禁止呢?到底是誰受到了傷害?是未參與者受到了傷害,無辜的旁觀者受到了傷害。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在上帝的應許中,如果違背上帝的道德誡命,有形的、物質的、國家性的審判就會臨到整個社會。無政府主義者認為沒有上帝,或上帝不會因為某些社會成員的公然的倒行逆施的淫亂審判整個社會。但是,聖經特別告訴我們,上帝確實審判淫亂的社會,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會這樣。所多瑪城的人放縱情欲,就被上帝全部毀滅。其中的義人羅得也受到一定的損失。國民政府有權懲罰淫亂,這是社會尊重上帝的標記,是人對上帝敬畏的標記。

 

5.要區分公開的犯罪和隱秘的犯罪

在聖經中把公開的犯罪與隱秘的犯罪明顯區分。國家所當懲罰的隻是公開的犯罪,至於隱秘的犯罪當交托上帝。“不可殺無辜和有義的人,因我必不以惡人為義”(出237)。在市場經濟體係下,國家必須意識到屬人的司法的局限性。

國家當懲罰的同性戀、賣淫、獸交、通奸和亂倫之類的犯罪,必須是公開的行為。聖經上並沒有教導說,一小部分人的隱秘行徑會給整個國家帶來上帝的審判。聖經並沒有允許糾察隊破門入室,挨家搜查。聖經上所啟示的政府模式是守夜人的角色,並沒有給予行政官員諸多的經濟資源。這些官員是沒有資金雇傭這樣常備的糾察隊的。但是,如果是在大眾場合公然淫亂,或者是其他的家人請政府來處理家中的淫亂之罪,或者是執法人員按合法的調查取證程序掌握了犯罪證據,那麽國家就必須處理這樣的淫亂之罪。即使是自由市場機製使出賣淫穢物品的人能夠盈利,政府也有權予以製止。市場並不是至高無上的。我們不能捍衛所謂的“自由市場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這樣的觀念。聖經告訴我們,市場機製是有限製的,每一個人類的組織都是有限的。當然,聖經也告訴我們,對市場經濟必須的限製並不像社會主義者所渲染的那樣多。

 

            6.同性戀者凱恩斯――倒錯的品德與倒錯的經濟理論

很多理論的背後往往是隱秘的道德動機。那些主張各種形式的專製的人,往往都是道德極其敗壞的人;當然,主張無限的或絕對自由的人,也往往是在道德上放縱無恥的人。理論往往為人的行為披上合理化的外衣。我們透過理論,往往能見到其隱秘的動機;同時,通過主張某種理論的人的個人生活,我們也會對於他為什麽主張這樣的理論而茅塞頓開。

非常令人感興趣的是,二十世紀最受人崇拜的經濟學家,主張政府增加對經濟幹預的凱恩斯是一個同性戀者。他在英國所謂的Bloomsbury Group是一些臭名昭著的淫徒。在某個方麵,他確實欣賞自由市場,這使他有能力和他那些朋友到處旅行,花錢購買年輕男子的垂青。凱恩斯不僅僅是在經濟理論是倒錯的。(想仔細研究Bloomsbury Group,可參看1968Michael Holroyd所著的兩卷本的Lytton Strchery : The year of Achievement,1910-1932,該書是此淫亂團夥的一名成員的傳記)。凱恩斯所喜歡的是國家對市場經濟的幹預,但他並不喜歡國家幹預性道德。他所喜歡的是國家控製市場,而淫亂則隨心所欲。但聖經所啟示的真理則恰恰與此相反。

 

四.經濟發展

要義:順服上帝的律法,就有經濟的發展;

違背上帝的律法,則有貧窮的咒詛。

 

1.經濟增長的基本原則――個人和國民政府都要順服上帝的律法

《申命記》8章和28章奠定了經濟增長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非常簡單:就是個人和國民政府都要順服上帝的律法。福利是自願性的;通過經濟的增長穩步地消除貧窮現象。在信守上帝之約的社會中,隨著個人財富的不斷增長,就會充分地消除貧困的主要原因,建立福利國家的主要的經濟根據就被否定了。基督說,世上的窮人永不斷絕。會常有窮人和我們同在(太26:11)。問題在於在敬畏上帝的國家和不敬畏上帝的國家中,窮人的相對狀況是不一樣的。在敬畏上帝的國家,窮人所享受的物質的祝福,要比那些在貧窮落後的地方的窮人好許多。在發達國家,會有更多的慈善基金來照顧窮人的需要。

 

2.因為上帝的審判,我們不能期望經濟永遠增長

我們知道,不能期望經濟永遠增長。在一個有限的宇宙中,沒有永遠增長的東西。1980年,全世界有40億人口,如果每年增長1%,到2980年的時候,就會達到830億人口。顯然,這不會發生的。在聖經中上帝的應許是,經濟的增長與他的子民對他的律法的順服一致,這表明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在走向末了的。我們不可能經曆經濟的永遠增長。聖經上說,混合經濟的增長與我們對上帝的律法是否持守有關。所以,我們可以說,如果我們持守上帝的律法,就會有經濟的增長,直到最終審判的日子。

有人主張人口的零增長、經濟的零增長,這些人都是人本主義者,他們相信世界不會有最終審判的日子。他們認為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資源是無限的,他們不想承認時間是非常短缺的。所以他們得出結論說: 我們不能期望經濟持續增長。但這一結論是錯誤的。他們與其是說服國家消減經濟的增長,還不如說服上帝消減人類在這個受到咒詛的世界上的時間。他們應當為新天新地論辯(賽65;啟21, 22)。

 

            3.聖經吩咐我們要追求經濟的增長

聖經告訴我們要追求經濟的增長。長期的經濟增長是上帝對他的子民的祝福的標誌。當然,不能一味追求經濟的增長。聖經上告訴我們:“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這些東西,是指所有這些東西:這就是上帝對遵守他的約法的人的經濟增長和繁榮的應許。這也包括家族人丁興旺,因為疾病和流產都會消除(出23:2526),聖經中提倡的就是大家族(詩127:35),上帝也應許長壽(出20:12)。如果你說出生率高,孩子都存活,人們又長壽,就會有人口爆炸。人口爆炸是治理的手段。這樣,我們手中的資本和家中的人口都在不斷增加。當然,這樣的狀態是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的。直到有一天人們叛逆上帝,或者是最後審判的日子來到。快速的增長是來自上帝的祝福,這表明我們最終從罪和捆綁中得完全釋放的日子不遠了。

 

            4.經濟的增長會臨到真正悔改的地方

經濟的增長會臨到響應上帝的呼召,真正悔改的地方。“以耶和華為上帝的,那國是有福的”(詩3312)。這並不是說,每一個得救的人都會發財致富,也不是說所有的罪人都會傾家蕩產。而是說,作為一般現象,那些生活在上帝的律法治理下的人會有經濟的繁榮,而那些生活在叛逆上帝的律法的地方的人則不會有經濟的繁榮。

對一個國家來說,長期的經濟增長確實是蒙上帝的祝福的標記之一。同樣,對一個國家來說長期的經濟貧困,也是上帝震怒的標記之一。當然,在忠心與驕傲之間也有轉折期,這時候富裕的國家繼續經曆經濟的增長。我們在《申命記》81017節可以看到這一現象。一個叛逆的社會因著仍有物質的福分,就會繼續悖逆,最終導致完全的毀滅。但長期的貧困肯定是上帝咒詛的標記之一。那些所謂的不發達國家之所以不發達,都是因為他們各種形式的專製獨裁,各種形式的偶像崇拜,就有上帝的咒詛臨到他們。試圖把不發達國家的貧困歸咎於西方國家的繁榮是完全錯誤的。這是古老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的主張。持這種主張的人完全不顧這些貧困國家中的政治上的專製獨裁、宗教上的偶像崇拜和經濟上的社會主義部落文化。

 

            5.不要總以為自己是受害者

在西方國家,也有很多表麵上披著基督徒外衣的學者。他們寫了很多的書,他們試圖使西方的基督徒,麵對“第三世界”的貧困,為他們經濟的繁榮感到罪咎。這些人用幾節聖經經文來掩蓋其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凱瑞·諾斯提醒說:“事實上,聖經告訴我們,第三世界的公民應當感到罪咎,認罪悔改,轉離他們的偶像崇拜、叛逆獨裁和社會主義式的生產生活方式。他們應當感到罪咎,因為不管是在個人的層麵,還是在集體的層麵,他們都是有罪的。就像上帝對以色列人的警告:‘你若忘記耶和華你的上帝,隨從別神,侍奉敬拜,你們必定滅亡。這是我今日警戒你們的。耶和華在你們麵前怎樣使列國的民滅亡,你們也必照樣滅亡,因為你們不聽從耶和華你們上帝的話’”(申8:1920

從我們中國基督徒的角度來看,我們不要盯著西方人的財富不放,不反省自己的過犯,把我們國家的貧窮和落後完全歸咎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就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總是認為別人是小人,自己是君子。總是認為自己吃虧上當了。這是人類的老祖宗犯罪之後就有的傾向:不是抱怨上帝,就是抱怨人,或者抱怨魔鬼(創3:1213)。當初以色列人被擄,不僅作了亡國奴,而且流亡他鄉。但是,但以理有沒有把責任都歸咎於入侵的巴比倫帝國和當時的尼布甲尼撒王呢?他們固然要為自己的罪行在上帝麵前承擔責任,但是以色列人更要省察自身所犯的罪。所以但以理在其著名的禱告中說:“主啊,你是公義的,我們是臉上蒙羞的;因我們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並以色列眾人,或在近處,或在遠處,被你趕到各國的人,都得罪了你,正如今日一樣,……我們沒有聽從耶和華我們上帝的話,沒有遵行他藉仆人眾先知向我們所陳明的律法。以色列眾人都犯了你的律法,偏行,不聽從你的話。因此, 在你仆人摩西律法上所寫的咒詛和誓言,都傾倒在我們身上,因我們得罪了上帝”(但9711)。今日中國基督徒所缺少的就是這樣的反省和禱告。

我們仍然和世人一樣,覺得全世界都虧欠了自己,都是別人的錯。這是懦夫的特點,永遠不敢麵對自己,永遠不敢承擔責任。聖經上告訴我們:“你們要論義人說:他必享福樂,因為要吃自己行為所結的果子;惡人有禍了,他必遭災難,因為要照自己手所行的受報應”(賽3:1011我們要認罪悔改,轉向上帝的律法,否則我們就會被“撒但的深奧之理”(啟2:24)。人若是受迷惑,就會聽從別有用心的人的挑唆,民族衝突,國際爭戰,永無寧日。

 

6.忠心地十一奉獻,就足以消除那些試圖用罪咎感來操縱輿論的人

在西方,有些人本主義學者,試圖用罪咎感來操縱社會輿論的導向,使富裕的基督徒因為自己的財富而產生罪咎感。在中國,也有一些富裕的基督徒麵對中國社會的貧窮,或者其它基督徒的貧窮,常常受罪咎感的折磨。對此,我們必須從聖經的角度慎思明辨。耶穌基督的寶血已經洗除了我們的一切罪。如果我們持守聖經律法,忠心地十一奉獻,就足以消除那些試圖用罪咎感來操縱輿論的人的影響。作為基督徒,如果我們沒有十分納一,我們就是在搶奪當歸上帝的物,我們的一切財富都處於上帝的咒詛之下(瑪389)。罪咎感也是承受上帝咒詛的表現之一。如果我們敬畏上帝,忠心地持守十分納一,上帝就會祝福我們的產業:“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於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310)。“基督徒”社會主義者試圖用罪咎感這一杠杆來操縱現代基督教,特別是對於那些在思想上受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和當今大學中凱恩斯人本主義影響的基督徒來說,更是重要。如果我們能忠心地持守十一奉獻,就能夠破除他們利用這一杠杆對基督徒的操縱。

 

            7.上帝的經濟正義與國家之間的經濟援助

西方社會中有些社會主義者呼籲“經濟正義”,主張財富再分配,使西方政府資助那些第三世界中施行社會主義的獨裁者,這完全是一個騙局,是一個謊言。第三世界很多部落幾個世紀甚至數千年以來崇拜邪靈,倒行逆施,難道這也是西方國家的過錯嗎?當津巴布維的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政府(獨立以前稱羅得西亞)在1980年把巫醫提升回顯著的社會地位的時候,那些領導人就為這個國家的命運蓋了印。第三世界缺乏經濟的增長,到底應當由誰來承擔責任,對此我們不要上當受騙。他們自身要承擔責任。他們的貧困就是經濟公平的體現:體現的是上帝的經濟正義。上帝的應許是給每一個國家的,上帝並不偏待人,一切不遵行他的律法的國家都會受到貧窮的咒詛。

當初以色列有沒有向當地的迦南人派遣經濟援助?耶利哥城陷落,以色列人有沒有為城中的居民喪失了他們的房產而感到罪咎?上帝有沒有吩咐以色列人在全國征稅,可以因此而進行國際援助?但今日的基督徒確實被那些打著基督徒旗號的社會主義者蒙蔽在鼓裏,這些自稱是基督徒實際上是社會主義者的學者著書立說,宣傳社會主義的主張,告訴基督徒有罪,說我們的社會中應當采取更多的社會主義措施,我們應當征收更多的稅賦來援助世界上貧困的國家。因為基督徒對聖經中關於經濟問題的真理並不曉得,他們在人本主義者的宣傳攻勢下手足失措,軟弱無力。因為他們故意不認識上帝的真道,就這樣隨隨便便地被人操縱了。

 

            8.道德的悖逆和經濟的危機之間是有著一定的聯係

人不願意相信在道德的悖逆和經濟的危機之間是有著一定的聯係的。即使那些主張市場經濟的人也拒絕考慮這樣的可能性。幾乎現代所有的經濟學家,在回顧1930年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候,都得出結論來說,資本主義失敗了,資本主義崩潰了,要拯救資本主義製度需要國家的幹預。但在大蕭條之前到底發生了什麽?當時那些自稱是“Roaring Twenties”的人,淫亂不堪,道德叛逆,侵蝕家庭,革命藝術,人本主義,譏笑基督教。整個的西方社會,各個國家都把人視為繁榮的源泉,而忘記了上帝的恩典。人本主義橫行,稱王稱霸,認為靠科學的進步就能知道一切,就能避免犯罪,就能製止戰爭,無所不為。

那時,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了巨額的戰爭債務。所有的國家都大量舉債來支持戰爭。他們的中央銀行印刷了數以億計的美元、英鎊或法郎來維持戰爭的進行。當戰爭爆發的時候,通貨膨脹在西方成了生活方式。金本位被廢棄了。到處都是借債。因為國家搞通貨膨脹政策,所以市場投機橫行。而通貨膨脹所導致的結果最後總是緊縮、破產、銀行放假、經濟蕭條,政府幹預搞關稅壁壘,通過立法來固定價格(本來價格應當下降,清除那些市場上賣不出去的存貨)、工資固定(本來工資應當下降,清理勞動就業市場)。這樣,人都變得有了依賴性。消極悲觀彌漫資本主義體係,原因就在於人們開始崇拜瑪門,搞通貨膨脹,使舉債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是資本主義的過錯,還是因為戰時經濟、國內通貨膨脹、人驕傲自大、在道德上叛逆上帝的結果?說得更清楚一點,現代的人本主義國家難道比人本主義式的自由市場更能解決經濟的問題嗎?是市場失敗了,還是人本主義者失敗了?人本主義者在市場上進行買賣,他們用政府印製的不能兌現的紙幣來資助人本主義製度。

 

五.結論

要義:“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仆人。”(太2027

 

1.忠心的服務導致成功的治理

聖經教導我們,要作人的領袖,就要服事人。耶穌對門徒說:“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仆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贖價。”(太20:2728)一開始受苦,後來成功,忠心地服事,然後達到經濟上的成功,這是聖經中人人都熟悉的主題。雅各服事他那不講道理的舅舅拉班,條件苛刻,但他卻後來致富(創31:13642)。約瑟忠心地在波提乏的家中服事,但得到的結果卻是被冤枉,被投到監獄之中(創39)。但在監獄中,約瑟被提升到法老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創41:3843)。大衛忠心地服事國王掃羅,在戰爭的時候忠心耿耿(撒上17),在和平的時候也是如此(撒上16:1523)。但掃羅卻最後反目,一再地要殺死他(撒上18:101119:1023:7815)。掃羅不得不承認大衛確實是忠心地服事他,比他更公義(撒上24:1719)。而且掃羅也承認大衛通過服事勝過了他:“我也知道你必要作王,以色列的國必堅立在你手裏”(撒上24:20)。大衛最終登上王位。服務導致成功的治理。

 

2.如果想增加自己的財富,市場就鼓勵人服務周圍的人

如果想增加自己的財富,市場就鼓勵人服務周圍的人。每個人都麵對市場的需求。消費者為了要買到他們自己所需要的,也在彼此之間競爭投標。這些信號就反應在價格上,告訴潛在的生產商生產成本是多少。這些信號告訴那些成功地預見到未來市場需要的人,那些認識到與之競爭的企業家所未認識到的商業機會的人,是有利潤可得的。這就是利潤的來源。那些預見到未來的商業機會的企業家就到資源市場上,以較低的價格購買缺乏的經濟資源-原材料、機器設備、人工資源等等。這些資源的價格之所以較低是因為其他的企業家還沒有意識到未來的商業機會。所以,有預見的企業家就以較低的價格買進,以較高的價格賣出,但並不是以消費者的花費為代價。他們以消費者所願意付的價格提供商品。利潤是來自其他的企業家,他們並沒有意識到未來的商業機會,他們沒有提前預備。受益的是消費者。如果這個企業家並沒有預見到將來消費者要購買什麽,那麽消費者到了需要購買商品的時候,他的選擇機會就更有限了。所以消費者也得到了幫助;利潤是來自企業家成功地預見消費者需求,並高效地組織生產的能力。

 

            3.忠心的仆人不必就是受苦的仆人

總之,在生產經濟中盈利的管家是忠心的仆人。他們不必是受苦的仆人。或許他們因著洞見未來的能力而持續盈利。約瑟就是這樣使法老得益的: 他知道未來的供需狀況。但他是從上帝那裏得到啟示的,知道在豐年之後會有七年的饑荒(創41)。他知道未來,就為法老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處理未來的情況。但你和我並不像約瑟一樣。你和我並不是完全通曉未來的。這樣,你和我就必須承擔未來不確定的風險-隻要我們還在喘氣,我們就要作出決定,就要想方設法麵對未知的將來。自由市場所確立的是個人的花費與個人的受益之間的密切的關係。自由市場也確立了會計製度,使我們能夠對花費和受益作出更加精確的估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