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讀詩偶得(二)
作者:江南雨
07
再次翻開熊東遨先生的《春日東山茗話同沚齋蝠堂羽閣》,越看越喜歡。熊先生的詩,不僅文采飛揚,如金盔銀甲,白馬長槍,一幅風流倜儻的形象,而且漸讀漸深,愈發厚重。而結構謹嚴,氣脈貫通更是這首詩的一大特點。
東山薦茗共春初,日月涵容在一壺。百味不如閑過癮,諸形隻有醉宜圖。
人何得似林間雀?我亦能吹郭外竽。話到時聞心意會,白雲天際試相呼。
起首一句扣題,這個簡單,不必多說,第二句便見高妙。一壺,還是扣題的手法,日月涵容則耐人尋味。日月既可以指光陰,也可以指世間萬物。眼前所見和心中所想都包容在著一個小小的茶壺裏,這既是對茶的品味,也是對生活的理解。其間的感覺,惟會心者知矣。頷聯承接第二句,導出兩條線索。一是閑字,一是醉字。我 更欣賞這個醉字,幾乎是作者幾十年功力的上好體現。
百味,接著茶的味道而來,但已經發及到人生百味,卻歸結到一個閑字上,瀟灑耶?感慨耶?閑者,心境也,更是心態也。心態者,形態上必有體現,下句的諸形二字順勢而來,如行雲流水。醉字曾有爭議,我深為喜愛。我測度作者這裏,大概有三曾意思。首先是茶醉。茶可醉人,不足為奇,與理可通。第二是心醉。春山薦 茗,友人相會,春意融融,足可醉人。第三,醉字與酒暗中相連,似有似無。
自有詩以來,詩酒便已結緣。有李太白“鬥酒詩百篇”,有“醉臥長安”;有李清照“險韻詩成,扶頭酒醒”,有“東籬把酒黃昏後”,例子不勝枚舉。熊先生作詩,走的是太白、坡仙的路子,不僅為人爽直,詩也瀟灑豪放,有白、蘇之風。喝酒時是急先鋒,作詩更是快手,好酒量好才氣,自是天教使然。我讀這一句的時 候,自然地由茶想到酒,再想到善飲者之豪情萬丈。因此,這一醉字,其實暗含著一個豪字在。
到了這裏,頷聯便為頸聯做了很好的鋪墊,頸聯再承接頷聯便非常自然。林間雀扣一閑字,郭外竽扣一醉字(其實是那個豪字)。人何得似,是說難似也,其間頗見無奈。我亦能吹,亦無奈也,但卻頗為自負。這其間自然蘊涵無限感慨,但這感慨從和而來呢?第七句就回答了這個問題,但卻不說明白,正所謂“話到時聞心意 會”也。而結尾“白雲天際試相呼”若神來之筆,尤其一個試字,正是心意會的最佳體現。當“我亦能吹郭外竽”時,似豪情萬丈,結尾一個試字又餘味無窮,正所謂收放自如也。凡話不可十分滿,有餘才有味,拿捏得當,恰到好處,誠詩人之高妙處也。
自先生上網以後,我也看過一些先生的作品。《海嶽風華集》內的,喜歡甚多,大概是先生前期精品的集合。網上作品,每瀏覽之後,知先生總體水平堪為人師,但讓我欣賞至此、反複咀嚼回味的卻不多。這首作品,大概正合了我的胃口吧。
08 賞析薑夔自度曲《琵琶仙》片段
雙漿來時,有人似、舊曲桃根桃葉。歌扇輕約飛花,娥眉正奇絕。春漸遠,汀洲自綠,更添了、幾聲啼鴂。十裏揚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說。
又還是、宮燭分煙,奈愁裏匆匆換時節。都把一襟芳思,與空階榆莢。千萬縷、藏鴉細柳,為玉尊、起舞回雪。想見西出陽關,故人初別。
薑夔的這首詞,前人曾有過各種解釋。我最近讀此詞,有一種新的感悟。
詞分八拍,上下兩闋,各四拍,入聲韻。起拍寫眼中所見:遠遠地有一個小船來了,船上兩個女子,象舊時歌曲裏的桃根桃葉。曲又叫坊,是小的曲坊,實際相當於小的青樓妓院。但這裏指的是藝妓,應該是隻賣藝不賣身的那種。桃根桃葉是說姐妹兩個,出典就不細說了。薑夔詞中,用桃根桃葉比喻姐妹兩個的地方似乎不少。 薑夔在合肥時,曾有兩個姐妹戀人,因此這裏的桃根桃葉,暗指合肥女子無疑。一個似字傳神,是說她們很象。接下來,兩個人走近了,不僅能夠看清楚她們的動作,而且看清楚了她們長得很漂亮,但可惜不是那桃根桃葉。於是,詞人目光轉移到身邊景物,春漸遠、汀洲自綠,更添了、幾聲啼鴂。這是一拍非常出色的景物描 寫,最大的特點是空靈。春自己慢慢地、漸漸遠去了,在目光所及之內,由近漸遠,是說春天的腳步,腳下的綠色和其它可以代表春天的信息,漸漸遠移,遠處的汀洲在不知不覺間自己就綠了,寫的非常傳神。在這無邊的綠色中,飄蕩著幾聲啼鴂的叫聲,一派空靈的景象。與力夫先生談詞,說到薑夔時,他總說薑夔的詞空靈, 且以此拍為例。應該說,這一句,確實極具空靈之美。我寫《江南雨其一》時,有“幾處笙歌連杜宇,一湖山色隱沙鷗”的句子,就是受這一拍的影響。當時覺得寫的不錯,化用境界得法。後來細讀此詞,才知道其實隻學到了皮毛。上闋結拍“十裏揚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說”,藏了無限的感慨。揚州、杜牧,都是寫自己,比 喻自己。而這感慨便從前三拍中來。
下闋我就不想細說了,讀者都可以懂。下闋由眼前事物轉到對離別的感慨,最妙的句子當然是“千萬縷、藏鴉細柳,為玉尊、起舞回雪”一拍。這一拍,我有一句詩 “滿天愁緒恨難收”,正好可以做它的解釋。這一拍也好,但未必是最好的,且是化用前人的句子,非薑夔首創。我最感興趣的,還是上拍。
上拍薑夔用了個很高妙的手法,寫自己當時的心情,感染力極強。讀詞時,我們不妨跟著詞人的思緒來體會詞人的心境的變化。一開始,見有人似桃根桃葉,詞人以為是見到了自己舊時的戀人,心底的激動自然無以言表。當然,詞人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合肥離西湖這麽遠,怎麽會這麽巧在這裏相遇呢?但人就是怪,明知道不可 能,但依然要去希望,那萬一要是呢?極度的希望之後,忐忑不安的心情馬上涼到了最底處,到人走近了,看清楚了,那兩個一樣漂亮的女子真的不是,必然會引發極度的失望。這希望到失望的過程來的太快,詞人根本無法承受,但詞人並沒有直接表達這樣的心情,而是轉向身邊的景物。這時,我們不難體會出,那表麵空靈美 好的景物裏,藏著多少痛苦與無奈啊。那極度的無法言語的惆悵,都在空靈的景象之間。而詞人自己,卻隻能是前事休說了。每讀至此,都有一種強烈的愁緒感染我,欲淚欲泣。這裏,詞人大膽地創造性地使用了一種現代電影藝術裏使用的手法:剪輯,就是外國人說的蒙太奇。作者靠這種時空的轉換手法,很象是鏡頭的搖移 銜接,帶領我們走完了這短短的心路曆程,從極度的希望到極度的失望,滿懷惆悵盡在不言中。這種高超的藝術手法,具有無與倫比的強烈的藝術震撼力。看來,剪輯也好,蒙太奇也罷,大概是薑夔首創了,嗬嗬。
09
試析周邦彥的《蘭陵王 柳》
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淒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裏,淚暗滴。
初讀慢詞,很是費勁。因為讀慣了一般的長調,讀慣了那些律句和準律句,對突然出現的四平聲四仄聲等等,總有些不適應。但反複試讀以後,發現其間別有一番味道。現以周邦彥的蘭陵王柳為例,試做分析,也許有助於我們對這一曲牌的理解。
詞以柳做引線,起拍就對柳來了個白描寫法,一個“直”字,值得我們注意。柳陰緣何是直的呢?原來這是作者登高而望的結果。登臨望故國,其實是對前五句的一個交代和補充。作者大概是在中午時分來送別友人,友人離開之後,作者為了“目送”,於是登高。作者在這裏采用了局部倒敘的手法,先從登高以後眼中所望入 手,進行全景式的描寫。在高處望之,柳陰是直(圓)的,說明太陽正在中天,暗中交代了時間。但如果單為交代一個時間,原不必這樣費力,這樣的做法,無非是為了更加豐富詞的內涵,手法的變換也在其中。但無論怎樣說,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用字的巧妙和思路的縝密細致。
接下來,作者用一個問句來引出詞的主題。說“曾見幾番”,其實是曾見許多番,這和薑夔的“閱人多矣”其實是一個意思。“拂水飄綿”四個字是很有講究的,它把一個常見的淒慘的離別場麵,加上了一個淒美畫麵,婉約詞的細膩,由此可見一斑。並且到這裏我們終於知道,作者原來不是要詠柳,而是要通過柳引發離別和送 別這樣一個老的話題。登臨以後,自然是人已經走了,送別的場麵已經結束。“誰識,京華倦客”,有人說這裏有家國之悲,似乎有些過了。國悲未必有,思鄉應該是必然的。朋友走了,自己一個客居京華的人,未免有種突來的孤獨之感。但這似乎是中間橫插的一筆,其主要目的在於交代“登高望”這一內容。因為從下麵可以 看出,作者是要重新回到柳這一條線索上去的。“應折柔條過千尺”句,既是對上麵的補充,也是明白無誤地告訴讀者送別這一真實意圖。
上片結束以後,柳的任務便完成了。就好比主要人物出場前,有配角來烘托串場。主要人物出場了,次要人物便要退場。送別的話題已經挑明,就不用再說柳了,這也是與一般詠物詞所不同的。於是,中片一開始,便用一個“尋”字,即送別之後,來敘述送別前夕的情景。尋是必要的章法安排,可以讓讀者明白下麵說的話是因 何而起。“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是常見的臨別前夕的場麵,“又”字領起二句,也不新鮮。“梨花”句自然是有諧音和隱意的,寒食節送別,也更增添了淒苦的氣氛。並且,順便交代了時令,這是春天的送別。“愁”字也是個領字,它與前麵的“尋”字相互對照,尋是回憶的開始,愁卻把我們重新拉回到現在。
因為登高而望,所以可以望遠,那麽他望到了什麽呢?是“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一箭風快,半篙波暖”,指離別之船的速度很快,“回頭迢遞便數驛”,是繼續說速度之快,“望人在天北”應該是說最後的結果了,而這結果,多半出於想象和誇張。在讀的時候,我們不得不隨著內容上的逐 漸加快,而不斷加速語氣。“一箭風快,半篙波暖”是要比前麵快些的,“回頭迢遞便數驛”自然是再要加快,而到了“望人在天北”時語氣才逐漸放緩,而作者因送別而傷感的心情卻是要繼續加劇的。這裏我們似乎可以體會當時詞曲的音樂節奏,必是隨著內容而舒緩有致的。或者說,內容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否正是合了音樂 的要求呢?這些疑問似乎已經不得而知。
下拍開始直接介入心情的描寫。“淒惻,恨堆積”,大概是最直露的語言了。周是婉約詞大家,為何用這樣完全不婉約的方式呢?我們知道,感情鬱積到一定程度,總是要爆發的。前麵兩片做了那麽多細致的鋪墊,在這裏終於爆發了。周在另外一首詞中“天便教人,霎時廝見何妨”也是同樣的手法。另外,五個字兩次用韻,可 謂密到極點,尤其還是入聲韻,讀來使人感覺有切齒之痛。切入心情之後,自然地繼續用景色的描寫來表達心情,重新回到婉約的正路上去,“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似乎很好的達到了這個目的,這和賀梅子的“一川煙草,滿城風絮”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接下來一個“念”字,又重新引發新的回憶,“月 榭攜手,露橋聞笛”自然是過去之事,這應該在臨別前夕更靠前的時間,是對過去美好日子的回憶。“沉思前事”其實應該在“念”字之前,為了格律的需要而倒裝,並順利引出結拍:似夢裏,淚暗滴。這說明,現在的似夢,還是在當初“登臨望”的沉思之中,而時間卻已經過了很久,因為前麵已經說過“斜陽冉冉”,表明 時間已經到了傍晚了。
此詞的藝術特點非常明顯。第一是章法清晰,脈絡十分明顯。首先是從柳引出送別,再從送別引出離別之傷感。前片以“登臨”一拍為中心,前麵放兩拍,後麵放一拍。中片以一“尋”一“愁”穿起全片。下片以心情的直筆描寫為開始,以“沉思”為中心,把作者的心情描寫的細致入微,表達的淋漓盡致。第二是以一“望”字 統領全篇,因望而知“柳陰直”,因望而知“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因望而知“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可見,望字貫穿始終。第三就是細節的把握,許多地方已經說過,結尾就不再重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