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七絕
BY 陶短房
來源:流觴亭社區 (http://www.liushangting.com)
http://www2.bbsland.com/articleReader.php?idx=156464
所有的類書裏提到絕句,都會這樣說:絕者截也,意思就是絕句是從律詩中演化來的,即截取了七律的中間兩聯成篇,事實上現在很多人也正是這樣謀篇寫七絕的。雖然多數人在對詩詞半懂不懂時往往會先寫一些 7 言 4 句的東西,但一旦入門就會從七律入手,寫出的七絕也恰恰就像截頭去尾的七律。
實際上,這種理解是有偏差的。如果用這種手法謀篇七絕,篇章的間架就會很小。我上次說過,七律很像八股,四聯大致可以對應起承轉合。如果去掉頭尾,則就像一間隻有臥室,沒有客廳也沒有廚衛的房子。雖然能住,卻決計住的不會很舒服的。
而且大家不妨從音律上來看一下,七絕約定俗成的常見起句是平尾入韻的,這和五絕習慣上以首句仄收為正格大大不同。事實上,無論從源流還是布局謀篇的實際,絕者截也這句話更適合五絕,五律和五絕在全唐詩中的比例也遠遠過於七言。
所以我們要運用好七絕的形式,就要先跳出截句的框框來。事實上七絕起句平收入韻,也正給了這種跳出框框的自由。因為這種押韻的格局變原有的對稱為不對稱,更適合於表現細膩的情緒和起伏的心情了。
我要說的是,其實在近體的體裁中,七絕是表現力最強、變化餘裕最大的一種體裁了。
上次說到七律似文,有完整的起承轉合,而七絕則靈活的多。既可以表現起承轉合的完整意境,又可以單單表露一個情緒的起伏。用句老話說,就是表現私字一閃念。
在前一種情況下,七絕的四句分別對應起承轉合,應該不難把握。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的七絕和七律的謀篇很相似,不過更緊湊些。需要注意的,則是七絕的首句要著力,否則無法壓住全篇。因為 28 個字,字字如金,如果起得太輕,後麵則無法收束。還有就是第三句的轉非常重要,不但是門軸,而且也同樣是門,是門框。也就是說,既要能承接,便轉折,還要融合在篇中,否則就不像詩了。
但我認為,這種四平八穩起承轉合的七絕,不應該是七絕的主流。七絕更適合的,是表露情緒的一個起伏:心情的一朵浪花,眼裏的一片剪影,這種閃回性,片斷性的東西。我覺得講課應該挑幾首代表性的詩歌作一下點評,是最適合七絕表現的。事實上,平收式七絕這種體裁天生的不對稱性,最適合這種宣泄的表達。在這種情況下,無須過多考慮結構的平衡:開頭既可以挑起,也可以慢慢傾訴;中間兩句既可以一吐為快,也可以煞筆一轉,更開一洞天;尾句既可如陌上花開,緩緩行來 .
事實上七絕是近體中最成熟 —— 也是最晚成熟 —— 和表現力最豐富的體裁,如果硬要套用起承轉合,反倒少了許多韻味,對於首句入韻的七絕而言,事實上隻要有起和轉,便足以支撐全篇,甚至起轉有力而承合若有若無的篇章,其感染力往往遠勝於循規蹈矩地起承轉合的篇章呢。
換句簡單的話來說罷,七絕的四句 28 個字字字如金,原本就當珍惜,若再擠進起承轉合,四平八穩,就不免擁擠局促,便像一個弱女子全身披掛,左手七尺大刀,右手丈八蛇矛,身上還掛了兩張神臂弓四張踏張弩,又如何騰挪呢?而不論何種文體,虛實濃淡的對比,適當的留白和餘韻又是佳作所必須的,體現在七絕上,又勢必要求在僅有的四句中有輕有重,有實有虛,我的體會是,第一句和第三句應該著力,也就是說,要強起轉,淡承合。
如果說七律是八股,七絕其實就是一個破題,七律的首聯入界宜緩,而七絕的首句則不得不急,不得不有力,當然,有力並不是說使蠻力,故作豪放之語,所謂有力,是指首句就該直入主題,就要能托住全篇。
還必須注意的是,首句入韻的七絕的構篇應以句為單位,而不能像七律一樣,以聯為單位,這也是我前麵說到七絕首句須有力的重要原因:若首句托不住篇,次句則勢必發力補救,首聯一過,便是尾聯,這樣寫,弄不好便出現篇章已盡,卻仍像沒寫完一樣的窘境。
第三句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七絕篇章短小精煉,能否寫出餘韻,寫出層次感,避免淡、單的感覺,全在第三聯的一轉是否能再起波瀾,對於這一句,我的體會是寧可矯情突兀,也不能平淡刻板,三平韻的七絕原本是不對稱形式,即使這一句有些遊離感,隻要篇章的層次能因此飽滿,結構能因此豐富,也同樣是得大於失的。
相對於七律的尾,七絕的尾要好寫的多,不論是淡淡收煞,還是再起一潮,甚至在尾句再做一重轉折,都是可以的,我的意見,是對自己把握不大者不妨收得輕巧些,蓋尾句再發力,寫的好了,全篇如振聾發聵,蕩氣回腸;火候不到,卻像在名角謝幕時,突然吹了一聲刺耳的口哨。
至於次句,隻需注意“和諧”兩字即可,和諧,便是和諧於篇,若刻意雕琢,反倒會傷了篇章的間架虛實比例,就像本來淡雅的一幅墨蘭,卻平白在邊上畫了一朵盛開的葵花。
還須注意的就是,七絕雖是近體中最後成型的體裁,但最早完全符合近體標準的卻恰恰是一首七絕:“楊柳青青著地垂。。。。。”產生於隋代,而這首首句押韻的七言詩卻是一首作者無從考據的民歌,並非是律詩的截句,甚至未必是詩人所為,而此後的《清平樂》、《竹枝詞》、《陽關三疊》,幾乎無不和聲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這不是偶然的,這恰恰說明,七絕是近體中最有樂感、最適合歌唱的體裁,寫七絕時一定要注重篇章的流暢感、節奏感、誦讀感,才能真正寫出七絕的韻味來。
至於首句仄收的七絕,則確確實實是七律的截體,因此其謀篇也更接近七律,貼切地說,類似於七律的後兩聯,大體上也是以聯而非句為單位,而且首聯很容易寫成對仗,其難度相對前一種形式的七絕小得多,但適合表現的題材也狹窄一些,我的個人經驗,它比較適合用來寫一些說理或者詠史詠人物之類的題材。
最後要說的是,七絕在近體中是比較難寫的,我的看法是最難寫的,其難就難在它的不對稱性,和它短小而又開闊的篇章容量很難駕馭,因此網上寫七絕的人很多,出采的佳篇卻非常少,七律是可以通過苦練逐步提高的,而七絕的提高除了苦練,很大程度、甚至更多地取決於寫作者對七絕這種體裁的領悟力,這就隻能通過各人自己的實踐來慢慢體會了。
http://www2.bbsland.com/articleReader.php?idx=15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