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學格律
文/雪影梅花
第四天 能“粘對”
四聲、平仄都學過了,韻也學了,現在就可以開始學習如何安排近體詩的聲韻了。“粘對”,是近體詩格律的一項基本原則,古體詩是不講粘對的,甚至有些詩人還故意安排避免出現粘對。另外,古體詩對於平仄的安排,除了韻腳要一致外,並無其他必須遵守的規定,是相對自由的。即使有某些說法,比如平頭、 上尾、蜂腰、鶴膝什麽的,也隻是供安排聲韻作參考,不是必須遵守的。所以下麵談的格律格式,主要是針對近體詩的。
也許有人會說:一首詩,這裏平平仄仄,那裏仄仄平平的,格式太過複雜,看得腦袋都大了也沒弄明白,好難懂,真難學。其實,這是因為沒掌握其中的訣竅,沒能避繁就簡。知道了什麽是平仄和該怎樣押韻後,其實學近體詩格律格式,學平仄搭配,隻要弄懂兩個字——粘、對,和一個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切都變得非常簡單。
什麽?不相信?不信咱們就試試!
在試試之前,先介紹兩個概念——對和粘。
先說““對”。所謂對,就是對立。詩詞格式中所說的“對”,就是使一聯(格律詩每兩句構成一聯)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對立。對,實際上也是平仄交錯的原則(平仄交錯主要是體現在一個句子內的平仄隔雙交錯對立搭配)。
再說“粘”。粘,也就是貼上去。詩詞中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跟上聯對句第二字相一致。再細點說,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類推。
明白了什麽是對粘,再記住“平平仄仄平平仄”這個句式,那麽近體詩的格律格式就可以推導出來了。
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我們把這個句式不妨給它個代號叫做①句式。根據“對”原則,那麽下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我們也給它起個名字叫 ②句式。第三句呢?粘!即粘住第二句,它仄開頭,我也仄開頭,但又不能違反遇單句尾仄,所以把粘仄的倒數第三字與粘平的尾字調換位置,由此構成:仄仄平平 平仄仄(③句式)。第四句再“對”,成: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如此,平起(以第二字論)仄收(以尾字論)不入韻的七絕標準格式就有了:
平起仄收式七絕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①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②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③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④句式)
七絕有了,七律和七排隻要照方拈藥,粘對下去就可以了。
以上隻是介紹了“平起仄收”這一種格式,那麽其他格式呢?好辦,隻要取上麵推導出來的四個句式中任何一個作為首句,然後按“對粘”原則對粘下去就都有了。不過,在粘對時,還應把握住如下兩點:
1)若非在首句,奇數句尾字必仄。粘對中遇到奇數句尾字平時,將尾字與倒數第三字平仄調換。
2)因為需要押韻,所以逢偶句尾字必平。粘對過程中遇到偶句仄時,將尾字與倒數第三字平仄調換。也正因為如此,故取②、④兩種句式作首句時,對句的尾字要與倒數第三字調換,對句分別應為:④句式和②句式。
如此,七絕和七律的標準格式便為:
七絕:
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①②③④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韻: ④②③④ (隻是把a格式的首句換成了④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③④①② (相當於把a格式的前兩句與後兩句調換位置)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韻: ②④①② (隻是把c格式的首句換成了②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
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相當於兩首a格式七絕的疊加)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韻: ④②③④①②③④ (隻是把a格式的首句換成了④句式)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③④①②③④①② (相當於兩首c格式七絕的疊加)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韻: ②④①②③④①② (隻是把c格式的首句換成了②句式)
七言格律詩的格式有了,要知道五言格律詩的格式就很簡單了,隻須把七言格律詩各個格式中每個句子的首二字去掉,就是五絕、五律和五排的格式了。五言格律詩的格式,就不在此羅列了。
除了上麵介紹的四種句式以外,還有一種特殊句式:五言為“平平仄平仄”,七言為“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個句式實際上是一種後麵要說的拗句,但詩人們用的比較多,也就成為固定的一種形式了。這個句式主要是偶爾作為③句式的替代品。
以上是格律詩的標準格式,實際上古人的作品中完全吻合這些格式的並不多,那又是為什麽呢?這就牽扯到聲韻位置的重要性問題了(與拗救也有關,後麵單獨說)。一般來說,在聲律表現上,後麵比前麵重要,前鬆後緊,前輕後重,具體來說就是:
1)同一聯中後句比前句重要,後句比前句要求嚴格。
2)一個句子以連續兩音為一節,尾字單獨為一節,則同一個句子中後麵的字節比前麵的重要,每句的最後一字最重要,要求也最嚴格,平仄不可更換。然後是倒數第二音節(五言第3、4字,七言第5、6字),偶爾可以變化,若特拗句式“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等。依次類推。
3)一個句子中,除句子的尾字因為單獨構成一個音階外,其他的字,偶位上的字比奇位上的字重要、嚴格。除尾字外,偶位上的字是構成節奏的關鍵。
4)同一個雙字構成的音節中,後一個字比前一個字重要,要求嚴格。因為雙音字節,重音主要落在後一個字上。
鑒於以上3、4兩條,前人總結出一個“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這個口訣,也就是說五言句子逢一、三位置上,七言句子逢一、三、五位置上的字(五言的“五”位置上的字是不能更換的)平仄可以不論,而五言二、四位置上、七言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必須明確、嚴格,不可含糊。如此, 除每句的尾字外,逢單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就有了變通,這也是格律詩的嚴格之下的一種自由。這個口訣對於初學格律的人來說,是有一定作用的,因為它簡單明了。
但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個口訣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它也存在一些問題,容易對初學者造成誤導。這個口訣雖然在一般情況下是相對比較正確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卻不一定適當。有時“一、三、五”不能不論,某些情況下“二、四、六”也不見得就“分明”。比如: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論,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論,否則就要犯孤平。孤平可是近體詩的大忌。在五言“平平仄平仄”這個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論(古人作品中偶爾能見到不論的);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個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 不能不論。以上講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況下不能不論。至於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況下,更是以“論”為原則了。
再如,對於“平平”腳的句子即“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仄平平”來說,前者第三字,後者第五字也不能不論,否則會出現“三平調”,即句子的結尾是連續的三個平聲字,這同孤平一樣,也是近體詩之大忌,必須避免。
總之,七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三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隻能有兩個字不論。五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兩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隻能有一個字不論。“一三五不論”的話不是完全對的。
再說“二四六分明”這句話也是不全麵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對的,七言第二四兩字“分明”是對的,至於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 “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來看,第六字並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這個格式也可以換成“仄仄平仄仄”,隻須在對句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就是了(是關於拗救的,後麵再說)。七言由此類推。“二四六分明”的話也不是完全正確的。
上麵提到了“三平調”和“孤平”是詩家近體詩之大忌,應該避免。那麽出現了“三平調”和“孤平”怎麽辦呢?假若寫詩時出現“三平調”,沒有別的辦法,隻能把該用仄聲卻用了平聲的那個字改回仄聲,否則就是出律,犯了近體詩避忌。
孤平是近體詩的另一個平仄搭配大忌,所以詩人們寫近體詩的時候,都非常注意避免。據格律大家王力老先生統計,全唐詩中隻有兩首近體詩有犯孤平。根據我個人就全唐詩格律的對驗,有犯孤平的例子可能比兩首要稍微多些,但總之是很少很少的,在數萬首詩中,就出現這麽寥寥數首,應該說是幾乎可以粗略 不計了。當詞、曲中用到類似句子的時候,詞人們也非常注意避免孤平。
關於孤平的定義,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就是我下麵要講的,持這種觀點的以王力老先生為代表;另一種說法是“顧名思義”,認為隻要是兩仄夾一平就算孤平,也叫“夾平”,持此觀點的以啟功老先生為代表。個人相對傾向於第一種觀點,所以這裏隻就第一種觀點進行說解。
所謂孤平,就是在“仄平”腳的句子中,即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兩個句型中,該用平聲的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了仄聲,如此除了韻腳尾字之外便隻有一個平聲字了(七言的首字原本就可平可仄,因此即使七言首字是平聲也不計算在內),如此就稱它是孤平。
注意:孤平隻出現在“仄平”腳的句式中,即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兩個句型中,其他句型中即使隻有一個平聲字或除了韻腳外隻有一個平聲字也不能算是孤平,最多算是拗句的一種,有些情況甚至是符合標準格律的。比如“我宿五鬆下”隻有“鬆”字一個平聲字,其他都是仄聲字,但 這隻能算拗句,不是孤平;再如“未解憶長安”,除了韻腳“安”字外就隻有一個“長”字是平聲了,但這卻是一個標準的律句,即前麵所講的五言“④句式”—— 仄仄仄平平。
其實孤平,也隻是拗句的一種形式,隻不過從音律上這種形式屬於最不諧和的一類,所以古人就特別的有意避免它,久之就成為詩家共同避忌的規則了。
如果在“仄平”腳句子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仄聲怎麽辦?另有一種補救辦法,後麵談“拗救”時再細說。
還有一個“三仄尾”,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用了仄聲,則句子的尾巴就連續三個仄聲字“仄仄仄”,成為“三連仄”,這叫“三仄尾”。“三仄尾”在近體詩中也是避忌的,但因為仄聲字發音比較短,對音律的諧和影響小些,且在近體詩中都是出現在一聯的上句,所 以避忌的程度沒有“三平調”高,偶爾在近體詩中出現是允許的,但不宜多的使用,能避開時還是應該盡量去避開。
在“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平仄”中,若倒數的兩個平聲字(五言的三、四字,七言的五、六字)都用了仄聲,則會出現“五連仄”或“四連仄”,這種情況屬於大拗句,必須在對句中進行補救。補救辦法見《第五天通“拗救”》部分。
孤平、三平調都是近體詩大忌,也正因為它是近體詩大忌,句子音律拗,不順,不諧和,所以往往被詩家多的采用到古體詩(古風)中,有不少詩家還在古體詩中著意安排使用孤平和三平調。三仄尾也是古體詩(古風)經常采用的一種平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