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講記(全本)
作者:江南雨
發表時間:2005-05-27 09:54:58
十三、詩與法度
法度者,法與度的合稱。所謂法,就是寫詩的方法。所謂度,就是寫詩時筆下的尺度。
寫詩要注意方法。和寫文章一樣,要把自己想表達的思想內容用最恰當的方式方法表達出來。這與我們平時所說的章法、技巧不是一回事。它是指寫作時構思的方法和應該注意的事項。
寫 作一般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先有寫作的目的,也就是立意。然後是選擇體裁,是寫詩,還是填詞。有的時候,先吟好了其中的一兩句,這一兩句往往是最好的,是靈感的體現,這就確定了寫作選用的體裁。假如確定寫詩,那麽是七言亦或五言,是古風還是格律詩,是絕句還是律詩,也就基本上確定了。然後大致地構思全篇, 先寫什麽,後寫什麽,采用什麽樣的技巧。然後按照這個基本的思路去繼續創作。這個過程看起來複雜,但有的時候很簡單,往往是一瞬間就決定了的。但在這個瞬間決定的過程中,又包含了那些複雜的思考過程。
有的時候突發靈感,很快構思一篇律或者絕,這不僅僅是靈感的問題,還是才氣的體現。有的時候可能要反複思考、衡量,甚至在基本完成的情況下發現不滿意推倒重來,都是正常的事情。不管簡單還是複雜的過程,目的隻有一個,就是把詩寫好,完美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寫作的時候,可能先有開頭,也可能先有結尾,還有可能先有中間的部分。或者是全篇完成了,又要重新衡量某個部分。具體的過程因人而異,沒有固定的程式。古人雲,文無定法。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麽又要研究法度呢?
我 們這裏所說的法,不是創作過程中的程式,而是指寫作之前和過程中要注意的一些基本的要求。同時,下筆一定要適合自身的需要,不能盲目地誇大,要注意表達感情的尺度。我把詩的內容大致劃分為五個大的類型,這五個類型是:詠物詩、山水記遊詩、詠史感懷詩、詠懷情感詩、唱和詩。下麵分別談一下這五類詩應該注意的 問題。
先說詠物詩。我們前麵專章講述過詠物詩的境界。詠物詩需要注意的首先是境界問題。詠物詩如果不注意境界,往往流於泛泛。這個問題不深談了,讀者可以從前麵的相關章節加以體會。
其 次需要注意的是詠物詩的內容與題目的結合。題目一定,詠物時往往先從被詠之物的形態或者特點著手。詠物時往往對著題目說話,可以省略主語,因為主語藏在題目裏。在過程中,詠物詩一般不犯題麵。比如寫梅花,內容裏最好不要再出現梅花這樣的字樣。不犯題麵雖然不是固定的要求,但為了把有數的字句寫更多的內容, 因此不犯題麵就顯得很重要。
再次,詠物詩要注意抓住被詠之物的獨特性。不要把此物寫得象彼物或者雷同於其它物。抓住其特點,盡量寫得鮮活、準確、生動。要詳細觀察、認知和思考,從前人的思考結果裏跳出來,寫的超越前人或者與前人不同為上。如果大致相同,則失去了寫作的必要性。
以上,都是詠物詩需要注意的法。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注意由物到所聯想、生發的感慨一定要適當,要恰如其分,千萬不要生拉硬拽,不要強行拔高。一切都要貼切自然。這就是詠物詩的度。
再 說山水記遊詩。山水記遊,可以包括田園風光,最忌諱的是隻有山水,沒有思想。當然,光寫山水不是不可以,但很難寫的好,打動讀者。況且,山水雖有不同,筆下卻往往相同。要想打動人,就需要在自己的情感世界裏做文章。許多人習慣上寫山水詩,他去的地方多,寫的也多,美其名曰讚美我們偉大祖國的大好河山。可惜 他的筆下往往是千篇一律,而且沒有波瀾。首聯要登山,頷聯是看山,頸聯還是看山,尾聯就高高興興把家還。也許作者自己真的好高興,可讀者讀了卻味同嚼蠟。這樣的詩裏也有感情,可這感情總是自己的,不能傳遞給讀者,原因就是寫的太泛了,讀者早就讀膩了。所以,山水田園詩一要寫出特點,此處山水之不同於彼處山 水。如果相同,你就幹脆不要寫了。二是感覺要不同,李白寫望廬山瀑布,你也可以寫。但如果你寫的和李白差不多,那也不必寫了,因為你肯定沒有李白寫的好。但如果你望廬山瀑布時的感覺和李白不同,就可以寫了。因為讀者不會拿你和李白相比,不同的東西怎麽去比呢?在另外的側麵寫,也許你會比古人好,或者不相上 下。這就是這類詩的法。
同樣,山水記遊也免不了要發一通感慨。但感慨時一定要順著此處山水的特點發揮,不要扯的太遠,也不要肆意誇大。這就是度。
詠 史感懷詩是常見的內容。讀書或者遊覽,都可能使我們接觸到某些事物,使我們的思想瞬間與古人契合,產生感慨。需要注意的是,寫這類題材一要站在曆史的高度,站在今天的高度,思想境界最好超越古人。二是要站在曆史的層麵上,學會欣賞和體諒古人。正麵的人物或事件,我們沒有必要過分地去誇大。反麵的人物或事 件,我們也沒必要刻意地去加以貶低。欣賞要有欣賞的理由,痛斥也要有痛斥的道理,不能感情用事。如果情感一旦過了,站不住腳,全詩必然失敗。
同時,要注意詠史不要寫史。點到即止,千萬不要詳加論述。要以點代麵,似淺實深。杜牧的《赤壁》就是這方麵的典範。
詠史最好的辦法是擺出事實加以對比,引發讀者的思考,而自己不加以評論。我曾經寫過一首《題雲岡石窟太武帝拓跋燾造像》,內容是“誰使生成貌岸然,娑婆世界起波瀾。捫心五指竟何意,忍作千年壁上觀”,就是用的這個方法。這樣做的方法不僅照顧了法,也照顧了度。
詠史如此,寫現實題材也是如此。雙方雖然不同,也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就不多談了。
詠懷感情類,也是常見的內容。限於篇幅,感情類不多談了,主要說說詠懷。
初 學者免不了要詠懷,也就是要抒發一下自己的豪情壯誌。即便是年齡大了,也有自己的心胸、襟抱,抒發也是正常的。但這種題材其實最不好寫。感情弱了沒什麽味道,過了又流於叫囂。有人動不動就仗劍西樓什麽的,實在是假。如今劍早已不是什麽武器了,就是偶然成了殺人的凶器,也與過去的仗劍不同。晨練的時候累了, 拿著它到西樓上去喝杯早茶,與仗劍二字的本意和引申意都毫無關聯。詠懷需要想些新的辦法,吹牛也要注意場合和分寸。劉禹錫在《同樂天登棲靈寺塔》時這樣寫到:“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雲外倚闌幹。忽然笑語半天上,無限遊人舉眼看。”他先是告訴你他已經在高塔上,好比是九層雲外。然後說他的一句說笑,引得無限 遊人舉眼觀瞧,這樣的豪氣就自然得體。
我在《登泰山》一詩裏試著學習了這種方法:“平生快意此登臨,何懼風欺冷更侵。把酒仰天歌一曲,群峰 共我作高吟”。那高吟不是因為我的水平高,而是我站的位置高。這雙關的一句,使牛吹得既大又自然。我在《江南雨四首其一》裏寫到:“京華倦旅風流客,打葉聲中上小樓”。這小樓當然可以是西樓,不仗劍也一樣瀟灑。
最後,我們來談一下唱和詩。人們寫詩,酬唱、唱和一類的作品大概最多了。所以,這一類作品的問題也最多。總結起來,大致分以下幾種情況。
一 是沒有真情實感,唱和成了應製,官話套話假話,沒有真話。那些話千篇一律,用在誰身上都可以。改個名字,就可以把贈張三的改贈李四,沒有多大意義。孔凡章先生在《寄劉夢芙》其三裏說:“縱使征詩應答疲,切人切事兩無疑。一篇最忌皆浮泛,贈向伊誰總適宜”,批評的就是這種現象。
二是盲目唱和,對作者的原詩理解不深,為湊熱鬧而寫,不能達意。我主張寫唱和詩,要麽與原作的觀點相反,要麽在原詩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至少也要比原詩寫的好,否則浪費筆墨幹什麽?非要寫的話,不如重起爐灶,另寫一篇,還不用受原韻的限製。
三 是拉大旗做虎皮,依傍古人或名人。有人動輒步蘇東坡韻或納蘭性德韻,而自己寫的東西與古人根本八竿子打不著。寫的不好,就好比狗尾巴草長在牡丹園裏,醜上加醜。而寫的好就更不必步別人韻了,須知玫瑰和牡丹,本來難分高下,為什麽非要把玫瑰用牡丹來做比呢?步古人韻,大概有幾個好處,一是初學者不熟悉韻腳, 按者別人的韻腳去套,不會出錯。不過這不是什麽光榮的事,沒有必要張揚。二是為了用典,用某人某篇韻,其實為了用其事。讀者讀自己的作品時,自然要聯係古人的原作做背景資料。三是思想上有可比性,比不是目的,是為了讓讀者產生新的思考。假如沒有關係,就真的不必拉來古人做幌子。
四是贈答之時,感情不深,了解不深,於是盲目地去誇讚對方,近乎阿諛。這樣的例子不僅網絡上有,生活中也常見。最近網絡上流行悼念梅豔芳,幾乎都從梅字上做文章,那梅蘭芳的後代一定都讀暈了。估計梅豔芳自己在另一個世界讀這些文字也很難感動,她不看題目猜不出是寫給誰的。
五是贈答別人,卻與對方無關或關係不大,大部分內容都是自說自話。如此贈答,不如幹脆寫成詠懷。
以上種種唱和內容的作品,無一不與法度有關。
十四、詩與修辭
要使詩歌的語言華美,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需要適當地使用一些修辭方法。修辭的方法有許多,這裏我們隻能就一些常用的方法加以簡單的介紹。
1、比和興
《周 禮》說:比者比方於物也,興者托事於物。《文心雕龍》中說:比顯而興隱。比如“芙蓉如麵柳如眉”,“芙蓉”和“柳(葉)”是比喻的詞,“麵”和“眉”是被比的東西,所以比喻是很明顯的。興是暗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鳩來起興,暗比淑女具有雎鳩一樣貞潔的品德,這樣的暗比,隱而不顯。但有的時候比和興是混在一起不好加以區分的,比如韓愈《青青水中蒲》中“青青水中蒲,下有一雙魚。君今上隴去,我在誰與居?”這裏既有比,又有 興,混在一起,難以具體區分。
詩詞中的比喻有多種方法。“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是用詞來直接比。“憂端齊終南”(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用“齊終南”這樣的詞組來比“憂端”。“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釋無可《秋寄從兄島》)用雨聲來比落葉聲,采用了錯覺的手 法。“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馬戴《落日悵望》)用火來比喻微陽,是通過形象來比喻。
文章中也經常需要比喻,但與詩裏的比喻不同。文中的比喻隻要說明道理就可以了,詩中的比喻卻要顧及到形象的需要。比如“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蘇軾《王複秀才所居雙檜》)用檜的直而無曲來比 喻秀才的性格,是通過形象,而文中的比喻就沒有這樣複雜。有的時候,比喻裏還含有一定的寓意。
有的時候,詩中的比喻是通過一組事物來比喻同一個事物,以增加感染力。
有的時候,比喻有“異用”。“詩似冰壺徹底清”(韋應物《贈王侍禦》)用冰壺來比喻詩的徹底清,是褒喻。同樣是冰壺,“冰壺見底未為清”就是貶喻了。因此,比喻具有二柄。詠物詩中,同一個事物,比如竹子,有人讚美,有人諷刺,就是各持比喻之一柄。
有的時候,比喻要轉一個彎子,造成曲喻的效果。比如“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李商隱《天涯》)。假設鶯啼有淚,淚濕高處的花瓣。“銀浦流雲學水聲”(李賀《天上謠》)由流雲想到流水,由流水聲想象流雲亦有聲,想象很美。在這裏視覺和聽覺已經相通了,也是通感。
2、通感
通 感是把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等溝通起來,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林逋的《山園小梅》中“暗香浮動月黃昏”把嗅覺和視覺連在一起。楊萬裏《懷古堂前小梅漸開》“真香亦不在須端”把意覺(真)和嗅覺連在一起。李白《與史中郎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中“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梅花本來是指梅花落, 是一首曲子。玉笛所吹的曲子是梅花落,本來是一種比較淒慘的調子。這裏由曲子的名稱聯想到梅花,再由梅花的白色想到雪花,由雪花想到寒冷,最終達到一種淒冷的效果。這裏不僅包含了曲喻、通感,還包含了雙關。
3、誇張
杜甫詩《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是誇張。李白《蜀道難》中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也是誇張。他的《勞勞亭》中說“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由柳條想到折柳送別的景象,說春風憐人,不使柳條生青而阻止人間的送別,不僅委婉,也是誇張。
4、擬人
在 景物描寫或者詠物的時候,經常把被描寫的對象擬人化。張泌的《寄人》“多情隻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這裏的月本來是沒有感情的,但在詩人的筆下不僅有了感情,還在為離人照落花。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這裏的敬亭山和作者相看不厭,山也被人格化了。
5、襯托
描 寫事物的時候,不正麵寫事物的形象,卻寫事物的影子,叫取影,也叫襯托。寫人物的時候,不正麵寫人物本身,卻寫人物的穿著打扮,以暗寫人物的身份、地位,也是襯托。王昌齡《青樓曲其一》“白馬金鞍隨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揚。樓頭少婦鳴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本身要寫少婦的丈夫,卻不正麵描寫,先寫白馬金 鞍,再寫隨武皇,再寫旌旗十萬,以襯托男主人公的身份高。後麵寫少婦的心態和形體動作,可以想見少婦當時的得意心情,也是為了烘托丈夫的地位和聲勢。
襯托有反襯和陪襯。杜牧寫《息夫人》,“脈脈無言幾度春”是因為“可憐金穀墜樓人”,就是用綠珠反襯。杜甫的《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前麵寫秋景之哀,後麵寫悲秋多病,以哀襯托哀,就是典型的陪襯手法。
6、反說
當代青年詩人邵亮有一首絕句寫《頤和園石舫》“國祚姑從天數談,千金難買一時歡。總能留待後人賞,勝如威海作沉船。”當年慈嬉挪用海軍軍費建頤和園,石舫成了鐵的見證。但海軍全軍覆沒了,石舫至今還在,作者說“勝如威海作沉船”,就是正話反說的典型例子。
7、對偶
律詩中要求中間兩聯相對,叫對仗。不光律詩中有對句,其它體裁中也有對仗或者對偶。對偶有很多種形式。
有扇麵對,又叫隔句對,如“昔年共照鬆溪影,鬆折溪荒僧已無。今日重思錦城事,雪銷花謝夢何殊。”這裏就一和三相對,二和四相對。
有借對,如“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雞和楊本來也可以對,但不夠工。楊和羊同音,諧音一借,就工整了。
有就句對者,又叫當句有對。如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兩句的前四個字都是當句自對。筆者的《秋興一》“應憐心字成囚字,休認源頭是盡頭”也是當句對。
就對的方式來說,還有流水對、正對、反對之分。
流 水對就是出句講原因,對句講結果。或出句講開頭,對句講結尾。兩句連貫而下,象是一句。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就是由兩個流水對組成。前一聯是一個立體的畫麵,後麵連起來講一個道理,又都是對仗。筆者在《文森兄命賦二蕭韻有感網絡詩壇之盛》中“敢教巴比 塔,來對浙江潮”也是一個流水對。
正對是並列的事物相對,這樣的對子最多。反對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襯,不僅對仗,還有對比的效果。所以說,正對為次,反對為佳。“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回日樓台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溫庭筠的《蘇武廟》)前一聯是正對,後一聯就是反對。
8、互文和互體
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其實是秦時漢時的明月,秦時漢時的關,在詩中為了省略和精簡,就這樣說了,這就是互文。
互體是上文說出的話裏含有下文需要的字,下文說出的話裏含有上文需要的字。讀詩的時候,要根據上下文互相體會。比如杜甫《狂夫》“風含翠筱娟娟淨,雨裛紅蕖冉冉香。”上句裏也包括雨,下句裏也包括風。
9、雙關和諧音
詩中經常有雙關的句子。比如崔護《題都城南莊》“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就是典型的雙關。
有時候可以利用字的諧音來表達字麵以外的意思,如劉甲夫的《刨子》“鐵骨錚錚塵暗生,閑時豈作等閑鳴。一朝俊傑運雙臂,敢向人間抱不平。”這裏懷抱的抱就和刨子的抱諧音,起到同樣的效果,還不犯題麵。
10、用典
用典又叫用事。為了用最簡短的語言表達最多的內容,有時就不得不用典故。李商隱《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四句四典,包含意義甚廣,就是用典的特例。
用典是為了表達,不是為了顯示作者的才學,不能為用典而用典。用典應盡量取熟的,避免生澀,不要人為地給讀者製造障礙。用典要有深意,有寄托。可用可不用時,以不用為上。用典渾若未用,化典無痕才是至高境界。李商隱在《賈生》裏用賈誼的故事是有寄托的,所以用的就有意義。
用 典有高下之分。用典留有痕跡,不能說不好,但不渾然。李商隱《昨夜》中“但惜流塵暗燭房。”暗用潘嶽《悼亡詩》“床空委清塵”的典,如鹽入水中,不見鹽而有味。李白《宮中行樂詞》“隻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寫歌女,用神女做比,化宋玉《高唐賦》的典,因神女“朝為行雲”,這裏化行雲為彩雲,可謂無痕。懂典 故的人,可以深入理解。不懂典故的人,也可以讀的懂。而隻懂得堆砌典故的人,是為知典而不知詩。
除上述以外,還有諸多修辭的手法,如假借、指代、排比、頂真等等,就不一一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