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講記(全本)
作者:江南雨
發表時間:2005-05-27 09:46:54
四、詩的波瀾
文似看山不喜平。詩詞是文體之一,自然也應該象文章一樣,忌平鋪直敘,要有波瀾。
古風和詞因為較長,需要波瀾,這個道理好理解些。格律詩也需要波瀾,下麵我們分別舉例來介紹一下格律詩和絕句的波瀾。
我們先來看看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起聯感情頗為強烈,直接把感情推向高潮。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細膩的筆觸,使強烈的感情推向最高點。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具體敘述自己的遭際,感情趨於平緩。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感情稍稍走高,但已經不是最高,較頸聯略高而已,留下餘味。
象 這樣以表達思想感情為主的詩歌,是最應該體現波瀾之美的。這裏說的波瀾,其實就是蘊涵於詩人筆下的一種氣韻。這種氣韻是要不斷推高的,但不能高了再高。如果一味地高下去,最終是要繃破的。俗話說:氣可鼓,不可泄。但也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說法。詩的氣不能如串串驚雷響之不停,要舒緩有致。所謂 文武之道在於一張一弛,講的也是這個道理。上麵這首詩采用的是:高、再高、漸低、稍高這樣的感情強弱高低的安排。也有與此相反的,比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一開始的遙想,帶有感情的波動,但不是很強烈,有些平緩的味道。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此聯一出,感情開始逐漸強烈起來。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繼續是寫想象中的景象,但深情有加,情緒開始趨於平緩。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結尾依然是想象中的情景,但雙淚的場麵,終於把感情推向最高潮。
這首詩感情變化的特點就是:平緩、高潮、平緩、更高潮。錯落有致,極具感染力。
律詩如此,絕句也是一樣,甚至絕句因為篇章短小,更要求有起伏和變化,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我們以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例來說明。
獨在異鄉為異客,孤獨淒涼的情緒。
每逢佳節倍思親。思親的時候總是有的,而今天更甚,因而曰之“倍”。這裏遞進了一層。
遙知兄弟登高處,展開回想的時候,情緒稍稍降下來一點,我們在讀這句的時候,聲音似乎也可以降低一些。
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少一人的無奈,更增加了自己的鄉思之苦。我們讀詩的時候,想拚命地控製自己的情緒,想要使聲音降下來,但情緒反而越控製越強烈,是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感情在結尾不能不達到最高。
另一個例子與此不同,它是先高後低的變化過程。比如白居易的《舟中讀元九詩》。
把君詩卷燈前讀,先交代起因,自然是平緩的。
詩盡燈殘天未明。讀的時間很長,感情暗含於其中,表麵上似乎沒有什麽,但我們可以感覺到詩人此時激動的心情。
眼痛滅燈猶暗坐,讀累了,需要休息,給人的感覺似乎是想要平緩下來。
逆風吹浪打船聲。這句看似無關的語言,實際是暗喻的手法,把感情再重新推起來,表麵上卻是平緩又平緩地敘述,絲毫不用力氣。
在絕句中,大概是由於體裁的特殊原因,先抑後揚,層層推進的手法比較多。而先揚後抑的手法用得似乎比較少。
這裏有兩個問題需要解釋。我們所說的波瀾,不僅僅指感情的起伏波蕩,也含有文字的色彩、聲調的交互轉換,場麵的感覺變化,動靜之間的相互轉化等等來實現作品跌蕩起伏的效果。比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前兩句給人以蒼茫淒愴悲涼的景象。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後兩句卻給人以幽寂淒然的感覺,前後明顯不同,對比強烈,更增加了感人的藝術效果。同樣杜牧的《山行》就又有不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前兩句是詩中的主人公拾階而上或者是想象著拾階而上時所看到的。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後兩句是靜止的看(因喜圖中景色而幹脆不走了)。移動中的看與靜止不動時的觀看,效果自然不同,也是一種起伏變化的手段。
總 之,詩的美不僅僅停留在語言上,還有音樂、情緒、情感、場麵、動靜、快慢、明暗等等多種效果變化下的美。起伏和波瀾也不僅僅是情感上的變化,其他方麵的變化也可以達到跌宕錯落的效果。我們在欣賞古人詩詞的時候,自然應該為作者的匠心安排而深入細致地體會。如此,才不枉讀古人詩詞。
五、詩的精美構思
詩要有精美的構思。
詩人寫詩,當然是先有了想要寫詩的主觀意向。因為被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所感動,要通過作品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覺寫出來。但詩不能象流水帳一樣想到什麽就說什麽。除了要巧妙的設計章法以外,還需要認真的思考和精心的設計來打動讀者。
律詩由於篇幅相對較長,對構思的要求相對絕句要寬一些。絕句的篇幅狹小,就必須體現作者構思的匠心。下麵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詳細地說明。
我們先看劉禹錫的《玄都觀桃花》。
紫陌紅塵拂麵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詩人先交代去看花的路上,由於看花回來的人很多,以致於紫陌上紅塵撲麵而來。作者這裏藏了一個問句,他問人們都是去幹什麽了,人們回答說是去玄都觀看桃花了。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作者卻借題發揮說:玄都觀裏那麽多的桃樹,都是我劉禹錫走了以後才栽的。劉禹錫由於政治上受排擠,曾經一度離開京城,遠 謫外地。他在京城的時候,玄都觀裏肯定沒有那麽多的桃樹。幾十年以後劉禹錫重回京師,玄都觀已經桃樹萬千,成了春天看花的一景了,這使得劉禹錫無限感慨。這感慨裏既包含著時事的變遷,也有政治上不得意的牢騷。有人說他是以此詩諷刺後來居上的當朝新貴,應該說沒有冤枉他。因此劉禹錫很快再度遭貶,離京而去。 但巧的很,十數年以後年老的劉禹錫又回京都,時世又發生了許多變化,不變的是劉禹錫,雖然人已經老了,青春不再,但精神依舊,傲骨仍存。於是劉禹錫便寫下了《再遊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再遊之時,玄都觀已經一片荒涼。桃花已經敗了,種桃道士也已經不知去向,而我劉禹錫又回來了。詩中所表現出來的那一份灑脫、那一份得意,溢於言表。我想,他當年的政敵在讀了這首詩以後,一定是氣憤極了,卻又無言以對。從這兩首詩中,我們不僅能體會出詩歌的藝術魅力,也更能體會出詩人構思時的巧妙安排。
一首絕句,總共二十八個字,卻可以包含這麽多的內容和這麽深刻的內涵,沒有巧妙的構思是做不到的。
同樣,七言絕句的高手王昌齡和杜牧也有這樣精美的典範之作。杜牧的《赤壁》和《過華清宮》我們已經分析過了,下麵來看王昌齡的《長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一個年老的宮女一大清早就起來打掃院子,然後又拿著一把扇子沒事閑溜達。讀者讀到這裏恐怕不知道作者寫這些要表現什麽。但後麵兩句交代了寫作的真實意圖。原來這是一個過去得寵,現在已經失寵的老宮女。早起掃院子,是希望能看到從這裏路過的皇上,希望能夠找回過去的一切。但因為皇帝早朝沒有經過這裏,或者就 是經過了也根本沒有顧得上她,因而閑極無聊,把扇自娛消磨時光。扇子夏用秋藏,正合了女人年輕得寵年老失寵的特點,因此自古就是離棄的象征。時間久了,自然的生出一些怨恨來。但是她是不敢怨恨皇帝的,隻能是羨慕那從昭陽宮上飛過的烏鴉,說自己的玉顏還不及它們,烏鴉都可以承受昭陽宮上的陽光,而自己卻不能 靠近半步。日影表麵上說陽光,實際是皇帝的象征。這樣的構思可謂深邃至極。
王昌齡的另一首《閨怨》也是精妙構思的典型。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開場時的少婦是心情閑適舒暢的,她打扮的漂漂亮亮地登上自家的閣樓。翠樓二字是刻意安排的,用來顯示心情之舒暢。但因為看到了陌上的楊柳色,於是忽然怨恨起來:不應該讓丈夫去建立什麽勞什子的功業。這樣大好的光陰都虛度了,就是真的封了侯又有什麽用。初看此詩,我們也許覺得這簡直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楊 柳色與覓封侯有什麽關係?
唐宋時期,有春日踏青的習俗。年輕的少男少女結伴出遊,或者是熟悉的朋友相約踏青,是很平常的事情。年輕的少婦因為看到了楊柳色下的一對對佳偶踏青時風流親密的樣子,想到自己丈夫不在身邊,因此心生怨恨。這樣細膩的感情原來藏得如此之深,讀來令人產生極大的傷感與無奈,心情竟然格外的淒涼。
這樣的構思在古人的詩裏應該說是很多的,就是在今人的作品裏也常見。七絕如此,五絕就更是如此。我在《江南讀詩偶得》的第一篇裏曾經舉過今人作品的例子,這裏不再贅述。
同樣的,律詩作品裏這樣的例子也有,但不是很多。我以為律詩以鋪陳氣韻見長,絕句方顯構思之妙。我們舉兩個這樣的例子,帶引號的句子是構思用力的地方,請讀者自己去欣賞。
溫庭筠《過五丈原》:鐵馬雲雕久絕塵,柳陰高壓漢營春。天晴殺氣屯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下國臥龍空誤主,中原逐鹿不因人。“象床錦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
李商隱《安定城樓》: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遊。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忌宛雛竟未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