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學園

起步難,難於上青天!莫興歎,初學有樂園!
正文

近體詩 - 我的幾點總結(ZT)

(2006-07-26 09:58:43) 下一個

近體詩 - 我的幾點總結

來源: 東籬把酒香盈袖 06-07-26 09:18:59

詩歌與音韻密切相關。在古漢語中,文字的發音分為四聲:平、上、去和入聲。古人依照四聲將文字發音分為平仄兩類。平,包括上平和下平聲;仄包括上、去和入聲。在《康熙字典》裏有一首口訣是“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如以拍子長短分四聲,則平聲最長,上聲次長,去聲較短,入聲最短。唐人李益的《江南曲》:“嫁與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用今天的語言讀來,此詩無論如何說不上押韻。但是如果知道“兒”在此處發古韻平聲ni,則此詩押韻了。在現代漢語中,新四聲則是:平(陰平、陽平);仄(上聲、去聲)。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帶有地方色彩(粵語和其它南方語言)的入音字轉入了漢語新四聲中,然而有些古韻入聲字卻轉為陰或陽平,如一、八、十、國等字。隋朝時,音韻分成206款,但太過於細分而難押韻。到了南宋,劉淵將韻減為107款。以後,人們又減去1韻,流傳至今為106款韻,均納入《平水韻》一書。

古人寫詩時,不僅要注重字的意思,還很注重字的音韻。當詩的平仄發音字交替出現,並有押韻時,詩讀起來才抑揚頓挫和美。押韻,就是要在指定句子的最後一個字用相同韻母的字。近體詩用韻非常嚴謹,要求用平水韻,不允許有“出韻”的情況發生(即平仄韻相混)。平仄理論研究對於曆史,考古,語言等學科有重大的意義。當然,也有人主張用現代漢語發音來押韻(參閱《中華新韻》)。一般說來,新韻比舊韻要簡單、寬泛且容量大,對於繁榮詩歌創作有促進作用,但這並不妨礙繼續使用舊韻,這就是今不妨古。而且使用新韻,可以使用比《中華新韻》更嚴、更細的韻目,這就是寬不礙嚴

近體詩又稱為今體詩,它起源於齊、梁時代,盛行和定型於唐朝。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中有五律、七律,全詩八句。絕句有五絕、七絕,全詩四句。

律詩的八句分為四聯:第一、二句稱為首聯,第三、四句稱為頷聯,第五、六句稱為頸聯(或腹聯),第七、八句稱為尾聯。第一、三、五、七句稱為出句,第二、四、六、八句稱為對句。在律詩中,第二、四、六、八句的最後一個字是規定押韻的。五絕、五律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絕、七律首句以入韻為常見。押韻絕大多數是押平聲韻。當然,也有例外,如孟浩然的五絕《春曉》和柳宗元的五絕《江雪》均押仄韻。晚唐後,首句入韻用鄰韻(如東與冬,江與陽在古韻裏是鄰韻)常見的。近代人做詩時,有時還在其它韻腳用鄰韻。嚴格地講,必須照《平水韻》押韻,每個對句押韻不能用鄰韻,不可用非鄰韻通押,隻能一韻到底。

其次,律詩頷聯、頸聯的出句和對句要求對仗。對仗指按照字義的虛實和字音的平仄做成對偶的語句。對仗要求出句與對句詞性相對,語法結構相同,平仄相拗。對仗有數目對、顏色對、方位對等“工對”(同類對)寬對”(非同類對),杜甫詩中常有寬對。有興趣者可翻閱有關書籍和對韻譜,如《笠翁對韻》。

近體律詩和絕句都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的平仄格律去寫。下麵,僅談談七律的格式。五律句型格式,減掉七律各句前兩字即可。五絕、七絕句型格式,隻需在五律、七律格式基礎上截下首、頷聯,或頷、頸聯,或頸、尾聯,或首、尾聯,並不強調各聯對仗。詩的起收式是指詩句的格式,平起表示句第二字是平音,仄起表示句第二字是仄音,平收表示句末字是平音,仄收表示句末字是仄音。七律詩有四種常見的格式,即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和平起平收。由於七律首句多半入平韻,以平或仄起而平收二種格式多見:

(一)首句平起平收式 :
()()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 (韻)。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 (韻)。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二)首句仄起平收式 :
()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 (韻)。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韻)。

這裏,(平)、(仄)表示可用平聲字也可用仄聲字。不管是四種格式中的哪種格式,首句第一字可平可仄,而第四、七字平仄不可改動(除非遇到下麵提到的三平、三仄調情況)。對五絕、五律而言,則是第二、五字平仄不可改動。需要提到的是,七絕或七律的仄起仄收式在唐代常常是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個句型被近代學者稱為特殊平仄格式。而五絕或五律的仄起仄收式在唐代常常是平平仄平仄,如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和杜甫的《天末懷李白》,均用到此格式。

“三平調”就是句尾最後三個字都用平聲字;而三仄調就是句尾三字都用仄聲字。近代的一些學者對三平調與三仄調(簡稱“三調”)持否定態度。其實,“三調”是寫詩的一種特殊技巧,放在句尾的“三調”在強化意境方麵能起到了其它平仄句子無法替代的作用。如崔顥名詩《黃鶴樓》的頷聯“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出句末三字“不複返”是三仄調,而對句末三字“空悠悠”是三平調,這“三調”用絕了。

再談談“粘對”。“對”即是一聯之間,平仄相對。如果首句入韻,則第一聯兩句最後一字違反這一原則,由於韻腳限製,這是許可的。“粘”即平粘平、仄粘仄,指後聯第一句的第二字平仄和前聯第二句第二字平仄相同。如果不“對”,則上下聯平仄雷同;如果不“粘”,則前後兩聯平仄又雷同。這樣,“粘對”使聲調多樣化。當然,因為律詩及絕句都有固定的格式,如果嚴格按照格式去寫,就不用去考慮所謂的“粘對”的問題。

“孤平”被認為是寫近體詩的大忌。在五言平收格式“平平仄仄平”和七言平收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兩種句型中,除了韻腳的平聲字以外,句中必須保持有兩個平聲字,也就是說上述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都必須用平聲,而不能用仄聲,否則就是孤平。孤平僅對平收句有限製,對仄收句,全句僅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是孤平,頂多是“拗口句”。孤仄與孤平不同,它可視為合律。

另外,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說在近體詩中,每一句中第一、第三、第五字都是可平可仄的。但第二、第四、第六字則一定要按照格式的要求;在五言絕句或五言律詩中,這句話就變成了“一三不論、二四分明”。其實,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不能很客觀反映近體詩的格律要求和多種變化。格律詩格式被違反後,還可以平救仄,以仄救平,稱為“拗救”。李白、杜甫詩中多有此手法。“拗救”方式又分為當句救、粘句救、隔句救、多句救和對句救等等,種類繁多,有興趣者可翻閱有關書籍。初學寫近體詩的人,還是先按照規定的格式去寫為好。等練成高手後,再去了解其中的變化規則不遲。

詩歌創作,主要需要形像思維。而透過詩歌描繪的千形萬象,則是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境”。“意境”是情感(喜、怒、哀、樂)的境界。一首好詩,一定要抒發真情,以情動人,文字流暢,具有音樂感。一首好詩一定還要渲染和聯想豐富,具有強烈視覺形像感。寫詩切忌閉門索詞,它需要了解詩歌基本常識以外的其它本事,即瞬間靈感、寬廣想像力、字句錘煉、意象組合、謀篇布局、氣韻等等。博覽群書和博采眾長,如讀《千家詩》,是寫詩的重要基礎,此即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另外,習畫和唱歌也對寫詩有很大幫助。最終,還是得以寫為本,應多寫多改,不怕出錯,有錯就改,逐步提高。詩詞創作應該是以在先,在後,而不壓,且要詞必己出”(韓愈語)

至於詞,乃異曲同工,宋詞裏均用到很多唐詩妙句。關於詞的韻部,並沒有正式的規定。在科考時代詩韻是朝庭頒布的,所以近體詩一律要求押本韻。詞與科考無緣,並長期與音樂結合在一起。詞人填詞用韻隻求唱之上口,聽之順耳,韻母相同相近的字都可以通押,用韻很寬,沒有作詩那麽嚴格的要求,有時還受方言影響,韻域更寬。南宋之前沒有詞韻專書,明清兩代有不少研究詞韻的學者,根據唐宋著名詞人的押韻情況,用詩韻加以歸納分類,出了不少詞韻專著。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清人戈載的《詞林正韻》,直到現代仍作為填詞用韻的根據。《詞林正韻》把填詞可以通用的詩韻韻目合並在一起。把平上去三聲合並為十四部,入聲合並為五浚?彩?挪俊4實鈉皆蝦拓圃鮮傾?擠置韉模?實髦泄娑?囊瘓漵悶皆希?筒荒苡秘圃希還娑ㄓ秘圃係模?筒荒苡悶皆希??秘圃係納仙?腿ド?梢醞ㄑ骸S行巳ふ嚦梢栽諭?舊舷略廝未蝕勢住⒋試希?雌自?/span>(固定長短句、平仄和韻)填詞。詞比詩更易表達寬闊的意境,隻要有豐厚的寫詩基礎,填詞也就能順理成章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