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書屋

有時間看看書,打打字挺好的。
個人資料
夏維東2015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周本紀》沒有明說隻有八個諸侯方國,含糊其辭地說“師畢渡孟津,諸侯鹹會”,給人印象好像有很多諸侯,但是姬發在牧野做的軍事動員報告《牧誓》暗示了《竹書》說得沒錯,“鹹會”的諸侯真的隻有八個。假設上次在盟津“不期而至”的八百諸侯全來了,那又太滑稽了,第一個受不了的將是姬發。八百諸侯一共兵車四千乘,就是說每個諸侯國平均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據《屍子》說:“武王伐紂,魚辛諫曰:歲在北方不北征”,頗為耐人尋味。如果從周原直接進攻殷商,那是南征而不是北伐,魚辛當時為什麽不進言姬發不宜出兵?無論南征或是北伐,征伐的對象都是帝辛,沒有區別。這暗示了姬發率軍南下時,一定用的是別的借口,就像上次打著祭奠文王的旗號一樣,隨軍而來的魚辛並不知道要開戰。 等周軍從盟津向朝歌進軍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從後來發生的事來看,不是諸侯聽不懂天命,而是姬發說不出口:那是一個秘密,天大的秘密。姬發撤軍的理由不是天命,而是“天密”。 薑子牙壓根就不是個敬畏天命的人,進軍牧野之前,卜辭顯示大凶,可薑子牙依然逆天而行,周武王和他的太公望真的像聖人讚揚的那樣敬畏天命嗎?他們對天命可沒有武丁的那份孩童般的赤子之心。 不是老天告訴了姬發撤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孟津在河南,姬發大冬天裏從陝西東進渡黃河抵孟津,為什麽又原路返回?難道他在冬季大練兵,搞渡河演習嗎? 我們猜對了,姬發真的是在練兵。《周本紀》對此說得頗為詳細,姬發在位第九年,他先去畢國祭奠他爹。關於畢有兩種說法,一是指姬昌當年強行霸占的畢國,另一是指姬昌苦心經營的程邑,二者都是被姬昌打下來的臣屬國,沒啥區別,它們在國破之日,國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第七章武王“好文” 剛剛成為周室最高領導人的姬發將如何應對帝辛聲勢浩大的“大閱”?
  帝辛大閱兵的動靜或許太大了,地動山搖,當年嶢山就發生地震,所謂“嶢山崩”。嶢山在陝西,帝辛在河南,按說這是陝西發生地震,分明是姬發的凶兆才是,可後世愣是把這個天災換算到帝辛頭上,好像在玩積分遊戲。帝辛沒有學習大禹對周境實行&ldq[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姬昌在靈台自嗨的那一年,《竹書》上有句話耐人尋味:“王使膠鬲求玉於周”。王是指帝辛,玉是什麽玉?得到沒有?均不得而知。這事看來動靜不小,韓非子也知道了,他在《韓非子·喻老》裏說:“周有玉版,紂令膠鬲索之,文王不與。” 我們隻要知道玉版是個好東西就行了,它比奇珍異寶還要珍還要異。那麽帝辛有沒有得到玉版?韓非子說話有點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姬發遵父命承包營建的新都城叫鎬,所謂“西伯使世子發營鎬”。鎬京在灃河東岸,和豐京隔河相望,合稱“豐鎬”。鎬京建成之後,豐京便成為姬家宗廟所在地,相當於周室先烈博物館。鎬京作為西周的政治中心長達二百七十五年,又稱宗周,皇甫謐說:“武王自豐居鎬,諸侯宗之,是為宗周”,皇甫先生擅長誇張,不過這回他說的沒錯。從此宗周成為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小弟們的友情讚助之下,姬昌把膽敢侵周的昆夷收拾了,裏子和麵子全都找補回來了,於是姬昌又開始了一個大動作:建立新都城。 姬昌似乎有多動症,精力旺盛得無處發泄,兩年前才剛剛遷都豐邑,這又要大折騰了。普通人搬個家都覺得傷筋動骨,何況是遷都這等大事?姬昌如果沒有多動症,那就說明他眼光不行:住了兩年後,他意識到豐邑作為都城的種種不足。早幹[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姬昌發兵之前,廣發傳單:“餘聞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長老,聽獄不中,分財不均。百姓力盡,不得衣食,餘將來征之,唯為民。”,崇侯虎被塑造成一個標準的人渣形象:蔑視父親和兄長,對長輩不敬,打官司不主持公道,財務分配不均。百姓雖做牛做馬地勞碌,卻缺衣少食,我姬昌來了,乃是為了救崇國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據說這個傳單一撒,崇侯虎眾叛親離,[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第六章文王好武 犬戎是活躍在西北的遊牧部落,有人直接把犬戎當成戎狄或匈奴,也許並無大錯,學術界到現在還對匈奴沒有定論,日本學者杉山正明甚至認為匈奴不是某個民族或人種的稱呼,而是多民族的混合體。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自南北朝以後,“匈奴”一詞消失在中國史籍裏,但戎狄猶在,唐朝的邊關奏報裏經常出現“戎狄”、“犬戎”的字[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