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貢氏

沈仲章(1905-1987),排行名錫馨,筆名亞貢、亞貢氏等。沈仲章一生經曆豐富,涉足甚廣,頗具傳奇性。
個人資料
博文

沈仲章捐獻米友仁《雲山墨戲圖》(二) 沈亞明 二、“收藏” 所謂“收藏”,隻是過手。 父親得畫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先讓徐森玉等滬上老先生“驗明正身”。徐森玉見了很興奮,書畫鑒定專家謝稚柳看了,也很高興。幾位都確認無疑,這是聞名已久的米友仁親筆真跡。 《雲山墨戲圖》是長長的橫幅,卷起放在一個楠木盒子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沈仲章憶陳寅恪:對空教室講課 節選自沈亞明《眾星何曆曆:沈仲章和他的朋友們》 寅恪先生不是北京大學的教授,而是清華學校研究院的國學導師。清華後來改製為大學,北大請寅恪先生去教過兩個學期,先後開設兩門課。寅恪先生的課以難著稱,父親沈仲章生性“聞難則喜”,機會難得,自然不肯放過,兩門課都去聽了。 第一門課的名稱,父親說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沈仲章捐獻米友仁《雲山墨戲圖》(一) 沈亞明 我家有張褒獎狀,沈雁冰簽署,文字如下: 沈仲章先生以所藏古代名跡繪畫宋米友仁雲山墨戲圖卷元黃公望天池石壁圖軸各一件捐獻國家公諸人民特予褒揚此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長沈雁冰 一九五八年二月十四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蓋章) 褒獎狀載錄兩幅畫,這裏不談元代黃公望的《天池[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沈仲章說老北大的“吃” 沈亞明 父親沈仲章挺喜歡談北京大學的往事,說到過“吃”。下文從他口述筆錄和我親聞記憶中,“摳”出相關的零零星星: 父親說,住在北大宿舍的外地學生,吃飯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去校內食堂,可以按月包飯,也可以每頓現買。另一個是到校外“上館子”,邁出校園就有不少小飯館。那些館子主要就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劉天華《病中吟》另名《何適》 沈亞明 劉天華二胡曲處女作《病中吟》曾名《胡適》《安適》,知者甚眾。父親沈仲章憶中有個《何適》,似為孤證單傳{#1},卻是我的偏愛。本篇試以溯史梳“傳”,品味寓意情境,並從語言分析角度,淺探“孤證”可倚之基,《何適》可取之點。 一、溯緣 溯史梳“傳”,須先溯緣——話得從北京大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沈仲章唐山三部曲之一: 混進大學(下) 沈亞明 二、參加高考 報了名回到廠裏,父親不敢告訴任何人。因為他覺得,自己是肯定考不上的,這次隻不過偷偷演習。他每天照常上班,下班後依舊跟大家一起玩。父親年紀輕又活躍,同事關係很好,各種工餘活動都有他的份兒。 他早晨與幾個朋友跑步做操,晚上跟一大幫子單身漢或者家遠住廠的人聚會,拉胡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沈仲章唐山三部曲之一: 混進大學(上) 沈亞明
標題中“唐山”,指的是“唐山大學”。從一九二三年秋天到一九二六年夏天,父親沈仲章在那裏讀了三年書。父親對我説那段經歷時,常用簡稱“唐山”。他還介紹說,那是交通部屬下的一所大學。 粗粗瀏覽了一些資料,這所學校創建於十九世紀末,之後一再歸併、拆散、轉型,校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重刊1940年《星島日報》專欄 國語拾零 亞貢氏 在香港,萬千新青年已在練習學講正確的國語;這是抗戰巨流之下一個可喜的現象。本篇是爲幫助這些一心想學講地道北平話的學子們寫的,打算先提出若幹常用的語詞來引動興趣;借用些本地廣東話來舉例解釋,所以便“外江佬”也可以把它聊作一種方言比較來玩索而已。國語注音採用教育部公佈的“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沈仲章和冒險助他搶救居延漢簡的老百姓 沈亞明 沈仲章搶救居延漢簡,路長四千裏,時長六個月,波折跌宕。為力保萬餘枚簡牘萬無一失,父親不知傾注多少心血,遭遇多少驚險——全過程是“連續劇”。他晚年口述和我如今撰文,充其量不過“預告片”“折子戲”,或介於其間。 約1982年,沈仲章接受一個專訪。1986年初,整理者刪改[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大帽山:許地山與沈仲章 沈亞明 一九三八年初,父親沈仲章把居延漢簡救運到香港{#1}。西南聯合大學正在籌建,預定沈仲章為文學院院長助理。臨時大學來信,蔣夢麟過港也親自邀請沈仲章,速去長沙,帶領學生步行到昆明。可在同時,傅斯年連發兩個電報,要沈仲章別走,留下整理拍攝簡牘,編製監印圖冊{#2}。父親在港住了近四年,其間故事連連,有待慢慢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