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隊

一介教書匠,酷愛自家鄉;寓居多倫多,桑梓永難忘。
個人資料
博文
何漢忱日記(第16卷)生活留影(43)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十日(甲午十月十五)起五五年四月九日(乙未前三月十七)止十一月十日,十月十五,星期三,晴。今天孝義三官廟會。往年生意很大,尤其是賣牛肉的,特別多。今天隻三兩家,都不大好。所說京雜貨等,我並未見設在哪裏。一出集南口,沿途薑蒜擔子陳列兩旁,一直連到三官廟前十字路口為止。尚有兩處空地,所擺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第五章落戶界溝 自日寇盤踞兵工廠之後,不與強盜為鄰的何漢忱一家就搬出兵工廠舊址,到兵工廠西北角的白沙界溝村居住。白沙界溝曾是兵工廠籌建初期工程技術人員居住過的老地方,當地百姓與兵工廠朝夕相處幾十年產生了感情,與這些兵工廠的元老更有感情,大家喜歡何漢忱這樣的鄰居,熱情邀請他居住在自己家中。 白沙的界溝村是個名副其實的地方,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第四章終生清廉 何漢忱先生出身貧苦,少年時讀書的坎坷和幾十年生活之經曆,更使其認識到教育對民風、民智的引導、開化作用。他利用南遷兵工廠的閑置廠房和遺留物資,創設遺愛學校,極大地推動了地方文化事業的進步,為鞏縣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這種忘我辦教育的遠見卓識,不但被當時廣為稱讚,還為後世樹立了榜樣。為紀念先生的高風亮節,公元1939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第三章遺愛鄉情 兵工廠搬遷後,留下大量的閑散物資和數千間廠房,僅靠幾十名人員的看守難免顧此失彼。時間長了,原來堆放在室外的物資時有丟失,附近的村民也不斷蠶食廠房。值此抗戰的危機關頭,到底如何處理這筆龐大的遺留資產,決策頂層無暇顧及,地方政府更是無能為力。考慮到留守工作曠日持久,國家資產眼睜睜流失令人心痛,深感責任重大的何漢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第二章報效兵工 公元1914年,剛剛從帝製脫胎換骨的民國政府為了穩固政權,決定在中原腹地鞏縣興建兵工廠。為了讓新的兵工廠成為“統一兵器製造”的樣板,在舉國選拔技術人才時把測量廠基地址的任務壓在何漢忱肩上。雖然其具體表現史焉不詳,但就公元1915年的征地一事,有文章這樣記述:“當時,兵工廠籌建處根據農耕社會中農民視土地如命根子的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第一章少年有誌 十九世紀末期,在華夏延續了近三千年的封建帝製風雨飄搖,探索民族命運的各種思想春潮湧動,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等一批叱吒現代史的人物相繼降臨。 公元1884年,安徽省北部宿縣的一間低矮的茅屋中,何姓夫婦的第三個兒子誕生了。想著貧寒的家境,望著繈褓中的希望,父親命其名“朝弼”,盼望兒子將來能惜時奮進,輔佐時政。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7-12-15 15:29:25)
何漢忱故事《序》 很榮幸能為《何漢忱故事》寫序。 鞏縣兵工廠是家鄉鞏縣曆史上的巍巍豐碑,作為全國內陸唯一 的百強縣,其兵工廠的技術延伸至關重要,而何漢忱先生終其一生 奉獻鞏縣兵工廠,先是測量技術員,後任留守主任,解放時因此落 戶當地鞏縣白沙村。 說起我執筆《何漢忱故事》的經過,頗具戲劇性。我在家鄉白沙 中學教過書,做過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國化學兵器工業的始祖 ——鞏縣兵工分廠 董洪賢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國民黨政府在家鄉鞏縣又新建了一座兵工廠——鞏縣兵工分廠。 說到鞏縣兵工分廠,一定有人會說它是鞏縣兵工廠的分廠。如果這樣理解,你就犯了經驗主義。其實,鞏縣兵工分廠是建在鞏縣孝義鎮與原鞏縣兵工廠毗鄰的又一座現代化兵工廠,是不同於製造常規武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美國工程師斯普林於1934年7月7日寫給母親的一封信 石河兵工廠中國河南鞏縣1934年7月7日 親愛的媽媽: 我已經收到你5月27日和6月3日寫的信以及隨附的剪輯。最近中國和美國之間的信件郵寄周期越來越不規律了,這是因為美國西海岸的一次大罷工中斷了從美國到上海的輪船,導致信件的來往很不方便。由於工作性質的限製,我並沒有想[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廠南遷源頭活水桃李就遺愛破土 在侵略者的飛機、大炮的狂轟濫炸下,“新廠”及“老廠”再也不能正常生產,遂奉命先後南遷往抗戰的大後方。 搬遷時,主要的生產設備和物資運走了,而大部分零星物資及廠房,由原測繪技術員何漢忱任留守主任,帶領一個排留守看管。 由於當時日寇虎視眈眈,地方政局人心不穩,好長一段時間這份地產無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6]
[67]
[68]
[69]
[7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