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隊

一介教書匠,酷愛自家鄉;寓居多倫多,桑梓永難忘。
個人資料
正文

何漢忱故事(第一章 少年有誌)

(2017-12-15 15:45:13) 下一個

 

第一章  少年有誌   

 

十九世紀末期,在華夏延續了近三千年的封建帝製風雨飄搖,探索民族命運的各種思想春潮湧動,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等一批叱吒現代史的人物相繼降臨。

 

公元1884年,安徽省北部宿縣的一間低矮的茅屋中,何姓夫婦的第三個兒子誕生了。想著貧寒的家境,望著繈褓中的希望,父親命其名“朝弼”,盼望兒子將來能惜時奮進,輔佐時政。

 

幼年的何朝弼經四書五經啟蒙,立誌聖賢之學,崇尚陽明學說。公元1903年,步出私塾的何朝弼這樣表達個人誌向:“人生當亂世,欲盡匹夫之責。惟養成純正人格,庶幾自立立人,稍補社會於萬一。” 他參加過鄉考,應試過秀才,均因家庭貧困,無錢繼續,不得已終止。後來,當地興福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衲目睹朝弼品學兼優,茁苗望雨,慨然出資相助。何朝弼果然不負眾望,力拔頭籌,考入安徽正誼中學攻讀。三年的中學生涯,使朝弼確定了人生的誌向,給自己取字“漢忱”。公元1906年,何漢忱又考入德國人興辦的山東陸軍測量學校繼續深造。求學6期間,何漢忱惜時發奮,積極上進,成績經常名列前茅,深得師生好評。公元191228畢業時,測量學校的校長張彥臣恰好調任北平(現在的北京)從政,力薦何漢忱同行,被何漢忱婉言謝絕。他說:“感謝校長提攜!我對官場沉浮沒有興趣,總覺得做點實際的技術工作對國家更好。”繼而步入測繪隊伍,在北平、保定一帶從事大地測量工作。自他有了收入,就及時謝還了老衲的資助款,不斷周濟老家的一幫窮親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