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隊

一介教書匠,酷愛自家鄉;寓居多倫多,桑梓永難忘。
個人資料
博文
8.勤工儉學有滋味 現在有一種很時髦的口號,叫做“民族振興靠科技,科技發展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說明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教育在興邦強國中的重要地位。回想我國教育的發展,曆來受經費不足的困擾,我在上初中的時候就深有體會。當時的學校為了避免經費捉襟見肘的尷尬,就積極響應上級號召,經常組織我們參加因地製宜的勤工儉學勞動。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7.家庭成份苦樂嚐 毛澤東出於鞏固政權的需要,一直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而該思想體係對家庭的約束就是現在仍難以脫離的家庭階級成份,簡稱家庭成份。 毛澤東時代的家庭成份十分重要,它是你的政治出身,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甚至決定了你的終生命運。那時候,貧下中農是農村的領導階級,他們家庭的子女根正苗紅,說話辦事理直氣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6.外出參觀長見識 見到今天的莘莘學子為學習疲於奔命,就有了回憶我中學時代學習情結的強烈衝動,因為那時的學習有勞有逸,根本不成為負擔。 我所經曆的初中生活是每天正課7~8節,早讀和夜自習都由學生自由掌握,你可以讀語文,他可以背英語,可以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查漏補缺。教師偶爾才到教室轉上一圈,絕不盯在學生後麵親自“督陣”。記[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5.“跑灶”“搭夥”上初中 公元1964年,我稀裏糊塗地告別了“低標準瓜菜代”時期,幸運地擠進了每期12圓人民幣的初中生行列。學校遠在十幾華裏的地方,每天需要早起晚歸,當時稱這種求學方式叫“跑灶”。農民沒有鍾表,把握不住時間,隻好把早晨出發的號令全權交給雄雞。隻要大公雞扯起喉嚨“喔喔”一叫,我就得趕緊爬出被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4.刻骨銘心食堂飯 讓全體社員都吃食堂大鍋飯,是大躍進運動有效的配套措施之一。當時的工作組為了不給大食堂留退路,不但將家家戶戶做飯用的鍋鏟瓢勺等凡是鐵製的炊具全部收繳,就連農民燒飯取暖的火爐(農村稱煤火)也統統扒掉,將扒出的爐條、火口及通火條等一切與鐵有緣的物品統統回爐煉鐵,借以增加大辦鋼鐵運動的成果。 初到食堂就餐,習慣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3.別具一格抓教育 為適應大躍進的形勢,習慣於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農民辦起了大食堂,過上了“軍事化”生活。生產隊長三聲哨響,全體社員就要集合整齊,排隊出發。如果誰慢了,輕則掃“暮氣”,重則被“幫助”。 我所知道的掃“暮氣”是與會者席地而坐,被掃的對象則在人前垂手而立,在眾目睽睽之下,先是隊長訓,後是積極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大躍進”中小學生 在20世紀50年代的農村,上小學都在七歲之後,甚至10歲入校都不算晚,而我6歲就跨進了校門的原因,卻源於一次偶然。 孩童時,我就對自然知識很感興趣。比如見熱能發光,我就認為光與熱一定如影相隨。那時,農村小孩每逢大熱天都光屁股一絲不掛,而在黃昏涼意襲來時為留戀大人們海闊天空的交流,我常常蜷縮在做飯窯門口,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憶海拾貝 白繼周 公元1951年12月16日,我在嵩山北麓的一個小山村中降臨人世,開始了坎坷的生命曆程。 接納我的故鄉山窮水盡,座落在一個小小的盆地裏,由一條繞村而過的小河衝積而成。盡管這條滿是鵝卵石的河床常年幹涸,但還是在夏秋季風雨交加時偶爾發威,在盆地中孕育出二龍戲珠景觀令人神往。古時候,這裏盛產的白色美玉聞名遐爾,人稱白瑤。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抗日故事——回郭鎮除奸(7) 多行不義必自斃,法網難逃同類驚,故事到此收場。
楊樹灣中,倆團長代表鞏縣抗日民主政府對密探進行了短暫地審訊,驗明正身後就地槍決,將事先寫好的布告壓在屍體上。 第二天,密探被斃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回郭鎮的大街小巷,人民群眾無不拍手稱快,邵寨據點內的日偽漢奸、密探特務異常震驚。“兔死狐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抗日故事——回郭鎮除奸(6) 密探調虎離山,倉皇逃命;戰士上當受騙,包圍裸女。鬼子聞訊助戰,雙方鳴槍告別。 後院一牆之隔的廂房內,正在泄欲的“蝦米”聽到外麵有腳步聲,就預感到了末日來臨。隻見他一把推開妓女,順手把枕頭下的短槍抓在手中。妓女見他冷不丁操起了武器,就戰戰兢兢地問:“老……老總,你……你[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1]
[62]
[63]
[64]
[6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