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隊

一介教書匠,酷愛自家鄉;寓居多倫多,桑梓永難忘。
個人資料
正文

憶海拾貝(6) 外出參觀長見識

(2017-12-16 12:35:12) 下一個

 

  6. 外出參觀長見識

 

     見到今天的莘莘學子為學習疲於奔命,就有了回憶我中學時代學習情結的強烈衝動,因為那時的學習有勞有逸,根本不成為負擔。

 

    我所經曆的初中生活是每天正課7~8節,早讀和夜自習都由學生自由掌握,你可以讀語文,他可以背英語,可以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查漏補缺。教師偶爾才到教室轉上一圈,絕不盯在學生後麵親自“督陣”。記得我們作業完成後,經常玩得遊戲就是在彩色的地圖冊上找偏僻生疏的國外地名。那時的主科數學不像今天兩節連排,一節講,一節作業輔導,把上午的黃金時段據為己有,教師唯恐學生不懂,學生處處依賴教師。而是主科副科一律平等,隻給一節,教師當堂既要授業解惑,還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消化時間。如果當節完不成作業,學生就要抽機動時間彌補。在記憶中,我的代數作業大多是在中午的幹饃配涼水中完成的。

 

    說到課程設置,我們是首批改俄語為英語的學生。英語課隻講授不考試,有興趣的學生學得津津有味,而我連入門的第一冊都沒掌握,至今想起令人羞愧。這是我用終生遺憾悟出的真理——強製性學習也有其合理性。

 

    當時的學校一方麵用杜甫的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激勵我們多讀書、讀好書,積累知識,報效祖國;另一方麵也不斷利用諸如“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古訓設立靶子讓我們口誅筆伐,防止學生走個人奮鬥的白專道路,不斷地走出去請進來,采取多種形式開闊我們的視野,塑造受教育者的世界觀。我當時經曆過的有:清明節給烈士掃墓,請老紅軍、老革命到校講傳統,邀請畢業生回校傳幫帶,參觀地主康百萬、官僚劉鎮華(字雪雅)莊園,遊覽名勝北魏石窟寺。至於力所能及的勤工儉學,我們更是屢幹不鮮。

 

    我最感興趣也是最有收獲的,是外出參觀中的所見所聞。

 

    康百萬莊園、石窟寺、劉鎮華莊園,從南至北依次座落在伊洛河西北岸。我們前往參觀時,往返都要從伊洛河上乘船,這就讓我對“河”與“船”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

 

    我家鄉的河流都是季節性的。暴雨來臨時,洪水似脫韁的野馬毀堤決堰,橫衝直撞;雨過天晴,它立刻失去了桀驁不訓的威風,由濁變清後兩日內便銷聲匿跡。所以,我自小對“河”的印象就是幹涸的布滿大大小小鵝卵石的山穀,與鴨戲魚遊的潺潺流水不發生必然聯係。

 

當我真正站在伊洛河邊舉目四望,寬闊的河麵,清澈的流水,兩岸垂柳嫋娜,水底遊魚嬉戲,令人心曠神怡。掬起清涼的河水洗把臉,頓時神清氣爽,生活中許許多多的憂愁煩惱隨之悄然離去。生活被淨化,生命被升華,我驀然找到了水與生命之間的必然聯係。

 

    小時候,母親在教育我選擇職業時用舊社會的經驗告誡說,下窯(挖煤)的是埋了沒死,撐船的是死了沒埋。母親的教誨客觀上說明社會的黑暗決定了采掘業和水運業是在鬼門關上找飯吃,實際上卻讓我將船和地獄聯在一起。過伊洛河時,我第一次乘上晃悠悠的渡船,飄浮在碧綠的水麵上,穿行在藍天白雲的倒影中,猶如進入了人間仙境,船並沒有把我拖入地獄,而是幫我駛入了天堂。

 

    我曾經瀏覽過階級教育讀本《罪惡的康百萬地主莊園》,對我國5大地主莊園之一的康百萬莊園略知一二,但這畢竟是書本知識,並始終弄不清楚康百萬稱號的真正含義。經過解說員的詳細介紹,並實地參觀後才知,康家並不是從百萬這個人開始暴富,也不是家產數以百萬計,而是為討統治者歡心,被八國聯軍嚇破膽的慈禧從西安返京路過鞏縣時,向其捐白銀無數而得的綽號。

 

 

 

 

                              康百萬莊園簡介
     “康百萬”是明清以來對康應魁家族的統稱,因慈禧的封賜而名揚天下。

  康應魁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紹敬,下至十八世康庭蘭,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曆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鴻猷等十多人被稱為“康百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中期的康應魁。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利用清廷鎮壓“白蓮教”之機“盡忠發財”,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達18萬畝,財富無以數計,民間稱其為“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裏不吃別家草,人行千裏盡是康家田。”盛極一時。康百萬靠河運發財,靠土地致富,靠“貢獻”得官,多次得到皇帝賞賜,最高時官至三品,數次欽加知府銜。明、清時期,康百萬、沈萬三、阮子蘭被我國民間稱為“活財神”。民國時期,“東劉,西張,中間夾個老康”是中國三大巨富。六七十年代,河南康百萬莊園、四川劉文彩莊園、山東牟二黑莊園被稱為全國三大莊園。康百萬莊園作為三大莊園之首對外開放,轟動河南,聞名全國。

    康百萬莊園是十七、十八世紀華北平原封建堡壘式建築的代表,它用“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傳統文化選址,靠山築窯洞,臨街建樓房,瀕河築碼頭,據險壘寨牆,建成了一個各成係統、功能齊全、布局嚴謹、等級森嚴的集農、官、商為一體的大型地主莊園。它的石雕、木雕、磚雕,被譽為中原藝術的奇葩。全莊園由19部分組成,占地240餘畝。現在保持下來的主要有住宅區、棧房區、作坊區、南大院、祠堂區等十部分、33個庭院、53座樓房、97間平房、73孔窯洞,共571間,建築麵積64300平方米。19636月,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現在布展的寨上住宅區是總體展覽的一部分,主要展示康家的興衰史中的實物。             

             

 

    康家的深宅大院當時疏於管理,因年久失修而房陳屋舊油漆斑駁,但那恢弘的氣勢,集華北民居和宮廷園林藝術風格為一體的建築特點,實非“百萬富翁”莫屬。走出這象征財富、地位、身份、名望的建築群時,總感覺一張楠木雕花頂子床耗工1700多個實在太奢侈,院深、宅大、房多、光暗、擁擠不堪、多而無序,讓人不可避免地想到我國數千年封建社會的必然結局。 

 
 

         劉鎮華故居的風格與康百萬莊園迥然兩樣。劉宅有磚券石表冬暖夏涼的窯洞,有雅致爽潔寬敞明亮的房屋,有外鑲內嵌氣派非凡的高樓,無論從建築風格還是整體布局都體現著時代前進的氣息,顯示了“兄省長弟省長兄弟省長,父軍座子軍座父子軍座”官僚家庭區別於數百年幾十代在黃土窩中斂財的土地主的眼界與追求。

 

 

 

 

 


                                               

    我沿著劉宅的標誌性建築——仿重慶大廈拾級而上,地下室、客廳、舞廳、書房、臥室、浴室一應俱全,不用走廊連接而72室室室相通的建築理念令人歎為觀止,通體潔白光滑無比的舞廳讓我眼界大開。登上樓頂,近可觀伊洛清流山環水繞靜靜流淌,遠能眺黃河濁浪一瀉千裏雄渾壯闊。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母親河並領略了她那懾人心魄的力量,體味了先人從河洛匯流演化出陰陽八卦的神奇。


 

 

 河洛匯流:渾濁的黃河水與清澈的伊洛河水激情擁抱

 


 

 

 

    聞名遐爾的石窟寺就在鞏縣南河渡碼頭西北的伊洛河衝積帶與邙嶺交匯處的懸崖上。邙嶺自西向東入鞏縣後,一直以敦厚樸實的黃土塬麵目出現,但到了這個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時,偶爾露崢嶸,出現了帶有砂岩成分的懸崖。據我所知,砂岩質地鬆散,容易風化,一般不能開鑿永久性的標誌物。但1500年前的北魏統治者何以不顧客觀條件,一意孤行呢?這可能與鮮卑貴族初入中原雄心勃勃有關。人製造神,還對其頂禮膜拜,雖然能暫時愚弄老百姓,鞏固自己的政權,但也暴露了製造者的愚昧。石窟寺在20世紀60年代還無人管理。由於自身的欣賞水平有限,我們瀏覽了或齜牙咧嘴或和藹麵善或躬身屈膝或飄然若仙的雕像後便興趣全無。當地的一位長者卻很能吊人胃口,他說我們見到的石刻隻是石窟的一部分,真正有藝術價值,可與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相媲美的則是埋在地下的“帝後禮佛圖”。盡管他無能力說明該圖的稀世價值所在,我們還是圍著他刨根問底,興趣盎然。這大概就是維納斯女神的斷臂效應——遺憾美。

 

 

 

                                            在史學家眼中彌足珍貴的《帝後禮佛圖》

 

 

                      鞏縣石窟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