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長北京老妞,深愛北京,熟悉北京。
博文
早年間老北京街頭巷末的飯館姿態各異。最早比較講究的飯館稱為“飯莊子”。北京著名的就是十大堂:會賢堂聚賢堂慶和堂福壽堂聚壽堂同興堂天福堂惠豐堂。加上冷莊子:天壽堂增壽堂等而下之叫做“飯館兒”北京著名的就是八大樓:東興樓、泰豐樓、悅賓樓、慶雲樓、正陽樓、新豐樓、萬德樓和會元樓。後來又有萃華樓,致美樓,豐澤園等後起之秀。當然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大姐在北平解放後,便投筆從戎,參加四野文工團,征戰半個中國,直打到海南島。日前看到《四合院》所載本人寫的《初冬的胡同》,感觸頗多。年近八旬的她特地從三亞打過電話來,講了不少以前親曆的有趣場景,仿佛帶我又回到了兒時。整理成文,以饗對老北京民俗文化感興趣的新老朋友。清晨,出門的人凍得縮手縮腳。一聲“烤白薯——熱乎乎的!”頓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6-12-01 22:04:31)

東來順原本丁德山為自己個兒的小粥攤起的名字。1903年,也就是光緒二十九年,河北人丁德山向親戚借一輛手推車和家夥什兒,又借了幾塊錢,奔剛開張的東安市場,擺了個小粥攤兒。丁德山本是個頗有心計的人,除了張羅買賣,還留意食客的需求,生意日漸紅火。便用積下來的錢,把“攤”改成了“棚”,費勁八力地給自己的粥棚起了名字,叫“東來順粥攤&r[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6-11-30 21:55:31)
盒子菜,又稱“蘇盤”。中國民俗節日農曆二月二“龍抬頭”,老北京民俗傳統講究在這天買盒子菜,盒子裏分格碼放熏大肚、鬆仁小肚、爐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用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一起卷進一種叫“龍鱗”的春餅裏,所以也叫做“吃龍鱗”。  盒子菜是老北京時傳統吃食,由熟肉鋪或豬肉杠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16-11-29 23:06:06)
“勤行”這個名詞,已經多年沒聽人說過;“勤行”就是飯館裏跑堂兒的。  從前北平飯館子,除了灶上的手藝高、白案子花樣多而細膩外,還講究堂口伺候得周到不周到。所謂“堂口”,就是招呼客人的堂倌,也就是“勤行”。從前北平有勤行大佬趙桂山,勤行人稱他為“趙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說老北京飲食文化十分豐富,首先就是形成“文化”的“細胞”,那些大小飯莊、飯館、那些小小的店鋪、飯攤及挑挑兒、推車走街串巷的小販等,所賣食品不僅品種繁多、應有盡有,最主要的是那些食品幾乎各具特色,各有文化底蘊。其實寫絨線胡同前,這家賣油煎餃子的小飯鋪,在當時看來大概也算“最小”的行列。它位於絨線胡同西口北邊,昔日的&ldqu[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金裹銀”,即“金裹銀卷子”,它與糖三角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平民百姓改善生活的主食。在一段糧食定量供給和粗細糧按一定比例搭配的時期,人們的主食主要是米飯、饅頭、玉米麵窩頭,而打破這些單調主食的,就是人們動腦筋調和的一些主食花樣兒,其中就有“金裹銀”和糖三角。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讓我們大家,尤其是經曆過那個年代的60歲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老北京人常講:“這起名兒呀得有學問!”這話兒一點兒不假。就拿“驢打滾兒”來說吧,它本是老北京小吃“豆麵糕”的俗稱,如果直稱“豆麵糕”,人們大概隻想到這是個極普通的食品,也不會引起什麽好奇和興趣兒。但是一提起“驢打滾兒”,首先人們就對這名稱感到好奇,也就萌發了追究這名稱來曆的興趣兒。這種小吃的製做方法其實很[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6-11-22 22:24:07)

天氣越來越冷,年關也就越來越近了,說到過年(春節)就想起小時候隨大人去親朋好友家拜年的情景,使我記憶猶新的不是過年時的鞭炮,而是咱老北京的點心匣子。提起老北京的點心匣子非常讓人回味,老北京的點心匣子是長方形的盒子外邊花花綠綠的印著什麽“丹鳳朝陽”、“福祿壽”等圖案裏邊用防油紙鋪襯好把點心一塊一塊的碼好後蓋上襯紙和蓋兒點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2016-11-21 22:05:23)

老北京的冬天是很冷的,走在街麵上不大會兒就能鼻涕眼淚橫流,臉箍給生疼。但她又暖融融的,因為回到屋兒,生著熱騰騰的火爐子,窗玻璃上全是哈氣。家家點火,戶戶冒煙,太陽三竿了,街巷裏的煙都沒散去,任憑西北風呼呼的吼,爐台上烤的饅頭焦黃,白薯流出了糖油。張恨水先生在《春生屋角爐》裏這樣描寫老北京冬天和爐子:“盡管玻璃窗外,西北風作老虎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