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長北京老妞,深愛北京,熟悉北京。
正文

老北京絨線胡同西口的煎餃小鋪

(2016-11-28 22:25:54) 下一個

說老北京飲食文化十分豐富,首先就是形成“文化”的“細胞”,那些大小飯莊、飯館、那些小小的店鋪、飯攤及挑挑兒、推車走街串巷的小販等,所賣食品不僅品種繁多、應有盡有,最主要的是那些食品幾乎各具特色,各有文化底蘊。其實寫絨線胡同前,

這家賣油煎餃子的小飯鋪,在當時看來大概也算“最小”的行列。它位於絨線胡同西口北邊,昔日的“鬧市口南小街”(如今融入北京站前大街及其兩側建築中)東側。在南北走向,兩側幾乎都是飯鋪、商店的“南小街”上,這家小鋪實在不起眼。但是隻有當每天上下午,看到那小鋪前排隊買煎餃的人們時,自然會引起你的關注。要說過去北京城裏大小飯館及小販,為了賺錢生存或養家糊口,在技術和所賣食品上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招數,或幹脆就說他們有自己的“絕技”,似乎一點不過分。其經營食品的色、香、味、口感、鮮美等方麵,彼此不同而又誰也不能取代誰。但共同點是:都不愁沒人買。現在琢磨起來還理解不透。

1956年後,這小鋪就突然消失了。這小鋪大概經營者是回民,因為他們所賣的煎餃都是牛羊肉餡。三個人每天起五更睡半夜,辛勤操作,慘淡經營,求個溫飽大概不成問題。他們每天早早起床後便開始勞作,和麵、拌餡。小鋪的餃子餡隨季節時令變化而變化。但奇怪的是,小鋪那皮兒薄餡大的餃子,不管是羊肉白菜餡也好、羊肉倭瓜餡也好、羊肉西葫蘆餡也好,所有餃子煮熟後鋪子一律不賣,必須用油煎後再賣。如果有買主要求不煎,掌櫃的就會操著濃重的山東口音和氣地說:“煎,不煎不好吃!”實際上也真是怪事兒,那餡飽滿的煮熟的餃子你要是拿筷子夾起一個嚐嚐,確實感到除了鹹淡味兒外,似乎有點如同嚼蠟感覺。然而,那用油煎得表麵焦黃的煎餃,仿佛變了味道,不僅外焦裏嫩,而且那餡吃起來不知不覺地透著各種鮮香的滋味兒。不知是他們用的油特殊,還是在煎餃時我看到他們往餅鐺裏放的那粉末調料有關。他們煎餃用的餅鐺很大,似乎比煎灌腸的鐺直徑還大,足有2尺左右。據有人說,他們煎餃的油裏放有少量由薑粉、蒜粉、五香粉等調和而成的調料,每次放入的調料似乎微乎其微,但是那煎餃的師傅在操作時,不僅勤翻那些餃子,而且把每個餃子的表麵在餅鐺不同火候的部位煎,讓那些調料的味道都浸入餃子內,這大概就是那煎餃吃起來越嚼越香的原因吧。

小鋪的掌櫃和夥計總是把小小鋪子裏的各種物件清洗得幹幹淨淨。鋪子的麵積雖然隻有20平方米左右,兩間小屋,裏麵是操作間即包餃子的地方麵積大一些,外間小一些,在鋪門右邊的敞開的窗戶處放著火爐和上麵的餅鐺,火爐旁一張小桌子上放著調料罐兒和一盆油,一位師傅在火爐旁不停地煎餃子,不時地往餅鐺裏加油。別看賣的是油煎餃子,鋪子的門窗及裏麵設備卻沒有一點油汙汙的痕跡,顯得幹淨透亮。小鋪的師傅春夏秋季穿著白大褂、兩隻胳膊上套著白套袖,總是洗得很幹淨。冬季是藍大褂、藍套袖,也是幹幹淨淨的。所以你根本不用擔心衛生不好和食品不潔問題。我看他們經營那麽多年,從來沒有因吃壞肚子或食品不新鮮問題找上門吵架的客人。

這小鋪的師傅在經營過程中人性味特濃,如他們看見排隊的有老人或孕婦,就會和大家客氣地說一聲,然後讓這些人先買,從來沒有任何人反對店家這種行動。那位煎餃的師傅不僅動作麻利,而且往客人的盆、盒等裏麵盛餃子時,數量都很準確。偶爾看到盛給客人的餃子裏有一個破皮兒的,就再給補上一兩個,客人很滿意。可見那時候人與人關係的融洽和諧。

一個僅僅賣煎餃的小鋪,經營多少年來,雖不能說每天都是門庭若市,但是你每天上午10點和下午4點去買煎餃,卻幾乎沒有一回不排隊,那不斷排隊購買煎餃的人,既有附近的住戶,也有其他地方的客人。每人都稱讚那煎餃好吃、滋味獨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天南逸雄 回複 悄悄話 “絨線胡同西口北邊,昔日的“鬧市口南小街”(如今融入北京站前大街及其兩側建築中)東側? 沒搞懂怎麽跟北京站前大街東側扯上關係? 絨線胡同西口是西單南大街吧》 絨線胡同西口有個四川飯店倒是大大有名, 那裏畫有一個小胡同叫前牛肉灣
海上垂釣的貓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想起了坐著24路在狹窄的南小街穿行。
享受生活99 回複 悄悄話 親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