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長北京老妞,深愛北京,熟悉北京。
正文

老北京的“勤行”

(2016-11-29 23:06:06) 下一個

“勤行”這個名詞,已經多年沒聽人說過;“勤行”就是飯館裏跑堂兒的。
  從前北平飯館子,除了灶上的手藝高、白案子花樣多而細膩外,還講究堂口伺候得周到不周到。所謂“堂口”,就是招呼客人的堂倌,也就是“勤行”。從前北平有勤行大佬趙桂山,勤行人稱他為“趙頭兒”,後來連吃客都叫他趙頭兒了。凡是給他磕過頭的真正徒弟,教是真教,管是真管,他手下調教出來的徒弟,個個都能給老師增光露臉,拉住主顧。趙頭兒從會賢堂轉到了春華樓,連不大留心瑣事的舊王孫溥儒,都知道趙頭兒轉到春華樓,願意親自捧捧場去。趙頭兒的神通就可想而知了。
  趙頭兒不管在館子裏,或是應外燴,頭臉總是刮得鋥光瓦亮,冬夏總是半長不短的藍布大褂、白布襪子、青皂鞋,三九天外加一件黑市布麵老羊皮的大坎肩。不但他如此打扮,他教出來的徒弟穿著打扮,也跟他像一個模子摳出來的。勤行最注意訓練說話,語氣要不亢不卑,自然要順著客人的話茬兒說,有些事辦不到,該駁的也得駁回,不過要有分寸,免得客人不高興;同時駁了客人,還要讓客人滿懷高興。
  據說早年有位致仕的大官,帶著小孫子下小館,小家夥一胡嚕,把細瓷的湯匙摔碎了一隻,結果把湯匙列在賬單上。老先生一發火,不動聲色讓堂倌再拿十二把湯匙來,一一摔碎,讓堂倌再拿。堂倌一看情形不對,隻好請掌櫃出來打圓場。千不是、萬不是說好話,才把這件事了結。從此各大飯莊飯館有個默契,凡是客人不小心傷損了匙碟,不得列賠,好像現在台灣各飯館依然照舊奉行呢!
  有些性子急的客人,剛點完菜坐下就催菜,這種客人是不懂吃的外行,最難伺候,這就要看會說話的堂倌來對付了。他幾句話能把客人說得舒舒服服火氣全消。他說:“火候不到家,不能給您端上來,情願來晚了換您兩句罵,也不能端上不好吃讓您生氣,您稍微等一等這就來。”您聽聽這話說得多綿軟得體。
  有的飯座吃菜喜歡挑毛病,批評灶上手藝太差,他們也有一套說詞,他說:“您府上大師傅吃過見過,我們這兒的灶上的,怎麽說也沒法子跟您相比,不過在這一帶大小飯館來說,我們的大師傅,也算是數一數二的了。”這種一捧兩抬舉的話,不知他們怎麽想得出的。有的客人喜歡說:“你們現在的菜,不如從前,越做越回去啦。”他們的答詞更妙:“各位老爺們口味越吃越高,各位要是常來多給指點指點,就不會這個樣子了。您老要不來照顧,可就真要回去啦。”
  有時客人嫌口重了,堂倌馬上接過來說:“一人一個口味,這位吃著口重,也許那位還嫌口輕呢!這個菜鹹了,馬上關照灶上來個口輕一點的。”有的不落坎的客人還要問:“算不算錢?”堂倌趕忙回答:“那是櫃上外敬,哪能算錢,不過吃著鹹淡合適,就是算錢,您不也是高興嗎?”有時候客人嫌魚不新鮮、蝦仁糟爛會責問堂倌,你們條貨是怎麽預備的?堂倌回答,今天魚蝦雖然剩點新鮮貨,可是沒能搶到手。客人一定問:“那是為什麽呢?”堂倌說:“一則到貨太稀,二則您府上大師傅手疾眼快先給買走啦。”客人當著別位客人固然臉上有光彩,堂倌這一恭維,也就把這件事給搪塞過去啦!
  主人請的客人一誇這家飯館菜可做得真不錯,樣樣都對胃口,堂倌就答茬兒說:“您這不是誇讚我們,您這是恭維請客的主人。我們這兒的菜,如果不合您幾位的口味,也不會請您幾位到這兒來賞光。”您看他們說的話,既含蓄又有禮貌,而且輕鬆幽默,該駁人的地方照駁不誤,可是不惱人。他們這套外交辭令,比起資深的外交官來,也未遑多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