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空法師:禪修開示(二十)四、七覺支(bojjhagga)複次,諸比丘!比丘安住於法,隨觀諸法、即依七覺支觀察諸法。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法,依七覺支觀察諸法?七覺支又稱七覺分、七菩提分、七等覺支,是七種資助覺悟,助成涅槃的要素,有如眼目之能見物,智慧能善抉擇,多修習菩提分能增長智慧,助成解脫。佛陀曾舉轉輪聖王出世之時,會有七寶現於世間,而如[
閱讀全文]
性空法師:禪修開示(十九)三、十二處(Ayatana)在此,諸比丘!比丘了知眼根,了知色塵,了知緣此二者生起之結縛。了知未生之結縛生起,了知已生之結縛壞滅,了知已壞滅之結縛,於未來不再生起。比丘了知耳根,了知聲塵,了知緣此二者生起之結縛。了知未生之結縛生起,了知已生之結縛壞滅,了知已壞滅之結縛,於未來不再生起。比丘了知鼻根,了知香塵,了知緣[
閱讀全文]
性空法師:禪修開示(十八)二、五取蘊(PancaUpadAnakkhanda)在此,諸比丘!比丘了知:此是色,此是色之生起,此是色之壞滅。此是受,此是受之生起,此是受之壞滅。此是想,此是想之生起,此是想之壞滅。此是行,此是行之生起,此是行之壞滅。此是識,此是識之生起,此是識之壞滅。「蘊」,就是「聚」的意思。在一個蘊裡麵有不同樣的法聚合在一起。五蘊是指構成身[
閱讀全文]
性空法師:禪修開示(十七)法念處Dhammanupassana法念處分別而說指五蘊中除身、受、識外的想、行蘊;不分別說是指一切有為法、無為法,涅槃也是屬於法念處。所以一切法的了解,有為法、無為法的了解,都是包括在法念處的修行裡。有法念處,才能使四念處的修行成為解脫的法門,若法念處的修行成就,則解脫成就。法念處的內容分為五蓋、五取蘊、內外六處、七覺支、[
閱讀全文]
性空法師:禪修開示(十六)心念處cittanupassana一、前言:心事難測心念的活動與身、受相牽連,一切的煩惱,都以六門為媒介,均以觸受與覺受為取捨,逢苦則憂、遇樂即喜;喜則生起貪心,憂便生起瞋惱心。有時心境不苦不樂,似無貪瞋,事實上是迷糊於所緣,不明事理,即是愚癡。因此心的內容,包含所有的受,也具足了貪、瞋、癡的全部。心刹那變化,當然是無常的,[
閱讀全文]
性空法師:禪修開示(十五)三、受是緣起法感受如何生起?靠依處、所緣、觸,生起受。什麽是依處(Vatthu)?在五蘊界(pancavokara)裡,名法隻能在有依處色時生起,受蘊必須依靠心所依處色而生起。心所依處色並不能單獨生起,一組組地出現為色聚。如當所緣接觸眼門,有分產生波動,有分被截斷,眼門心路過程生起,受是遍一切心所,所有的心路過程生起的時候,受一[
閱讀全文]
性空法師:禪修開示(十四)三、受是緣起法感受如何生起?靠依處、所緣、觸,生起受。什麽是依處(Vatthu)?在五蘊界(pancavokara)裡,名法隻能在有依處色時生起,受蘊必須依靠心所依處色而生起。心所依處色並不能單獨生起,一組組地出現為色聚。如當所緣接觸眼門,有分產生波動,有分被截斷,眼門心路過程生起,受是遍一切心所,所有的心路過程生起的時候,受一[
閱讀全文]
性空法師:禪修開示(十三)二、六種感受感受有愛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正經曆有愛染的樂受;感受有愛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正經曆有愛染的苦受;感受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正經曆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感受無愛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正經曆無愛染的樂受;感受無愛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正經曆無愛染的苦受;感受無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正經曆無[
閱讀全文]
性空法師:禪修開示(十二)受念處Vendanaanupassana修觀的過程有色法與名法兩種業處,修色業處、名業處才能夠實踐見道、修道,實現解脫的過程。許多經典中,佛陀教導色業處的禪修法門後,以五蘊中的受蘊來教導名法的禪修法門。平常佛陀說明先修色業處再修名業處,先修身念處再修受念處。不過也有例外,如《長阿含經》1中,佛陀為天人們說法,因為天人們的受很明顯[
閱讀全文]
性空法師:禪修開示(十一)七、總結至此,已經介紹了身念處的十四種修行方法,即:(一)安般念;(二)四威儀;(三)正知(四)不淨觀;(五)四界分別觀;(六~十四)觀墓園九相。每一種方法配合法念處的修習,觀五蘊及其因緣的無常、苦、無我,都可以成為解脫的法門。大家也要了解:身念處並不是隻有觀身或色法而已;身念處注重觀照色法,但隻有觀照色法[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