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性空法師:禪修開示(二十)

(2021-11-13 16:35:19) 下一個

性空法師:禪修開示(二十)

 

四、七覺支(bojjhagga)

複次,諸比丘!比丘安住於法,隨觀諸法、即依七覺支觀察諸法。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法,依七覺支觀察諸法?

七覺支又稱七覺分、七菩提分、七等覺支,是七種資助覺悟,助成涅槃的要素,有如眼目之能見物,智慧能善抉擇,多修習菩提分能增長智慧,助成解脫。佛陀曾舉轉輪聖王出世之時,會有七寶現於世間,而如來出世則有七覺支現於世間,來強調其尊貴殊勝18;亦曾訓誨教誡不修習七覺支者為「愚癡啞羊」,由此可見七覺支的重要。七覺支隻有在證得阿羅漢道時才能圓滿。

(一)念覺支

於此,諸比丘!比丘有念覺支時,了知:我有念覺支;無念覺支時,了知:我無念覺支。了知未生起的念覺支生起,已生起之念覺支增長圓滿。

在此,「念」特別是指憶念四念處,即包括憶念五蘊、十二處等觀禪的目標。時時對目標如理的作意,能幫助未生起的念覺支生起,培育已生起的念覺支增長圓滿。注釋書說明四種方法能令念覺支生起:

(一)具備正知的念,念不能單獨起觀照的作用,必須與正知配合;

(二)遠離內心迷惑不具正念者;

(三)親近有正念的人;

(四)傾向於培育正念,即持續不斷的憶念禪修業處;如此念覺支就能生起。

(二)擇法覺支

比丘有擇法覺支時,了知:我有擇法覺支;無擇法覺支時,了知:我無擇法覺支。了知未生起的擇法支生起,已生起之擇法覺支增長圓滿。

「擇」是分析、抉擇;「法」是五對善與不善法,即:善法與不善法、無可指責與當受指責之法、應修行與不應修行之法、高尚與卑劣之法、清淨與邪惡之法。擇法菩提分,如何生起?它生起,因為對於善法、不善法有如理作意;若不了解善法、不善法,沒有如理作意,擇法菩提分就不會生起。

注釋書提到七種能令擇法覺支生起的方法:

(一)提出有關蘊、處、界、緣起等問題,必須懂得法才能擇法,如法地修行。

(二)清淨依處,清淨身體、環境,清淨的依處生起的心與心所多數是清淨的。當燈蕊、燈油及容器肮髒時,燈光就晦暗;燈蕊、燈油及容器清淨時,燈光就明亮。智慧也是如此,於不淨的內在與外在環境中,所產生的心、心所多數是不淨的;清淨的環境裡生起的智慧,多數是清淨的。

(三)平衡五根,信、精進、念、定、慧五根平衡;當任何一根太強時,其餘諸根便無法執行作用。念根適用於所有情況,就像所有的調味都須要鹽,因為念可以保護心,使心不會因為過強的信、精進或慧而陷於掉舉,也不會由於過強的定而陷於怠惰。

(四)遠離愚癡的人;遠離不了解蘊、處、界、緣起等分別的人。

(五)親近智者;與了解蘊、處、界、緣起等分別的人相處。修行要成就需要多方麵因緣配合,生活中所接觸的人、事、物,都有可能影響我們的心境。對於初學者,親近智者、善知識尤其重要,親近對我們修行有幫助、能夠提攜指導我們修學的人,有助於覺支的培育與增長。

(六)思惟蘊、處、界、緣起等之間的差別。

(七)傾向於培育擇法覺支,修行者在行、住、坐、臥一切時中,持續不斷的專注於業處,令心傾向於擇法覺支。

(三)精進覺支

比丘有精進覺支時,了知:我有精進覺支;無精進覺支時,了知:我無精進覺支。了知未生起的精進覺支生起,已生起之精進覺支增長圓滿。

精進覺支,如何生起?時常如理的作意致力界、精勤界、不斷精勤界三層次的精進,能幫助未生起的精進生起,以及培育、增長與圓滿已生起的精進菩提分。注釋書中提到十一種培育精進菩提分的方法:

(一)思惟惡道的危險,思惟惡道的危險與苦迫,能令人生起悚懼心而精進。

(二)了解精進的利益,出世道果隻有透過精進才能證得,佛陀是最好的榜樣。

(三)思惟所行之道,我所行道是離苦得樂出世之道,此道非是懈怠者所能走的。

(四)恭敬缽食,享用缽食是為了履行沙門的任務與脫離生死輪迴,唯有精進行道,完成目標。

(五)思惟遺產的殊勝,佛陀留下豐富的遺產,惟有精進者能繼承這些遺產。

(六)思惟導師的偉大;

(七)思惟傳承的殊勝;

(八)思惟同修的偉大;

(九)遠離怠惰之人;

(十)與精進者相處;

(十一)傾向於培育精進菩提分。

(四)喜覺支

比丘有喜覺支時,了知:我有喜覺支;無喜覺支時,了知:我無喜覺支。了知未生起的喜覺支生起,已生起之喜覺支增長圓滿。

喜覺支,它如何生起?因為有如理作意關於能讓我們感到法喜的法,像善報。有十一種能令喜菩提分生起的法:(一)至(七)是佛、法、僧、戒、捨、天、寂止隨念19;(八)遠離粗野的人;(九)與斯文的人相處;(十)省思能激發信心的經文;(十一)傾向於培育喜覺支。

(五)輕安覺支

比丘有輕安覺支時,了知:我有輕安覺支;無輕安覺支時,了知:我無輕安覺支。了知未生起的輕安覺支生起,已生起之輕安覺支

增長圓滿。

輕安覺支,如何生起?因為有如理的作意關於身心輕安的法。在每一個善心裡都有身輕安及心輕安兩個心所,但它的明顯程度,與相應的定與慧有關。在禪那心裡,由於定力強,輕安也變得很強;在觀禪階段,由於智慧甚強,輕安也變得很強;因此修習止觀能培育輕安覺支。

有七種能令輕安覺支生起的方法:

(一)食用適合的食物;

(二)適宜的氣候;

(三)舒適的姿勢;

(四)中道的言論;

(五)遠離煩躁之人;

(六)與平靜的人相處;

(七)傾向於培育輕安覺支。

(六)定覺支

比丘有定覺支時,了知:我有定覺支;無定覺支時,了知:我無定覺支。了知未生起的定覺支生起,已生起之定覺支增長圓滿。

定覺支,有平靜、專注、不散亂的特相,它如何生起?因為有如理的作意關於定的法,例如持續不斷的專注於禪修業處。定有刹那定、近行定、安止定,不論何種定都須學習、實修、保持。

有十一種方法能令定覺支生起:

(一)清淨依處;(二)平衡五根;(三)善於取業處之相;(四)在必要時策勵心;(五)在必要時抑製心;(六)在必要時喜悅心;(七)在必要時中立地旁觀心;(八)遠離心不專一的人;(九)與心專一的人相處;(十)思惟安止與解脫;(十一)傾向於培育定覺支。

(七)捨覺支

比丘有捨覺支時,了知:我有捨覺支;無捨覺支時,了知:我無捨覺支。了知未生起的捨覺支生起,已生起之捨覺支增長圓滿。

捨覺支,捨是對眾生、對事物、對修法等不執著的態度。不執著的態度是透過思惟業力果報的自然法則及無我本質來達到;通過思惟有為法的短暫無常性、生滅的逼迫性與無有不變的擁有者,即能培養不執著的態度,生起捨菩提分。順便提醒:不執著是放下,不是放棄;是看透,不是看破。努力的達成目標,而能有不執著的心,不斷放下,不斷提昇。修行中,有捨菩提分、有平等心、不執著,心保持平衡狀態,才能不斷進步。

要了解作意引導心朝向目標,如理作意善心出現;不如理作意,不善心出現。若無如理的作意,七覺支不能生起。因此,覺的智慧是靠如理的作意,不斷的如理作意是不斷的覺,有念、定、慧引導作意,可以連續不斷在覺法中。所以解脫的關鍵在時時如理作意,連續不斷在覺法中,便能解脫。

、安止定,不論何種定都須學習、實修、保持。

有十一種方法能令定覺支生起:

(一)清淨依處;(二)平衡五根;(三)善於取業處之相;(四)在必要時策勵心;(五)在必要時抑製心;(六)在必要時喜悅心;(七)在必要時中立地旁觀心;(八)遠離心不專一的人;(九)與心專一的人相處;(十)思惟安止與解脫;(十一)傾向於培育定覺支。

(七)捨覺支

比丘有捨覺支時,了知:我有捨覺支;無捨覺支時,了知:我無捨覺支。了知未生起的捨覺支生起,已生起之捨覺支增長圓滿。

捨覺支,捨是對眾生、對事物、對修法等不執著的態度。不執著的態度是透過思惟業力果報的自然法則及無我本質來達到;通過思惟有為法的短暫無常性、生滅的逼迫性與無有不變的擁有者,即能培養不執著的態度,生起捨菩提分。順便提醒:不執著是放下,不是放棄;是看透,不是看破。努力的達成目標,而能有不執著的心,不斷放下,不斷提昇。修行中,有捨菩提分、有平等心、不執著,心保持平衡狀態,才能不斷進步。

要了解作意引導心朝向目標,如理作意善心出現;不如理作意,不善心出現。若無如理的作意,七覺支不能生起。因此,覺的智慧是靠如理的作意,不斷的如理作意是不斷的覺,有念、定、慧引導作意,可以連續不斷在覺法中。所以解脫的關鍵在時時如理作意,連續不斷在覺法中,便能解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