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性空法師:禪修開示(十三)

(2021-11-13 16:28:46) 下一個

性空法師:禪修開示(十三)

 

二、六種感受

感受有愛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正經曆有愛染的樂受;

感受有愛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正經曆有愛染的苦受;

感受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正經曆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

感受無愛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正經曆無愛染的樂受;

感受無愛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正經曆無愛染的苦受;

感受無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正經曆無愛染的不苦不樂受。

佛陀依受的三分法將受分別有愛染的受與無愛染的受,共有六種感受。什麽是有愛染(samisa)的感受、無愛染(niramisa)的感受?

依照注釋書的詮釋,有愛染的受,是執著於「六種居家生活」(chagehasita)的覺受,即為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所染著的受,意指執著在五欲,歡喜五欲的受稱為「有愛染受」、「世俗受」。不執著五欲的受稱為「無愛染受」、「非世俗受」。

“Ama”,在梵文、巴利文叫「肉」、「生肉」。在古代印度,是用肉作錢來交易,印度人養牛,早期是用肉作錢,牛或肉就是他們的財富,要計算家裡的財富是算家裡有多少牛、有多少肉。“samisam vedanam”意思是有肉的受、有輪迴基礎在裡麵的受、有隨眠的受、有愛染的受,亦即受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所束縛的受。依受的三分法,一般人感到樂受、感到快樂,這個快樂與貪欲、隨眠、煩惱相應,稱為「有愛染的受」。例如當見到自己的兒子、妻子、金錢時,生起快樂的感受,即是「有愛染的樂受」。當兒子死亡,錢財失去時,痛苦難過的感受,即是「有愛染的苦受」。有時看見兒子、妻子、金錢時,內心生起中性的感受,此即「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這些受會構成解脫的障礙,不應培育、發展。

“Niramisam vedanam”是出離受、非世俗的受、無染著的受,是沒有靠五欲的受。何謂出離(nekkhamma)?

巴利聖典提到五種出離:(一)一切善法,由於一切善法是從不善法或煩惱中脫離;

(二)出家,從在家生活中超脫出來;

(三)禪定,脫離欲界,至上二界中;

(四)觀智,能隨分斷煩惱,所以也是出離;

(五)涅槃,脫離生死輪迴。

因此,由於善法、出家生活、修習止觀與涅槃這些所緣的關係,有時會生起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這些是沒有愛染的受,修行者當了知、培育。佛陀在《帝釋所問經》、《雜阿含經》說明,若我們感到樂受時,善法在心中增長,此種樂受要喜歡、要修,作為修行的基礎。如修習止、觀的樂受,此種無執著的樂受,能夠領導我們的心朝向涅槃。在Meghanydia sutta2或Bahuvedanniya sutta3說明,愈高層次的定所生起的樂受愈微妙。因此修行者要徹底了解受念處的修行,應該修習禪定,愈高層次的禪定能夠體驗到愈微細的樂受。若能體驗更微細的樂受,就能夠放下較粗的樂受,觀受的無常性,不執著微細樂受,才能經驗最微妙的涅槃之樂。

何謂有染著的苦受、在家苦受?意指苦受與瞋、隨眠相應。一般人會拒絕它,不接受它,想要遠離它,因為記得與五欲有關的樂受,因此不能接受苦受。若此人喜歡有染著苦受,那麽沒辦法修行受念處,修行者要捨離它,不要讓它阻礙我們的修行。

修行者要習慣何種苦受?要習慣沒有瞋、隨眠的苦受,沒有染著的苦受。此種苦受要多修、多喜歡,才能夠入受念處的法門。

何謂沒有染著的苦受、出離苦受?是思惟無常苦迫的受。不斷的思惟無常的苦迫,修行者才能夠感到解脫的需要,能培養決心歡喜修行,朝向解脫。

例如摩訶屍婆長老(MahAsiva)的例子,長老是十八個分派的導師,能夠背誦三藏及注釋,並且教導教理與禪修,經過他指導而證悟阿羅漢的弟子有好幾萬人。有一天,一位已證悟阿羅漢的弟子來勸長老修行。長老生起了悚懼心,心想:我已經成就那麽多人證悟阿羅漢,生命無常,我也應精進修行,證悟阿羅漢。因此,不告而別的進入森林中修行。

當雨安居開始,他下定決心要在雨安居之前證悟阿羅漢。雖然很精進修行,但仍不能證悟阿羅漢,所以在安居結束的月圓日,他傷心的哭了。

然後他再下定決心,在來年的安居結束前證悟阿羅漢。他持續修行了三十年,每年安居結束的月圓日,都為了未能證悟阿羅漢而痛哭。

在第三十年安居結束的月圓日,他也像以前一樣為了未能證悟阿羅漢而痛哭。因為受到樹神的激勵,他思惟無常的苦迫,精進的修行止觀,漸漸的他的修行變得強而有力,就逐一證悟四道四果。當屍婆長老痛哭時他感到苦受,這種是沒有愛染的苦受,應當培育,使它成為修習止觀的助緣。

不苦不樂受也有兩種:一是有染著、在家的不苦不樂受,不應該培育的受;一是沒有染著的不苦不樂受、出離的不苦不樂受,應該培育、應該喜歡的受。

什麽是有染著的、在家不苦不樂受?這個受是與無明、隨眠相應。不苦不樂受於普通的人不太明顯,稱為模糊所緣,會感到昏沉、無聊。注釋書以獵人獵鹿作譬喻說明如何了解不苦不樂受。獵鹿人追逐鹿,用弓箭獵鹿。他不一定看到鹿,有時觀察鹿奔跑所留下的足跡,經過有大石頭或岩石的地方,獵人巡視石頭的周圍,若有鹿的足跡,便知道鹿經過這裡,就繼續朝這個方向去追鹿。

同樣的,樂受、苦受的生起很明顯,就如泥地上的蹄印一樣;運用推理的方法觀照不苦不樂受,就好比透過推理了解鹿跑過岩石一樣。若沒有明顯的樂受或是苦受,感覺不明顯,看不清鹿的蹤跡,即是不苦不樂受。

嬪@譬喻說明如何了解不苦不樂受。獵鹿人追逐鹿,用弓箭獵鹿。他不一定看到鹿,有時觀察鹿奔跑所留下的足跡,經過有大石頭或岩石的地方,獵人巡視石頭的周圍,若有鹿的足跡,便知道鹿經過這裡,就繼續朝這個方向去追鹿。

同樣的,樂受、苦受的生起很明顯,就如泥地上的蹄印一樣;運用推理的方法觀照不苦不樂受,就好比透過推理了解鹿跑過岩石一樣。若沒有明顯的樂受或是苦受,感覺不明顯,看不清鹿的蹤跡,即是不苦不樂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