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722)
2021 (379)
2022 (254)
性空法師:禪修開示(十二)
受念處 Vendanaanupassana
修觀的過程有色法與名法兩種業處,修色業處、名業處才能夠實踐見道、修道,實現解脫的過程。許多經典中,佛陀教導色業處的禪修法門後,以五蘊中的受蘊來教導名法的禪修法門。平常佛陀說明先修色業處再修名業處,先修身念處再修受念處。不過也有例外,如《長阿含經》1 中,佛陀為天人們說法,因為天人們的受很明顯,佛陀就直接教導受念處,不說身念處。
一、比丘如何了知受?
諸比丘!比丘經驗樂受時,了知:我經驗樂受;經驗苦受時,了知:我經驗苦受;經驗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經驗不苦不樂受。
樂受(sukkha)指身、心快樂的感受。若以三受分別時,樂受包括身與心,若是用於五受時,身體的快樂稱為「樂」(sukkha),心理的快樂稱為「喜」(somanassa)。苦受(dukkha)也一樣,以三受分類時,指身心的苦受(dukkha);分別五受時,身苦稱為「苦」(dukkha),心苦稱為「憂」(domanassa)。
比丘的了知和一般人有何不同?像小嬰兒依偎在母親的懷裡,喝著奶時,也知道正經曆快樂的感受。比丘的了知與嬰兒的了知不同,比丘以智慧觀察感受,能去除眾生存在的錯誤見解,能去除眾生想,了知:「受」無常、苦、無我的本質,它是無常生滅的,沒有不變的「受」存在,也沒有真實存在的我、你、眾生、男人、女人。如此了知既是禪修法門,也是培育念處的方法。如果隻知道樂受是樂受,不算受念處的
修行,隻是一般人的感覺而已!
注釋書以三個問題來解釋比丘的了知:(一)誰在感受?沒有眾生或人在感受。(二)感受是誰的?不是任何眾生或任何人的。(三)為什麽有感受產生?感受透過因緣而生起。如透過眼根、色塵和觸生起,可意、誘人的所緣生起樂受,不可意、可厭的所緣生起苦受。因此,比丘了知受是某些可意的、可厭的所緣被身心領納後生起,是緣生緣滅的,沒有一個我在創造感受、領納感受。經中說「我經驗、我領納」,是以世俗的表達方式來說明,所緣被身心領納後體驗到感受。
注釋書以一個很好的故事說明,在斯裏蘭卡的莊嚴山寺(Cittauiapabbata),有一位長老生病了,身體非常疼痛,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的呻吟。
他的弟子問他:「長老!您那裡痛?」長老說:「並沒有一個特別的疼痛點,由於有所緣、有觸,執取色、受等特定目標,才會有疼痛的感覺。」長老快死的時候,弟子再來問他:「長老!怎麽樣?」長老說:「沒有人,隻有觸,隻有地、水、火、風。」那時,長老已經瀕臨死亡,傷痛到極點,卻能完全放鬆,正念思惟,照見究竟名、色法,及其生起因緣為無常、苦、無我,實現阿羅漢果位,得四無礙解智,然後般涅槃。
修習受念處,應以長老為榜樣。隻是樂受時知道樂受,苦受時知道苦受,不算修習受念處,了知受的生滅無常,才算是受念處的修行。當各種感受生起時,即能當下覺知,保持正念、明覺,覺知快樂的感受生起了,消失了;痛苦的感受生起了,消失了;不苦不樂的感受生起了,消失了。當覺知快樂的感受時,不能感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感受苦受時,不能覺知樂受,及不苦不樂受。因為在一個心識刹那中,不能有兩個心同時生起,不同的感受不斷的轉換、變化。了解這個道理,才能愈來愈清楚受的無常、受的有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