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722)
2021 (379)
2022 (254)
性空法師:禪修開示(十九)
三、十二處(Ayatana)
在此,諸比丘!比丘了知眼根,了知色塵,了知緣此二者生起之結縛。了知未生之結縛生起,了知已生之結縛壞滅,了知已壞滅之結縛,於未來不再生起。
比丘了知耳根,了知聲塵,了知緣此二者生起之結縛。了知未生之結縛生起,了知已生之結縛壞滅,了知已壞滅之結縛,於未來不再生起。
比丘了知鼻根,了知香塵,了知緣此二者生起之結縛。了知未生之結縛生起,了知已生之結縛壞滅,了知已壞滅之結縛,於未來不再生起。
比丘了知舌根,了知味塵,了知緣此二者生起之結縛。了知未生之結縛生起,了知已生之結縛壞滅,了知已壞滅之結縛,於未來不再生起。
比丘了知身根,了知觸塵,了知緣此二者生起之結縛。了知未生之結縛生起,了知已生之結縛壞滅,了知已壞滅之結縛,於未來不再生起。
比丘了知意根,了知法塵,了知緣此二者生起之結縛。了知未生之結縛生起,了知已生之結縛壞滅,了知已壞滅之結縛,於未來不再生起。
法念處的修行是靠「觸」的了解,有「觸」才有五蓋、五蘊、十二處。
「觸」,就是內處、外處互相碰觸,好像二根木頭互相摩擦,產生熱、火花。因此「根」(內處)、「所緣」(外處)互相碰觸,產生身心的種種現象,有「觸」才會生起所有的法。「觸」的了解,是法了解的基礎,有「觸」才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聖諦、十二緣起。
內處是指身心接觸境界的門,即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意門。我們的身心透過六門與外處(外境)接觸,每一門有它相對應的外境,即眼與色、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觸、意與法等。
一般所稱的「眼」在《阿毗達摩論》裡稱為溷合眼(sasambhAra-cakkhu),是各種不同色法的組合,其中一種是眼淨色(cakkhu pasada),它是位於視網膜裡的淨色,對光與顏色敏感,作為眼識的依處與門。其特相是準備讓色所緣撞擊的四大種之淨(透明性),或緣生於色愛(欲看顏色的緣)的業生四大種之淨;作用是取色所緣為目標;現起是眼識的依處,它的近因是四大,同樣一粒色聚裡的四大。耳淨色(sota pasada)位於耳洞裡,它是對聲音敏感的淨色,以及作為耳識的依處色與門。鼻淨色(gahana pasada)位於鼻孔,對氣味敏感。舌淨色(jivaha pasada)散佈於舌頭上,對味道敏感。身淨色(kaya pasada) 散佈於全身,對觸覺敏感12。
內、外處是有為法,是生滅變化,因緣和合而起作用,非人為的努力,亦非創作。因眼與色等不會如此思惟:「我們和合,令識生起;我們不和合,令識不生起。」眼與色等和合之時,眼識等生起,緣生緣滅,生起之前無所從來,壞滅之後亦無所去。生起之前無有自性,變化消滅後,完全破壞了自性,唯有在生滅的中間,與緣和合而起作用。我們對於它們完全沒有自在,由於緣起,它們出現13。因此佛在《雜阿含經》中說,我們不能說它們是存在或不存在,十二處的經驗不是靠我們的努力,不是被我們所創造的,我們不能決定要不要這個色、這個眼。
眼根是內處,本來沒有好色、不好色的分別;外處是五根所緣的外境,它們欺騙我們,讓我們分別好色、不好色;好聲、不好聲。眼根等內六處如無人的村落,色等外六處如搶劫村落的強盜,因它們有害於內六處,讓我們無法了解經驗的真相。《雜阿含經》:「諸比丘!眼為可意不可意色所害。」14亦應視內六處如六種動物15;視外六處如動物們的活動境界16。外處真的是害我們的真凶嗎?它們是無辜的代罪者,眾生被密集概念所迷惑,無法看清內、外處的真實相,因此於內、外處相接觸時,生起「欲染」;真正造成煩惱的罪魁禍首,不在於眼、耳、鼻、舌、身、意等內處,亦不在色、聲、香、味、觸、法等外處,而在於內處與外處相接觸時,內心所生起的「欲染」,如繩結束縛我們,此才是我們真正的「結縛」。如此應以所見而知抉擇,思惟內、外處為修行的法門。《相應部.處相應》:「眼非諸色之結縛,諸色非眼之結縛,兩者為緣所生之欲染,才是結縛。」17 「了知緣此二者生起之結縛」,結縛(samyojana)即結、煩惱、不善法,煩惱束縛身心,使我們不得自在解脫。
煩惱的分別有很多種,注釋書裡提到十結如何在取色所緣為目標時生起。若能明白此點,也就能了解十結如何在其他塵境中生起。所以,在此隻解釋十結如何取色所緣為目標而生起。
(一)欲貪結(kAmarAga samyojana):取著於呈現於根門的可意塵境,生起欲貪結。
(二)瞋結(paTigha samyojana):對不可喜、不可意的色,感到不快或生氣,瞋結生起。
(三)我慢結(mAna samyojana) :自傲自滿,心想:「隻有我能做」我慢結生起。
(四)見結(diTThi samyojana) :見色,思惟它是常、樂、我、淨,見結生起。
(五)疑結(vicikicchA samyojana):當懷疑色是否是有情,或我的實質時,疑結生起。
(六)戒禁結(silabbataparAmAsa samyojana): 如學狗、學牛等,以為如此修習,未來可以得到善果,戒禁結生起。
(七)有貪結(bhavarAga samyojana):由於有福報的生命很好,欲求有福報的生命,有貪結生起。
(八)嫉妒結(issA samyojana):不能隨喜他人的成就;又嫉妒的想:「他有什麽了不起,隻是運氣好而已!」嫉妒結生起。
(九)慳結(macchariya samyojana):不想與他人分享所得,凡事吝嗇行事,於是慳結生起。
(十)無明結(avijjA samyojana):無明結與一切有漏法俱生,每當上述的結生起時,無明結亦隨之生起。
十結不能單獨生起,必須與相應的心與心所一同生起。從知道眼、知道色,再者了解結縛依於眼、色二者而生起,乃至本來未生的結縛生起了,了知已生起的結縛滅除了,已滅除的結縛於未來不會生起。十結像火一樣燒我們,讓我們不得自在。如何離開這些結?通過如理作意與止觀的修習,能夠逐漸捨離十結。當修習止禪時,不論是安般念或不淨觀,專注於所緣時,十結暫時不能生起。當通過專注似相而安住於安止定一、二小時或更久,該安止定能暫時滅除十結。再者,若作意顏色為無常、苦、無我、不淨修習觀禪時,由於是如理作意,速行心中生起善法,此善法暫時滅除十結。若不斷的修習,達到見道,證悟須陀洹道,就能滅盡見結、疑結、戒禁取結、嫉妒結、慳結,實現須陀洹果。斯陀含道滅盡粗的欲貪與瞋恨,實現斯陀含果。阿那含道滅盡細的欲貪與瞋恨二結,證得阿那含果。最後阿漢道滅盡我慢、有貪與無明三結,證得四果阿羅漢,完全捨斷十結。證得聖道後,應該檢查自己心中,緣取六塵時,還有什麽不善法會生起與什麽不善法已被聖道根除。若能如此知見,就是了知已被滅除的結,於未來不再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