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啊撲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幾本"紅皮書",原散落在書架四處,某日覺得它們紅得有點寥落,就取下來聚堆兒讀一讀。書好壞參半,由插的紙條可見喜好程度。較喜歡左邊那本馮內古特的《五號屠場》,中間幾本感覺還好,右邊那本《傻瓜之光》,嗬嗬,不讀也罷。 * 因上麵有奧康納的作品,於是找來手頭所有的書奧康納的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陳子善《不日記三集》 很喜歡陳子善的這個係列,讀完《不日記一集》後,期待二集,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整理之前讀的畢樹棠《螺君日記》,甚喜歡某有一天的日記,如一篇散文,有趣的地方甚有趣,感人的地方頗感人。整篇貼圖上來。 羅振玉書法有"小米稀飯之意味";鄭孝胥有"西貢大米幹飯"之氣派;康有為其字"使人有雞毛蒜皮之感";梁任公作品"仿佛菜市上的胡蘿卜攤";"葉譽虎之字好像徐娘半老,個個都患腰痛,有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詩經》裏著名的蒹葭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讀來似纏綿悱惻,似相思情詩。
《詩經消息》一書,對此句有個有趣的解釋。俞樾,聞一多研究得出,"伊人"該是叫"伊人"的小島。這樣原句大意是:一大早出門踏春,打算去伊人島瞧瞧,聽說島在河的另一邊。河邊蘆葦已綠,晨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9-01-28 10:12:06)

原準備學陶淵明了,“閑靜少言,不慕名利”;讀書也是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忘食”卻不至於,倒是基本上能做到”每有會意,轉眼就忘。”當然,這樣也就更沒時間扯淡和臆想了。
忘了是誰說的了,說人的意識有正反兩麵,像蕩秋千一樣,在魔鬼和天使之間蕩來蕩去。我的意識也不例外,一會兒蕩在魔鬼,一會兒蕩在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最近看到有關《洛麗塔》的爭論,蔣方舟認為納博科夫是要讓讀者看到一個戀童癖是如何巧言令色地為自己辯護的,她說:“納博科夫在小說中悄悄設下了一道考驗,而90%以上的專業讀者都沒有通過”雲雲。 蔣可從道德層麵解讀《洛麗塔》,這沒有什麽,但要說納寫《洛麗塔》有道德意圖,似可商榷。 速查一書,見下圖,簡單駁之。 對《洛麗塔》的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去年一月某個下午,我出去拍片了,對我來說,這該算是幾年一遇了吧。不知為什麽突然來了拍片子的興趣,也不知當年為什麽突然對拍片漸漸失去興趣,也許是因為這個,也許是由於那個,或許是因為這個和那個,搞不清楚了。不過,最近發現隨著年歲增長,過去的事情似乎越來越清晰了,而未來反而越來越狹窄,越來越模糊了,腦子裏也就總想著盡量放大現在的這一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9)

埃柯《樹敵》 如序裏所說,本書原命名《偶談集》,所謂"偶談"即作者原本無意創作,而應他人要求就某一話題撰寫的發言或文稿。 其中有一篇"《尤利西斯》:我們的惦念"匯集了一些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各種報刊雜誌對《尤利西斯》的批評,言辭非常辛辣。且不論評論觀點正確與否,讀來卻挺有趣。 ——"這部《尤利西斯》談不上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達蒙·加爾格特《在一個陌生的房間》 達蒙,號稱日後將取代納丁·戈迪默和庫切的又一位南非作家。 不熟悉,頭一次讀他的作品。小說以"記憶"為主題,講述三段旅行故事,或者說是由三段旅行而衍生的人生故事。主人公與作者同名,也叫達蒙,讀者不免覺得小說有自傳意味。然而作者死不承認說,"我的寫作方式是回憶,而'回憶就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馬丁·瓦爾澤《第十三章》
2012年這本書出版時,瓦爾澤85歲。到今年,瓦爾澤91歲了,可謂德國文壇常青樹。
小說為書信體敘事形式。一個已婚男在一個晚會遇到一位四十多歲已婚女,對其一見鍾情。兩星期後寫情書給女的,沒想到女的竟回了信。於是逐漸開始了書信往來,你來我往,互述情愫,男的情愫要多些,女的嘮叨瑣事多些。兩人一直保持書信交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