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啊撲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吃著吃著就老了

(2025-01-03 12:03:49) 下一個

 

吃百家飯,行千裏路,等同於讀萬卷書。

——陳曉卿

 

節日裏吃吃喝喝,東一家西一家地聚。吃飽喝足之餘,讀點有關吃的書,卻也不錯,一解悶,二消食,至少精神上也不餓著。這幾天讀陳曉卿《吃著吃著就老了》和汪曾祺《人間至味》,大快朵頤。之前讀過梁實秋《雅舍談吃》,不太記得寫的啥了,隻記得梁實秋文筆挺好。有時感覺文字似有提味功能,在優美文字的籠罩下,食物似顯得更加活色生香。

*

《人間至味》汪曾祺,北嶽文藝出版社,2021年6月,1版2印 (2020年1月,1版1印)

這本書是談美食的一部經典了。談吃談人談事,文字樸素優美,讀來甚是享受。

汪曾祺寫到豌豆頭有這麽一段:

豌豆的嫩頭,我的家鄉叫豌豆頭,但將“豌”字讀成 “安”。雲南叫豌豆尖, 四川叫豌豆顛。我的家鄉一般都是油鹽炒食。雲南、四川加在湯麵上麵, 叫作 “飄” 或 “青”。不要加豌豆苗,叫“免飄”;“多青重紅”則是多要豌豆苗和辣椒。吃毛肚火鍋, 在涮了各種葷料後, 濃湯中推進一大盤豌豆顛,美不可言。

這段文字也美不可言。雲南、四川真是有調調的地方,尤其四川叫豌豆頭為“豌豆顛”甚妙,豌豆頭在豌豆秧上隨風顛顛顫顫的姿態盡出。湯麵上加豌豆苗曰“飄”曰“青”更是妙不可言,仿佛幾句詩經飄在上麵。

書裏談吃諸篇,有幾篇提到西南聯大時期的吃食,有種“零嘴”挺有意思。

聯大的女同學吃胡蘿卜成風。這是因為女同學也窮, 而且饞。昆明的胡蘿卜也很好吃。昆明的胡蘿卜是淺黃色的, 長至一尺以上, 脆嫩多汁而有甜味, 胡蘿卜味兒也不是很重。胡蘿卜有胡蘿卜素, 含維生素C, 對身體有益,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知道是誰提出, 胡蘿卜還含有微量的砒, 吃了可以駐顏。這一來, 女同學吃胡蘿卜的就更多了。她們常常一把一把地買來吃。一把有十多根。她們一 邊談著克裏斯蒂娜·羅塞蒂的詩、布朗底的小說, 一邊咯吱咯吱地咬胡蘿卜。

胡蘿卜當零食,可見當時生活的艱苦,不過現在看來倒是非常健康,屬減肥佳品哈。又搜了搜克裏斯蒂娜·羅塞蒂和布朗底, 都沒讀過,大概當時流行,時過境遷,現在沒什麽人讀了。

還有一種食物因西南聯大而得名:

摩登粑粑。摩登粑粑即烤發麵餅, 不過是用鬆毛(馬尾鬆的針葉)烤的, 有一種鬆針的香味。這種麵餅隻有鳳翥街一家現烤現賣。西南聯大的女生很愛吃。昆明人叫女大學生為“摩登”, 這種麵餅也就被叫成“摩登粑粑”, 而且成了正式的名稱。前幾年我到昆明,提起這種粑粑,昆明人說: 現在還有,不過不在鳳翥街了, 搬到另外一條街上去了, 還叫作“摩登粑粑”。

 

鳳翥街是昆明著名的所在,不少有關西南聯大的書都提到此街,以後若有機會去昆明,此街值得一探。

汪曾祺在文章裏也提到不少有關吃的書,如《板橋家書》《隨園食單》《野菜譜》《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武林舊事》等等,一一錄下,以備將來購讀。順便提一句,汪曾祺對袁枚不太喜歡,袁枚雖寫《隨園食單》,但食譜都是聽來的,自己並不會做菜,不像汪曾祺自己就是家常菜大廚,還曾自創“塞餡回鍋油條”——即油條裏塞餡再油炸,據說比炸春卷好吃。汪曾祺還請過聶華苓和她丈夫在自家吃“大煮幹絲”,聶華苓“吃得淋漓盡致,最後端起碗來把剩餘的湯汁都喝了。” 可見汪曾祺廚藝非同一般。聶華苓去年去世了,享年99歲,算是長壽的女作家了。

 

*

 

《吃著吃著就老了》陳曉卿,文匯出版社,2024年1月,1版2印,當月1版1印的,貌似該書銷路不錯。

該書文字幽默,笑談中談吃,快樂加倍,讀來過癮。

書裏談到各種吃食,有蠶豆醬、缸帖子(燒餅)、朝鮮冷麵、安徽蕭縣的伏羊湯、北京的鹵煮和爆肚、廈門的土筍凍、疍家的曹蝦、重慶小麵中的豌雜麵、銀川的泡饃、雲南的小鍋米線等等,都是些尋常食物平民美食,不是山珍海味。陳曉卿拍《風味人間》美食探索紀錄片也多關注平民美食而非高大上的食物。原因如何? 他是這麽說的,“比如宮廷菜、官府菜、鹽商菜。對這些菜的品種我很尊重但一直沒有心思去研究。說得極致一點,我不是對菜不感興趣, 而是對官府、商人不感興趣。” 又說,“在本質上, 我永遠沒有辦法離開街邊小店的氣氛,我依然覺得美食的終極目的,是讓人在進食過程中感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幸福。這種幸福感是非常主觀的, 吃家常菜得到的滿足感, 吃燕鮑翅並不一定能得到。”

書中不僅談美食,還談到許多人和事。相對美食,陳曉卿似乎更在意的是與什麽人一起吃飯,如他介紹自己時常說:“我姓陳,吃人陳”。陳曉卿朋友眾多,這裏提幾個有趣的飯局:與羅永浩吃朝鮮農家菜,“羅老師舀起一瓢脊骨湯,慢慢喝了下去, 鏡片後麵的眼睛也隨之眯了起來,特文學,不由得讓人聯想到那 ‘一灣淺淺的海峽’般的鄉愁”;與鄭淵潔吃飯,鄭老師一邊慷慨陳詞“吃主食這件事情,絕對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糟粕。”一邊“毫無戒備地把麵前一盤白鬆露意麵,吃得連渣都不剩。”;與《讀庫》老六吃飯,不管人到沒到齊,老六常率先舉杯:“人終於到齊了”,若又有人來,老六又說,“這回人終於到齊了“,於是“人終於到齊了”成了老六名言……如此種種,此不一一。

文字上,不得不提一下陳曉卿的所謂舌尖體,如下段:

缸貼子也有油酥燒餅沒有的工藝環節, 這就 是烘烤之前, 打燒餅的, 會在生麵上用刷子輕輕掃上一些糖漿水, 再敷上幾粒芝麻。糖水和麵遇熱, 散發出炙烤的香氣, 這就是一百年前法國化學家發現的非酶褐變反應, 也叫美拉德效應, 它能刺激享用者大腦分泌多巴胺, 產生快樂的感覺。在我後來製作 的美食紀錄片裏, 美拉德這個詞被反複地提起, 烤鴨、燒豬, 凡是靠熱輻射製作的食物, 幾乎都存在著美拉德效應。

一時想起十年前仿舌尖體碼的文: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34058/201406/2079.html

或是遙遠的敬意,或是對糖水而繁複的舌尖體不太感冒吧。

 

整本書讀下來,還是最喜歡陳曉卿的幽默文筆,此單舉一例:

從上個月開始,我晚餐不再吃主食。

這是受我周圍朋友的蠱惑。上海的沈宏非老師和北京的小寬老師從年初就開始戒斷碳水, 而且表現出了很強的意誌力。寬總吃炸醬麵, 隻吃炸醬, 沈爺過端午節隻吃粽葉……他們的成果非常顯著, 據傳基本瘦了十公斤左右。沈爺的兩頰開始出現胡歌般冷峻的棱角, 寬總見人就卷起褲腿兒: “看看看看, 鎖骨都呼之欲出了。”

讀來令人捧腹。如烘烤的食物,幽默的文字似也能產生“美拉德效應“。

 

*

與陳曉卿“吃著吃著就老了”幾乎同步,我也” “讀著讀著就老了”,陳曉卿1965年生,比我早吃了幾年早讀了幾年。常言不服老不行,我卻又發現有時不服 “看著老”也不行。 去年回國,一日打出租車,司機沒事閑聊,開口就問:“師傅您退休幾年啦?”我懵圈而無語,腦子空了片刻……接著腦子裏浮現另一次回國時和妹妹逛街,偶遇妹妹的同學,她客氣地對妹妹說:“你爸看起來挺年輕呀。“嗬嗬,真是沒有辦法,不服不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