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創

雅酷原創 名博

“八炯”被通緝——中國式長臂管轄的荒誕與反噬

雅酷原創 (2025-11-17 13:12:00) 評論 (2)
11 13 日,福建泉州公安的一紙通告,把一個原本局限在台灣網絡圈的年輕 YouTuber——溫子渝,也就是網名八炯,硬生生推上了全球政治關注的舞台。八炯之前在台灣年輕族群間確實有名,但以全球通緝的方式衝上熱搜,這待遇恐怕連他本人都沒料到——畢竟,一個做政治評論影片的 1994 年生小夥子,被當成危害國家安全的台獨打手,這劇情放在影視劇裏都嫌誇張。

八炯最早的視頻內容不過是拍美食、拍旅遊,手持自拍棒跑遍台灣夜市,把花蓮的米粉湯吹得天花亂墜。那時的八炯,頂多算個熱愛家鄉的小夥子,完全談不上政治敏感。

轉折大概發生在 2018 年之後。他開始在頻道上談中國大陸的社會問題、政治事件,以及中共對台統戰工作。他的視頻中臥底調查解析輿論操作等元素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與另一名網紅閩南狼合作後,兩人逐漸形成一對反共組合,在中文圈具有獨特的批判風格。

但無論他觀點再尖銳,有一點很清楚:八炯從未宣傳暴力建國,也未鼓吹台灣要立即宣布獨立。他的論述,無非就是站在台灣主體意識、自由主義立場,對中國威權體製提出批評;再加上一些揭露統戰手段的內容,大多屬於民主國家中再正常不過的政治評論。



可在中國大陸的語境中,隻要你不認同官方論述,就可能被定義成:煽動分裂國家;攻擊國家政策;製造兩岸對立;台獨勢力的重要幫凶;數量驚人、擴張力十足的罪名,就這樣輕輕鬆鬆扣了上來。

荒誕不在於法律條文,而在於其邏輯:溫子渝是台灣公民,他的影片絕大多數是在台灣拍攝,在 YouTube、社交平台發布。中國大陸既不是平台所在地,也無權管轄台灣公民在國外言論。

官方說他攻擊中國、煽動分裂,於是大陸警方就自認可以直接發通緝?那美國網民批評中國,大陸也能發通緝?那歐洲學者說西藏問題,大陸也能追捕?那全世界媒體報道新疆,就要一個個全球追殺?如果這邏輯成立,全球 70 億人恐怕都得排隊接受中國公安的跨國審查。這就是為什麽許多法律學者斬釘截鐵地說:這不是執法,這是政治姿態。

中國刑法第 103 條的煽動分裂國家罪,本就廣受人權團體批評,因為它可以把任何政治意見解釋成犯罪行為——特別是當這意見不被允許時。溫子渝的視頻主要內容是批評中共、揭露統戰模式、分析社會問題、強調台灣應守護民主製度。這是政治表達,放在任何民主國家都天經地義。

但在威權體製下,批評政府攻擊國家之間沒有界線。當執法機關自己決定什麽是煽動,什麽是分裂,什麽是言論自由的邊界,那麽結論永遠不會有懸念:隻要你不聽話,就是違法。

大陸官方強調:依法追捕台獨分子。問題是:溫子渝到底哪裏台獨了?他支持台灣主體意識、支持民主製度,這是許多台灣年輕人的共識;他沒有主張獨立建國的行動方案,沒有組織,沒有暴力,沒有政治活動。

再退一萬步講——即便他真的支持台獨,那也是一種政治立場,一種理念選擇。理念本身在民主社會中沒有罪。如果連想法都要治罪,那治的就不是人,而是靈魂。

這次通緝事件,是中國大陸近年來對台灣言論領域進行跨境壓製的又一次升級。邏輯非常簡單:你在台灣說不喜歡我,我就要抓你。這套邏輯不僅荒謬,更反映出一種深刻的不安全感。

一個 YouTuber 能讓國家主權受威脅?一個年輕網紅能讓 14 億人的國家失去穩定?一個批評視頻能動搖中國的統一大業?這不是信心,這是脆弱。而越是脆弱,越要用強硬包裝。越是心虛,越要靠抓捕言論來顯得強大

中國政府這次跨海通緝的最大問題,不是邏輯漏洞,也不是法律爭議,而是它產生了一個極其戲劇性的傳播效果:它讓溫子渝瞬間成了全球媒體追捧的對象。沒有比被一個大國政府點名通緝更具新聞價值的事情了。

這等同於給他做了全球性的免費廣告。過去一個月八炯靠努力增長的訂閱數,不如大陸政府幫他增長的速度快。連台灣許多以前不看政治影片的人,也因為這起事件第一次認識了八炯。中國政府本想壓製;結果卻成功促成了擴大影響力的效果。這堪稱政治傳播學裏的經典反例——“禁止效果產生倍增傳播。央視的批判式報道,效果好到像是替他做了一支高預算的宣傳片。

為什麽中國必須把言論犯視為威脅?表麵上看,是因為溫子渝煽動分裂。但真實原因卻更簡單:他揭穿了中共不想被討論的東西。台灣人聽得懂他講的統戰故事;台灣年輕人被他的影片教育了如何識別認知戰;他讓台灣人重新認識新聞來源、媒體操控、資訊戰術;他把大陸一些灰色宣傳方式公開拆解。這對中國來說,比台獨口號更危險。因為台獨喊不成威脅,但識破宣傳體係,才是威權體製最害怕的事情。於是,這種不按劇本演出的自由表達者,就成了威權結構的安全風險

通緝之後,兩岸情緒的惡化反而更嚴重。有人以為這次通緝可以威懾台獨,結果恰恰相反。對台灣民眾來說,這事件清楚呈現:中國不容忍記者、網紅、普通人在台灣發表意見;中國認為台灣人不該擁有獨立的政治表達權;中國願意把台灣青年視為犯罪對象;中國會把不同意見視為分裂國家,這比任何文宣都更加強化台灣社會拒統情緒。

如果北京的目標是讓台灣更靠近統一,那這操作就像往已經滾燙的鐵板上再倒一壺油。效果隻有一個:台灣更疏離、更緊張、更反感。

溫子渝事件不是一場單純的意見爭議。它是兩岸政治結構差異的直觀縮影:一邊是言論自由,是多元聲音,是可以諷刺總統的社會;一邊是不能批評政府,不能懷疑權威,不能表達不同意見的體製。八炯的問題不在於他說了什麽,而在於他敢說;中國的問題不在於他煽動了什麽,而在於它不能容忍。真正暴露的不是台灣網紅的危險,而是一個政權麵對言論自由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