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幕,讓我想起了上周在百盛看到的景象,這是一家已經決定退場的“硬扛失敗者”。
那天我沿著複興門內大街走向金融大街,路過百盛 —— 一個曾經聽說過的名字,卻從來沒進去逛過的老商場。這次恰好路過,我心裏一動:進去看看吧,也算補上一個遲到的第一次。
剛走到門口,一位男子突然走過來搭話:“您要賣消費卡嗎?” 我聽後愣了一下。他接著說:“百盛要關了,全北京都知道。”
原來,這家陪伴北京三十一年的老牌百貨,真的要說再見了。
複興門百盛開業於1994年,那時候叫“洋氣”的地方不多。電扶梯寬敞明亮,品牌比別的商場多得多;店員製服筆挺、服務利落;夏天一進門,空調夾著化妝品香味撲麵而來,讓人忍不住直呼一句:“挺體麵!”
對很多北京人來說,百盛是:
- 第一次買“貴點”的衣服
- 第一次試高檔化妝品
- 第一次帶家裏人來“逛個好地方”
- 第一次覺得原來生活可以這麽講究
那時候,如果有人隨口說一句:“周末去百盛逛逛?”語氣裏都會帶著點悄悄的驕傲。
三十一年後走進今天的百盛,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 中庭空得能聽到回音
- 一層樓隻有三三兩兩的人
- 空氣感覺不流通,味道不好,昔日昂貴的香水味已散盡,隻剩一絲滯悶。
- 留守的品牌也提不起精神,都在打折
- 看到站在門口的兩個店員在聊天
為什麽年輕人不再進來了?原因簡單得不能再簡單:
- 買東西上網更快
- 新式商場更好玩
- 大家不再需要純粹“賣貨”的百貨公司
- 一杯設計感咖啡
- 一個小展
- 一頓網紅餐
- 幾張能發朋友圈的照片
- 體驗一種生活方式
這不是百盛的錯,這是時代的選擇。
百盛關店,不是偶然,是必然
官方給出的理由很坦誠:
- 客流減少
- 成本上升
- 租約到期
- 轉型壓力巨大
一個曾經輝煌的商業地標,最終走向撤櫃、打折、清場 —— 像極了故事裏“英雄遲暮”的那一幕。
對北京人來說,這是一種心酸的時代感
年輕人可能覺得:關了就關了唄。可對五六十歲的北京人來說,百盛關門像是在說:哎,又一個時代過去了。
你會突然意識到:
- 曾經帶你來這裏買新衣的人,也許已經不在了
- 一家人在周末吹空調、隨便走走的下午,再也回不去了
- 北京從商場稀缺的年代,跑進了選擇過剩的年代
- 那些你以為永遠不會消失的地方,一個個在淡出
百盛的原址,未來肯定會迎來新的規劃:咖啡、餐飲、運動、展覽、文化空間……
一切都會變得更年輕、更時髦、更潮流。
城市不會停,舊的退場,新的登場,劇本永遠如此。而當一個多月後,那塊曾經璀璨的招牌徹底熄滅,你也會突然明白:那些以為永遠不會變的日常,不過是時代流沙裏悄然崩塌的沙堡。
百盛關門,是北京商業史上一個時代的句點。如果你年底前路過,不妨進去最後逛一圈,買件小東西留個念想。這不僅僅是對一家店的告別,更是對那個愛逛街、愛熱鬧、對生活充滿期待的自己,輕輕地說一句:謝謝你,曾經那麽認真地生活過。
百盛(Parkson)


站在立交橋上,可以看到百盛

中華世紀壇附近的免費公園



照片中央的建築,是中華世紀壇最具代表性的建築 。照的是側麵




全部照片均為原創
全部照片沒有經過加工處理,原汁原味
注:百盛(Parkson) 是一家總部在中國廣州的零售企業,成立於1994年。它主打中高端百貨零售,主要城市有北京、上海、廣州等。百盛最初由新加坡上市公司百盛集團(Parkson Holdings) 投資開業,後來逐漸在中國擴張,成為當年頗具影響力的百貨連鎖品牌。
百盛的特點:
-
以傳統百貨模式為主,賣服裝、化妝品、家居用品等
-
麵向中產及追求品質的消費群體
-
曾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核心商圈擁有地標性門店
資料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