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我的青年(四)我在山溝裏(1-2)
我在工地又等待了一段時間,何師傅終於來了,大約與約好的時間推遲了一個星期。我知道這是他愛人病重的緣故,否則他絕對不會推遲的。因為我與他不多的接觸中,他是個責任心極強的人。他告訴我他的愛人已經轉到了大連一家專科醫院治療了,由他女兒照顧著。我雖然在大連市呆過幾年,但我對大連市的醫院一無所知,但我相信他選擇的醫院是最好的,並希望他的愛人能很快的好起來。我們商量了一些工作以後,我們又一次去北京、上海等地進行了一次更深入的調研工作。在我們再次回到山溝時,工地上的基礎建設有了很大的進展。
山溝裏的三通一平(通水、電、交通和平地)工程已經結束,再也聽不到四處放炮的轟隆聲。隻看到挖土機、推土機不住地發著很有節奏的轟鳴聲在不知疲倦的辛勤工作著;運載土方的載重汽車猶如幾個忠誠的搬運工不停地忙著來回運送著土方。
工地上成立了指揮部,海軍裝備部派來一位魏校官擔任工地總指揮,還有隨同一起來的一些軍代表,我們的周廠長擔任副總指揮,王書記擔任工地黨委書記。當時沒有現代化的通訊設備,三位領導都親臨工地現場,與工地上各施工負責人商討、研究,協調解決問題。在整個山溝的每一個角落裏都留下了他們的足印。
負責廠區規劃設計單位—上海第九設計院也派員來到了工地現場,他們居住和工作在他們自己帶來的簡易房子裏,白天他們一直在施工現場指導工程施工。建築施工單位的大批人馬也已在山溝裏認為合適的地方按營紮寨(他們都住在他們的簡易房子裏)。一下子山溝裏增加了許多的人,使原來比較荒蕪,寂靜的山溝一下子變得熱鬧了起來。
在6大車間(分別為鉚焊車間、機加工車間、總裝車間、機修工具車間、鑄造車間、鍛造車間)及變電房的地基上,建築施工人員已經用毛竹搭建了手腳架(當時還沒有用鋼管手腳架),運輸建築材料的車輛在廠區的水泥路上來回奔馳著;攪拌機發出的低沉的響聲時時被其他來回車輛發出的喇叭聲所淹沒。帶著安全帽的施工人員在手腳架上忙碌地工作著……。整個工地沉浸在一片繁忙的景象之中。
我們的辦公大樓已經建成,正處於裝修階段,我們在草棚辦公室裏又呆了一個多星期以後,與其他的科室及外單位設計人員都搬進了辦公大樓。辦公樓的一切的設施都是嶄新的,首次在嶄新的辦公室裏辦公感到特別的舒適,方便。那個時候的建築業還沒有那麽多的各種塗料,房子的四周的牆壁都是用紙筋石灰粉刷,然後再在其表麵粉刷數遍石灰水,幹了以後牆壁顯得的分外潔白。辦公室裏聞不到甲醛之類的有毒氣體的味道,隻有淡淡的石灰的清香。
這時老廠又來了一批三線建設人員,他們以後當然都是我們廠的中流砥柱,其中有兩位老技術人員是來我們技術科的,雖然以前我們在老廠相互都不認識,但今後我們將朝夕相處在一起成為同事,自然是十分高興的一件事。沒有幾天我們彼此都熟悉了,一位是六三年大連工學院機械專業畢業的叫宋士霖,延用大連時的習慣稱呼都叫他宋師傅;另一位是六二年武漢水運學院船體結構專業畢業的叫餘祖文,同樣叫他餘師傅。當時,由於“文革”十幾年來沒有搞過技術職稱評定,所以即使六十年代初畢業的大學生至今還都是技術員職稱。不過當時即使是工程師,也都以師傅稱呼他們,這樣倒使彼此之間都並不感到為難。但在我看來他們都是我的前輩,我從心底裏十分的敬重他們。
人事科又從上海招來了在上海江南造船廠代培過的一批新工人,他們都將成為我廠的骨幹力量。當然他們都是上海人,他們要比我年輕許多,但因為是老鄉的緣故,我們之間顯得比較親近些,接觸時可以用家鄉語言交流覺得很親切又方便。我的普通話是在大連造船廠工作時才開始學著講的,所以講的不怎麽地道,講話時還含有濃濃的鄉音,總覺得講上海話比較方便。
後來又從當地招來了許多學徒工,他們都是縣城裏的中學生。但由於“文革”的緣故,他們實際的文化水平才小學。但不久他們也將成為我們廠的生力軍。
組織部門又從南京炮兵工程學院,哈軍工,哈工大招來了數十名六九,七零屆大學生,這些都是名校出來的學生,盡管他們由於“文革”沒有把學業完成就走上工作崗位,但他們有著比較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在工作實踐中同樣可以成為各種優秀人才。在這短短的時間裏,工地一下子增加了數百人,他們都是年輕人,給這山溝裏增添了不少的生氣和活力。
這些大學生分配於各個科室,我們技術科也分來了十來位大學生。何科長認為我們以後從事隻是一個單一的產品—水下導彈發射筒的製造,增加十來個大學生技術力量應該是足夠的了。何科長根據當時的需要,又把我們分成了兩個組,分別由宋師傅和餘師傅擔任組長。兩位組長都要我去他那兒,弄的我有些左右為難,最終還是根據何科長的意見我去了餘師傅那個組。因為那個組比較偏重搞綱領產品的核心部分。另一組偏重於搞產品的輔件部分,還承擔一些廠裏的非標設備的設計、製造。從我的心裏倒很想去另外一個組,覺得我們主要偏重於產品工藝和一些簡單的工裝(複雜一些的基本上都是訂購的,當時就是把它看的那麽神秘。),且產品單一,以後這些工藝成熟了就會覺得很無趣。而一些非標設備倒是全新的東西,倒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當時我確實很有上進心,希望通過幹學到更多的東西。但總得要服從大局的需要,況且我已經跟著何科長進行了許多的調研和考察工作。
整個工地確實正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之中,確實也很鼓舞人心。各大廠房紛紛都建了起來(包括設備基礎),正在用大平板載重汽車把從十二個國家進口的大型設備陸續運進了工地,特地為外國專家建造的招待所(當時還不太時興叫賓館)也已經建成,隨著設備的進場,陸續有外國專家進駐工地指導設備的安裝,調試工作。因為當時我國還是社會主義陣營中的一員,進口的設備大都是東歐國家中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譬如捷克等。也有一些友好發達的國家,譬如瑞典、日本等國。主要的焊接設備來自瑞典;大型液壓三芯輥設備來自於日本;各種大型的機加工設備都來自於捷克。
所有這些進口設備都是由當時六機部所屬的專業安裝單位來安裝的,他們在這些設備未達到工地之前,他們的技術人員早就根據我們所提供的設備有關資料,精心編製了設備安裝方案,設計、製造了有關的工藝裝備。安裝時他們隻要按編製好的安裝工藝向安裝人員進行進行指導既可以了。但譬如瑞典焊接機組、日本大型三芯輥和捷克捷克的某些大型設備都是在外國專家指導下安裝、調試的。由於這是一項軍工建設項目,各單位都特別的重視,各單位之間的配合,銜接都十分的默契,單位之間從來沒有相互推諉,而是齊心協力把整個工程搞好,提前完成。所以,工程進程非常的快,在整個214工程的配套項目的建設中,我們工地的建設無論是質量,還是進度都是屬於名列前茅的。
正如當時周副指揮在一年多前所說的那樣,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艱苦奮鬥,到了一九七一年的夏天,我們四九一廠(工廠建成後不再稱為工地)已經基本上具備了投產的條件,足夠的外部電源已經接進了工廠,各車間的主任都已經就位,各工種人員經過培訓後都陸續充實了各車間,設備都已經處在待運行狀態。此時又有許多職工把家屬都搬進了山溝,搬進了新建的三層樓的家屬樓。職工子弟學校,托兒所,幼兒園已經建成,師資力量正在配置之中,有望今年秋季開學。副食品,糧油供應商店的供應工作已經啟動,有待於進一步的充實、完善。外出的交通車已經啟用。我也在那個時候把我的內人從上海一個化工廠的技術科裏調到了這裏,唯一的兒子由他的爺爺奶奶撫養,我猶如一個賭徒一樣,幾乎把我全家人的一切都賭上。任憑著命運的安排。
為了驗證我們廠的生產能力,廠領導請求上級領導為我廠申請了一套同類產品陸用發射筒的建造任務(綱領產品是用於水下核潛艇的),很快得到了上級領導的支持,並發運來產品的毛坯,附件和各種配件。我廠第一次承擔了陸用同類產品的製造任務,廠領導和全廠職工的心情都那麽的激動,精心地做了許多準備工作,派出最有經驗的頂級技師來加工這個產品;由最有經驗的頂級工匠來組裝這個產品;經過軍隊技術檢驗人員檢驗,合格通過,並運往發射基地發射,成功地完成了發射任務。為我廠將來完成一批又一批的國家軍工任務增加了信心。(完)
五 我的青年(四)我在山溝裏(1-2)
Aurora2015 (2025-11-15 07:09:33) 評論 (0) 五 我的青年(四)我在山溝裏(1-2)
我在工地又等待了一段時間,何師傅終於來了,大約與約好的時間推遲了一個星期。我知道這是他愛人病重的緣故,否則他絕對不會推遲的。因為我與他不多的接觸中,他是個責任心極強的人。他告訴我他的愛人已經轉到了大連一家專科醫院治療了,由他女兒照顧著。我雖然在大連市呆過幾年,但我對大連市的醫院一無所知,但我相信他選擇的醫院是最好的,並希望他的愛人能很快的好起來。我們商量了一些工作以後,我們又一次去北京、上海等地進行了一次更深入的調研工作。在我們再次回到山溝時,工地上的基礎建設有了很大的進展。
山溝裏的三通一平(通水、電、交通和平地)工程已經結束,再也聽不到四處放炮的轟隆聲。隻看到挖土機、推土機不住地發著很有節奏的轟鳴聲在不知疲倦的辛勤工作著;運載土方的載重汽車猶如幾個忠誠的搬運工不停地忙著來回運送著土方。
工地上成立了指揮部,海軍裝備部派來一位魏校官擔任工地總指揮,還有隨同一起來的一些軍代表,我們的周廠長擔任副總指揮,王書記擔任工地黨委書記。當時沒有現代化的通訊設備,三位領導都親臨工地現場,與工地上各施工負責人商討、研究,協調解決問題。在整個山溝的每一個角落裏都留下了他們的足印。
負責廠區規劃設計單位—上海第九設計院也派員來到了工地現場,他們居住和工作在他們自己帶來的簡易房子裏,白天他們一直在施工現場指導工程施工。建築施工單位的大批人馬也已在山溝裏認為合適的地方按營紮寨(他們都住在他們的簡易房子裏)。一下子山溝裏增加了許多的人,使原來比較荒蕪,寂靜的山溝一下子變得熱鬧了起來。
在6大車間(分別為鉚焊車間、機加工車間、總裝車間、機修工具車間、鑄造車間、鍛造車間)及變電房的地基上,建築施工人員已經用毛竹搭建了手腳架(當時還沒有用鋼管手腳架),運輸建築材料的車輛在廠區的水泥路上來回奔馳著;攪拌機發出的低沉的響聲時時被其他來回車輛發出的喇叭聲所淹沒。帶著安全帽的施工人員在手腳架上忙碌地工作著……。整個工地沉浸在一片繁忙的景象之中。
我們的辦公大樓已經建成,正處於裝修階段,我們在草棚辦公室裏又呆了一個多星期以後,與其他的科室及外單位設計人員都搬進了辦公大樓。辦公樓的一切的設施都是嶄新的,首次在嶄新的辦公室裏辦公感到特別的舒適,方便。那個時候的建築業還沒有那麽多的各種塗料,房子的四周的牆壁都是用紙筋石灰粉刷,然後再在其表麵粉刷數遍石灰水,幹了以後牆壁顯得的分外潔白。辦公室裏聞不到甲醛之類的有毒氣體的味道,隻有淡淡的石灰的清香。
這時老廠又來了一批三線建設人員,他們以後當然都是我們廠的中流砥柱,其中有兩位老技術人員是來我們技術科的,雖然以前我們在老廠相互都不認識,但今後我們將朝夕相處在一起成為同事,自然是十分高興的一件事。沒有幾天我們彼此都熟悉了,一位是六三年大連工學院機械專業畢業的叫宋士霖,延用大連時的習慣稱呼都叫他宋師傅;另一位是六二年武漢水運學院船體結構專業畢業的叫餘祖文,同樣叫他餘師傅。當時,由於“文革”十幾年來沒有搞過技術職稱評定,所以即使六十年代初畢業的大學生至今還都是技術員職稱。不過當時即使是工程師,也都以師傅稱呼他們,這樣倒使彼此之間都並不感到為難。但在我看來他們都是我的前輩,我從心底裏十分的敬重他們。
人事科又從上海招來了在上海江南造船廠代培過的一批新工人,他們都將成為我廠的骨幹力量。當然他們都是上海人,他們要比我年輕許多,但因為是老鄉的緣故,我們之間顯得比較親近些,接觸時可以用家鄉語言交流覺得很親切又方便。我的普通話是在大連造船廠工作時才開始學著講的,所以講的不怎麽地道,講話時還含有濃濃的鄉音,總覺得講上海話比較方便。
後來又從當地招來了許多學徒工,他們都是縣城裏的中學生。但由於“文革”的緣故,他們實際的文化水平才小學。但不久他們也將成為我們廠的生力軍。
組織部門又從南京炮兵工程學院,哈軍工,哈工大招來了數十名六九,七零屆大學生,這些都是名校出來的學生,盡管他們由於“文革”沒有把學業完成就走上工作崗位,但他們有著比較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在工作實踐中同樣可以成為各種優秀人才。在這短短的時間裏,工地一下子增加了數百人,他們都是年輕人,給這山溝裏增添了不少的生氣和活力。
這些大學生分配於各個科室,我們技術科也分來了十來位大學生。何科長認為我們以後從事隻是一個單一的產品—水下導彈發射筒的製造,增加十來個大學生技術力量應該是足夠的了。何科長根據當時的需要,又把我們分成了兩個組,分別由宋師傅和餘師傅擔任組長。兩位組長都要我去他那兒,弄的我有些左右為難,最終還是根據何科長的意見我去了餘師傅那個組。因為那個組比較偏重搞綱領產品的核心部分。另一組偏重於搞產品的輔件部分,還承擔一些廠裏的非標設備的設計、製造。從我的心裏倒很想去另外一個組,覺得我們主要偏重於產品工藝和一些簡單的工裝(複雜一些的基本上都是訂購的,當時就是把它看的那麽神秘。),且產品單一,以後這些工藝成熟了就會覺得很無趣。而一些非標設備倒是全新的東西,倒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當時我確實很有上進心,希望通過幹學到更多的東西。但總得要服從大局的需要,況且我已經跟著何科長進行了許多的調研和考察工作。
整個工地確實正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之中,確實也很鼓舞人心。各大廠房紛紛都建了起來(包括設備基礎),正在用大平板載重汽車把從十二個國家進口的大型設備陸續運進了工地,特地為外國專家建造的招待所(當時還不太時興叫賓館)也已經建成,隨著設備的進場,陸續有外國專家進駐工地指導設備的安裝,調試工作。因為當時我國還是社會主義陣營中的一員,進口的設備大都是東歐國家中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譬如捷克等。也有一些友好發達的國家,譬如瑞典、日本等國。主要的焊接設備來自瑞典;大型液壓三芯輥設備來自於日本;各種大型的機加工設備都來自於捷克。
所有這些進口設備都是由當時六機部所屬的專業安裝單位來安裝的,他們在這些設備未達到工地之前,他們的技術人員早就根據我們所提供的設備有關資料,精心編製了設備安裝方案,設計、製造了有關的工藝裝備。安裝時他們隻要按編製好的安裝工藝向安裝人員進行進行指導既可以了。但譬如瑞典焊接機組、日本大型三芯輥和捷克捷克的某些大型設備都是在外國專家指導下安裝、調試的。由於這是一項軍工建設項目,各單位都特別的重視,各單位之間的配合,銜接都十分的默契,單位之間從來沒有相互推諉,而是齊心協力把整個工程搞好,提前完成。所以,工程進程非常的快,在整個214工程的配套項目的建設中,我們工地的建設無論是質量,還是進度都是屬於名列前茅的。
正如當時周副指揮在一年多前所說的那樣,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艱苦奮鬥,到了一九七一年的夏天,我們四九一廠(工廠建成後不再稱為工地)已經基本上具備了投產的條件,足夠的外部電源已經接進了工廠,各車間的主任都已經就位,各工種人員經過培訓後都陸續充實了各車間,設備都已經處在待運行狀態。此時又有許多職工把家屬都搬進了山溝,搬進了新建的三層樓的家屬樓。職工子弟學校,托兒所,幼兒園已經建成,師資力量正在配置之中,有望今年秋季開學。副食品,糧油供應商店的供應工作已經啟動,有待於進一步的充實、完善。外出的交通車已經啟用。我也在那個時候把我的內人從上海一個化工廠的技術科裏調到了這裏,唯一的兒子由他的爺爺奶奶撫養,我猶如一個賭徒一樣,幾乎把我全家人的一切都賭上。任憑著命運的安排。
為了驗證我們廠的生產能力,廠領導請求上級領導為我廠申請了一套同類產品陸用發射筒的建造任務(綱領產品是用於水下核潛艇的),很快得到了上級領導的支持,並發運來產品的毛坯,附件和各種配件。我廠第一次承擔了陸用同類產品的製造任務,廠領導和全廠職工的心情都那麽的激動,精心地做了許多準備工作,派出最有經驗的頂級技師來加工這個產品;由最有經驗的頂級工匠來組裝這個產品;經過軍隊技術檢驗人員檢驗,合格通過,並運往發射基地發射,成功地完成了發射任務。為我廠將來完成一批又一批的國家軍工任務增加了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