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露西出生在馬來西亞的一個華裔小商人家庭。幼年時期,父母在同鄉好友的幫助下前往美國經營餐館,而她和兩個年幼的妹妹則留在祖父母身邊,由老人照顧。父母不在的日子裏,露西幫助祖父母操持家務,並照看兩個妹妹。隨著姐妹們先後進入中學和小學,父母在美國的餐館生意逐漸做大,平時靠省吃儉用也積攢了一些產業。於是,祖父母帶著三姐妹舉家移居美國,與孩子們的父母團聚。
與許多從事餐飲業的老一代華裔移民一樣,露西的父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他們的外語知識勉強應付餐館的日常營業和平時生活中的簡單會話,如果要和政府部門打交道,比如辦理居留延長或填寫稅務報表,他們隻能請求熟人幫忙或委托稅務顧問處理。父母深知,要想讓女兒們在這片土地上獲得與當地人同等的工作機會,必須熟練掌握英語;要想過上衣食無憂的好日子,唯有讓她們接受高等教育,融入主流社會並進入白領階層。為了讓女兒們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們不惜支付高昂的學費,將她們送往當地的私立名校讀書,真可謂 “可憐天下父母心”。
來到美國後,露西目睹了父母經營餐館的艱辛。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她都會去餐館幫忙,無論是洗餐具、接待顧客、結賬收款,甚至掌廚,她都能勝任。在女兒們先後完成工商管理學位並各自找到滿意的工作後,露西的父母才放心地將餐館交給可靠的同鄉年輕人經營,自己則回家與年邁的父母 —— 露西的祖父母 —— 過起蒔花弄草和頤養天年的退休生活。
露西的父母退休後,不再過問餐館生意,有了更多時間與親戚朋友來往。雖然女兒們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但至今未能帶回如意郎君。老兩口希望今後能與兒孫們一起生活,便迫不及待地發動同鄉朋友,在各自的熟人圈裏為女兒們物色對象。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親友們就為露西的兩個妹妹找到了未婚夫。
兩家男方的家長都是中餐館老板,未婚夫們也都畢業於當地名牌大學,並在附近城市的大公司任職。無論家庭出身還是教育背景,男方兩家和兩姐妹都很般配,不久他們便確定了婚事。姐妹雙雙出嫁,可謂雙喜臨門,露西的父母按照美國人的習慣操辦婚事。他們選中一個節日,在自家的餐館大擺宴席,邀請了一大批親朋好友參加婚禮。當新人們輪番給家長和賓客敬酒時,老兩口眼裏噙滿了幸福的淚水:大半輩子的操勞終於換來了女兒們的幸福。
露西大學畢業後,在外地的一家旅遊公司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參加工作不久,她被派駐一家大型企業的辦公室,負責給出差員工訂購機票、安排住宿。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在父母的餐館核對賬目時認識了馬田。
馬田是一位受過洗禮的基督徒,對待兩性關係極為嚴肅。他看不慣當時年輕人中流行的試婚和未婚同居現象,在與女性的交往中從不越界。露西看中了馬田對待戀愛和婚姻的嚴肅態度,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雙方確定了戀愛關係。露西的家人雖然對她的選擇有所擔憂,擔心她未來可能會隨馬田回歐洲安家。但考慮到大女兒已錯過最佳擇偶年齡,而熟人圈子裏一時也難找到合適人選,家長最終還是同意了這門婚事。
在婚後的生活中,馬田不僅改掉了每天早晚去麥當勞、周末下館子的生活習慣,他的胃囊也被露西的廚藝征服,開始喜歡上了亞洲風味的飯菜。夫妻二人各有一份豐厚的收入,除去必要的日常生活開銷,還要償還房貸、購買各種保險,每年的旅遊費用也是一筆必要的開支,此外,還需要為養老積蓄一筆錢。馬田聽從了同事的建議,把多餘的一部分錢投入股市,希望通過股票交易獲取盈利。大概從這時開始,馬田對金融衍生產品產生了興趣。
1980年代後期,馬田進入了不惑之年。除了長期工作帶來的體力透支,他還必須麵對研究所裏的各種人事紛爭,這使他感到心力交瘁。在追求科研成果的工作氛圍和 “hire and fire(雇用與解雇)” 的職場文化中,馬田的年齡優勢正在逐漸消失。他意識到,隨著年齡增長,潛在的職場風險正在步步逼近。
此時的馬田早已不再沉湎於年輕時的美國夢,他斷然做出了一個影響後半生的決定:在職業生涯的巔峰期見好就收,爭取回歐洲安家落戶。很快,馬田在荷蘭這家研究所獲得了研究員職位,他與妻子一起辭了去在美國的工作,舉家遷來荷蘭。他們選中了一個靠近自然保護區的小鎮,在一個約有百十戶人家的居民區裏買下一幢兩層小樓房,把新家安在了這個舒適的環境中。
五
馬田對新居和新工作都十分滿意。新居位於一個小鎮上,坐落在農業區與城鎮的交界處。這裏不僅生產糧食、蔬菜等農產品,還種植荷蘭著名的鬱金香花。鎮上有各類生活用品的商店和食品超市,還有麵包店、咖啡館和飯店。新居距離研究所大約二十公裏,沿鄉間公路開車上班大約需要三十分鍾。在研究所,馬田負責新項目的組織和協調工作,憑借多年積累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他很快就能夠輕鬆勝任新的工作崗位。研究所內設有健身房、遊泳池、室內球場、桑拿浴室、網球場、高爾夫球場和酒吧,工作人員和他們的家屬可以在業餘時間去那裏活動。馬田經常在下班後或在周末加班後去健身房鍛煉,並在桑拿浴室與熟悉的同事們交流信息。生活安定下來後不久,家裏增添了一個新成員:兒子克勞斯的出生給這個家庭帶來極大的歡樂。馬田剛來到研究所工作時,部門主任是一個荷蘭人,為敘述方便,姑且稱他為肖爾主任。這位主任業務能力強,擅長寫項目申請報告,他提交的幾乎所有項目申請都能獲得批準。然而,肖爾主任脾氣極怪,是個難以與大多數上下級同事相處的人。他對上級態度傲慢無禮,對部門裏的其他研究人員百般挑剔。一次,因為工作上的一個問題,他與一位上級領導發生了爭執,不知為了什麽,竟然開口罵上級是個 “idiot(傻瓜)”。由於肖爾主任和馬田都喜歡堅持己見,而且也都得理不饒人,他們之間的關係一直不太和諧。
在國外工作,雇員一般都要看老板的臉色行事。下級如果得罪了上級,可能會有不良的後果,輕則會被穿小鞋,重則可能被解雇。如果遇上一個不講理的低能老板,即使下屬再有道理,也應當避免和老板發生直接衝突。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上,沒有隱忍功夫的人往往難有職業前途,這有點類似中國人說的 “受不了氣,成不了大器”。
忍耐常常是職場求生的一種策略,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冷靜麵對上司的無端訓斥並能忍受當眾羞辱,有著唾麵自幹的雅量。在這個敢於無視上級並一貫藐視下級的肖爾主任手下工作的幾年中,馬田一直努力克製自己,避免在爭論時失控。終於有一天,兩人之間爆發了激烈衝突。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那段時間,股市走勢低迷,馬田正為幾天來的股價暴跌而心情煩悶。一天,肖爾主任沒有敲門就徑直闖進了馬田的辦公室,這讓馬田感到很不舒服。他壓著一肚皮火問道:“為什麽不敲門就進來?” 肖爾主任非但不道歉,反而用挑釁的口吻反問道:“到你這裏用得著敲門嗎?你是誰啊?” 馬田聽後不禁發怒,大喝了一聲:“今天就讓你知道我是誰!” 說罷,這個身高1米85、體重100多公斤的壯漢猛地從座椅上站了起來,一個大步跨上前去,伸出鐵鉗般的雙手,一把抓住這個沒有禮貌的家夥的衣領,狠狠地把他扔出了辦公室。
肖爾主任因對同事態度粗暴得罪過不少人,馬田把他扔出辦公室也算為眾人出一口氣。那天午間休息時,一些德國同事分別來到馬田的餐桌前,爭相與他握手致意,甚至還有人給馬田送上了咖啡和酒心巧克力,其用意大家自然心照不宣,麵對同事們這般突如其來的熱情,馬田顯得有些不知所措。肖爾主任在丟了麵子後自知無法繼續待在研究所,不久後找準一個機會與研究所達成了一項協議:他拿到一筆不小的補償費後辦理了離職手續,回家開自己的谘詢公司了。
肖爾主任離開後,馬田的日子好過多了。此後,他經常在眾人麵前重複一句話:“你能享有多大自由,取決於你為爭取自由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並說這是德國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1749-1832)的名言。馬田的這番話雖然有一定道理,但他實際上誤解了歌德。歌德在《浮士德》中的原話是:“人必須每天爭取自由,才會像擁有生命一樣擁有自由(Nur der verdient sich Freiheit wie das Leben, der täglich sie erobern muss)。”後來大家多次發現,馬田在引用文學名著時,常會加入自己的理解,從而修改了作者的原意。由於他經常用自己的語言來解讀文學名著,大家戲稱他是德國文學的 “修正主義者”,經他修改後的名言也被大家戲稱為 “修正主義版本”。
六
肖爾主任的繼任者是德國人西蒙先生。西蒙屬於研究所最早的雇員之一,如果僅論資排輩,主任位置非他莫屬。
西蒙來自德國南方的一個小城市,由於父親在二戰結束前夕去世,母親也在不久後病故,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往一家孤兒院,在那裏度過了孤獨的童年。在成長過程中,他雖然沒有流落街頭,也沒有挨餓受凍,但卻從未感受過家庭溫暖和來自親友的關懷,更沒有得到過其他人的幫助。在成長過程中,經過個人的不懈努力,在順利完成中學和大學的學習之後,他成了一家大型企業的實驗工程師。不久,與一位企業主的女兒組建了家庭。
這個家庭和許多傳統家庭一樣,丈夫在外努力掙錢,妻子在家操持家務。幾年後,家裏先後有了兩個男孩。盡管西蒙有一份不錯的收入,但其中大部分用於還房貸、支付各類保險和年度休假,所剩不多的部分難以滿足太太的消費欲望。為了多掙錢,西蒙在研究所獲得一個職位,舉家遷往荷蘭。他們在一處高檔居民區貸款買下一幢房子,花了幾個月把住房裝修一新,並在院子裏種植了各種花草樹木。
西蒙太太在讀中學期間,關係密切的女同學幾乎都來自生意人家庭。她隱約感覺到,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同學並未把她這個廠主女兒放在眼裏,她時常為無法融入她們的圈子而耿耿於懷。後來有了孩子,她決心要把他們培養成律師、醫生、博士、教授那樣受社會尊重的文化人。為了讓孩子們受到良好的教育,她把他們送去一所離家很遠的德國文理中學上學,除了每天開車送他們上學、開車接他們回家,周末還開車接送他們參加各類體育和文化活動。兩個兒子很給家長爭氣,以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後,先後進入德國兩所著名醫科大學學習。畢業後,他們又去美國做臨床醫生,後來分別成為德國心血管和微創外科的專家,其中的一人還同時在一所醫學院擔任教授。
每年聖誕節前夕,研究所的德國同事都會組織一次聚餐活動。每逢這樣的場合,西蒙太太總會身著高級品牌服裝、戴上價值連城的首飾,一身珠光寶氣地隨丈夫一起參加活動。在太太們的圈子裏,她也總會抱怨兒子們不能回家過聖誕節,比如,老大新年過後要去美國參加國際會議,正忙於準備學術報告,老二正忙著做準備工作,過完節馬上就有一個高難度的微創手術。太太們對她以抱怨的方式炫耀兩個兒子自然心知肚明,雖然難免感到有些別扭,心裏也會有些不悅,甚至會有些嫉妒,但這家培養出了兩個優秀的兒子,大家對西蒙太太多年來在孩子教育方麵花費的心血還是很認可的。在這個家屬圈子裏,太太們受尊重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們的成就:隻有孩子們出息了,母親們說話才有底氣——這似乎有點類似於中國人的 “母以子貴”。
然而,這個令人羨慕的家庭竟然遭遇了一場意想不到的災難。事情經過是這樣的:西蒙先生喜愛體育運動,年輕時曾經是社區足球隊員,來荷蘭後仍然堅持每星期幾次高強度鍛煉。在一次體能訓練後,他突然感覺右腹部劇痛,去醫院急診後被診斷為急性闌尾炎並做了闌尾切除手術。
手術後,他一直感覺腹部隱隱作痛,但幾次複查都沒有發現異常情況。由於醫院床位緊張,西蒙不得不回家休養。在病休期間,有一次,西蒙在太太的陪同下去研究所報銷醫療費用,當他出現在同事們麵前時,他那副病怏怏的模樣讓所有人感到吃驚。
不久後的一天夜裏,西蒙突然感到腹疼難忍,他斷斷續續地對妻子說:“我可能熬不過去了……” 西蒙太太急忙找來鄰居幫忙,將他送往醫院急診室。值班醫生未做仔細檢查就認定這是手術後的正常反應,隨即開了一點藥就想打發病人回家。這下惹火了西蒙太太,她對著醫務人員大聲吼道:“如果醫院不收留我丈夫,我馬上就以醫院謀殺病人報警!”
當班醫生被這氣勢震住了,不得不立即安排西蒙住院檢查。在對腹部做X光透視時,放射科醫生要求西蒙脫去腰間的皮帶。西蒙太太趕忙解釋道,自手術以來,丈夫一直穿鬆緊腰帶的褲子,從未係過皮帶,這讓放射科醫生感到問題嚴重。仔細檢查手術部位後竟發現腹腔內有異物。醫生們慌了神,急忙找來了手術醫生。第二次手術中,醫生從腹腔內取出了前次手術殘留的一小塊紗布。如果沒有西蒙太太的堅持,後果不堪設想。
這次醫療事故很快在研究所傳開。不久後,同事們又聽說了另一起醫療事故:一位來自南歐的同事因中耳炎誤診和醫生用錯藥物導致右耳失聰。後來還聽說,多起醫療事故給個別年紀較大的同事留下了心理陰影,他們害怕遇上不負責任的庸醫,一旦身體感到不舒服,寧願自費去瑞士、德國甚至美國求醫,也不願在當地醫院就診。
(未完待續)